水慶慶
摘 要:廣東省廣州市陳氏書院作為陳氏宗祠,在建筑屋頂、室內裝飾上都采用了大量木雕裝飾工藝,通過木雕表現方式構建了宏偉的歷史故事場景。這與地域文化和當時社會生活環(huán)境具有很大關系。歷史故事本身包含著濃厚人文精神,陳氏書院在木雕藝術上表現出陳氏族人對家族子孫后代寄予期望。以陳氏書院的建筑木雕《三國演義》故事題材為例,分析其中歷史故事和文化審美的重要性,推動廣府文化傳承發(fā)展。
關鍵詞:陳氏書院;歷史故事場景;文化審美
在中國古建筑中,建筑與裝飾構造上善用磚木結構。廣州作為珠三角洲發(fā)達城市,自唐宋時期經過一千多年的沉淀,其傳統(tǒng)木雕工藝隨著社會發(fā)展將優(yōu)秀文化沉淀流傳至今,在廣府地區(qū)體現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自明末清初時期,隨著廣州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廣府地區(qū)對建筑的審美要求也不斷提高,人們通過木雕、磚雕、陶塑、石雕、灰塑、彩繪等各種工藝手法,將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花紋圖騰、歷史故事場景表現在建筑的墻身、房梁、屋頂之上,來抒發(fā)內心的情感,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不僅規(guī)模大,其建筑平面也獨具特色,主體建筑五間三進,平面猶如九宮格,形成獨特的“三路三進兩廡九廳堂”的平面布局。作為宗族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陳氏書院在建筑構造與裝飾藝術上都融入了大量木雕藝術,通過廣府獨特的木雕工藝完整詮釋歷史故事內涵,表現傳統(tǒng)的禮儀道德,迎合了陳氏族人修建祠堂的社會心理[1]。
一、《三國演義》故事場景
選題動因
陳氏書院建筑裝飾里以木雕最為突出,木雕形態(tài)品類眾多,主要以隔扇木雕、梁架木雕、裝飾木雕為主,木雕上刻畫的多是神話故事、歷史場景等,如八仙慶壽、龍王八仙朝玉帝、王母祝壽、踐土會盟、郭子儀祝壽、六國大封相等。最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題材的木雕藝術,它包含“長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戰(zhàn)”“三顧茅廬”“三英戰(zhàn)呂布”(圖1)題材,其中“曹操大宴銅雀臺”(圖2)題材最為突出。
《三國演義》故事題材的引用并非偶然,這與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環(huán)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當時,人們會引用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例并激勵后人加以效仿。其一,清代時期盛行“神道設教”,非常重視祭祀活動,規(guī)模大的家族會為官運亨通、金榜題名的族人在祠堂設宴祭拜。其二,清末民初時期粵劇盛行,粵劇發(fā)源于佛山,曾活躍于廣州荔灣區(qū)的西關片區(qū),陳氏書院坐落于西關的中心地帶,在此生活的人難免會受到一些粵劇文化的熏陶,所以陳氏書院在建造時,在建筑木雕裝飾題材選用上很有可能會受到這種外界因素影響。
陳氏書院的木雕藝術《三國演義》在選題上尊重當時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國古代,封建倫理道德、禮學觀念一直是處于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識,這種傳統(tǒng)道德宗法觀念不僅影響著當時人們的生活生產和為人處事,也影響著工匠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的題材選取。因此,陳氏書院在興建時,對于建筑木雕裝飾題材,會根據當時社會環(huán)境選取相應的歷史故事題材,與建筑相互呼應。這種傳統(tǒng)木雕藝術在選擇歷史故事場景內容時,會受到倫理道德、禮學觀念的影響。
二、《三國演義》故事場景內容選取
故事傳說是廣府地區(qū)木雕藝術中采用比較頻繁的題材內容。在廣府木雕藝術作品中,人物故事題材的木雕作品數不勝數,這些故事類的內容與來源是多方面的,有來自于民間口口相傳的傳說、傳統(tǒng)禮俗、戲曲故事、茶館說書的故事情節(jié)、神話故事和經典歷史故事等等。這些多種多樣的故事題材都可以作為木雕師們在創(chuàng)作時可供借鑒的元素范本。《三國演義》屬于歷史人物故事傳說,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中,選取的題材大部分都具有吉祥寓意、倫理道德的社會寓意。陳氏書院在木雕藝術的內容方面選擇具有歷史故事典故的《三國演義》作為題材,也是遵循了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要求。
陳氏書院木雕師在木雕藝術創(chuàng)作中提取了《三國演義》歷史故事中較為生動有趣的場景畫面,例如用“長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戰(zhàn)”“三顧茅廬”“三英戰(zhàn)呂布”“曹操大宴銅雀臺”等場景去做木雕裝飾刻畫。主要是因為這些歷史故事能夠相對集中地表現,在歷史故事場景里也能夠充分表達社會生活內容和歷史信息,并讓人從中得到深層次的啟發(fā)?!伴L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戰(zhàn)”“三英戰(zhàn)呂布”“三顧茅廬”“曹操大宴銅雀臺”這些歷史故事反映了時代的社會生活現狀,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這些歷史故事蘊含的深層理念也是陳氏族人在修建陳氏書院時對陳氏家族后代子孫的期望。
為了雕刻出蘊含廣泛社會生活內容和濃厚思想文化蘊意的歷史故事場景,木雕師會經常去看粵劇演出,從粵劇舞臺上人物的面譜體態(tài)、服飾穿搭、舞臺動作中尋找靈感,根據演員的肢體表演效果去雕刻塑造人物。因為在粵劇中,舞臺上故事的展現是直觀的,以真實動態(tài)的方式映入人的眼簾。粵劇中也會有反映傳統(tǒng)道德宗法觀念的歷史故事演義,這對陳氏書院的木雕藝術創(chuàng)作是有利的。如此一來,粵劇的歷史故事場景表達,順其自然與木雕藝術融為一體,使木雕變得活靈活現,二者難解難分。這些歷史故事借助人物活動的生動場面和特定的典型場景,表達了十分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歷史信息,也表現了中國古代磚木建筑的古典藝術之美。
歷史故事本身就蘊含著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三國演義》的故事蘊含著陳氏書院建造者們對陳氏后人們的期望。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每一段歷史故事都能給人一定的啟發(fā)?!度龂萘x》的歷史場景表達,涉及團結、英勇、忠心、知恩等理念。木雕師從《三國演義》中挑出典型場景作為建筑木雕的刻畫題材,也體現出對陳氏子孫養(yǎng)浩然正氣、具備越挫越勇的品德精神的希望。
三、《三國演義》歷史故事場景的藝術表現
木雕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門藝術,藝術必然會有自身的表現形式,通過合理地刻畫內容、運用材料來體現出思想情感?!度龂萘x》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將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塑造出了許多經典人物,對后世讀者影響深遠。
(一)以刀代筆的藝術表現
在雕刻《三國演義》歷史故事時,木雕師以刀代筆,以木代紙,通過雕、磨、錘、打將歷史故事場景畫于木材之上,使雕刻的畫面具有國畫的藝術效果,同時體現了木的簡潔硬朗、凹凸有致,賦予木材以情感。《三國演義》涉及兄弟情誼、戰(zhàn)爭軍事等場面,所塑造的人物富有個性。歷史故事是具有連貫性的,在雕刻時木雕師會根據祠堂空間位置大小、故事篇幅尺寸決定內容的擺放,達到畫面整潔,提高木雕的整體藝術效果。
(二)因色取巧的藝術表現
《三國演義》歷史故事場景在刻畫過程中,如“曹操大宴銅雀臺”為高浮雕技法,“長坂坡救阿斗”“赤壁之戰(zhàn)”“三顧茅廬”“三英戰(zhàn)呂布”為鏤雕、通雕、浮雕技法并用。在木雕選材上頗為講究,木料大部分是采用從東南亞進口的坤甸木。
坤甸木,中文學名為坤甸鐵木,樟科(Laura ceae),鐵木屬,喬木,主要產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加里曼丹島上[2]。心材與邊材均為黃色,木材均無特殊氣味,久則材色轉呈黃褐色或者深紅褐色,樸素幽雅。坤甸木紋理平順清晰,木質堅硬耐腐且不怕潮濕,遇水則硬,干燥慢。在用坤甸木制作木雕時,首先將木料表皮除掉,直到看到木材里色澤為止,由外向內,逐步除去廢料,慢慢將題材雛形刻畫出來。在構圖和設計上做了簡化人物與場景輪廓處理,體現出畫面的硬朗挺拔,巧用木色突出《三國演義》歷史故事場景的雄偉畫面和蘊含的傳統(tǒng)思想情感,達到層次清晰、色彩分明的藝術效果,這樣更能顯現題材的主題性。陳氏書院的木雕歷史故事場景全部都是人工徒手雕刻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佳作。
(三)異曲同工的藝術表現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中國畫、版畫、剪紙畫、木雕等都流傳了數千年,同時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每種工藝的藝術表現都有著獨特韻味,但也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們都繼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傳達著“形”的象征意念,講究畫面的整體性、連續(xù)性、無形性、功能性,對于傳統(tǒng)文化而言,繼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從古代至今,總有一些永恒的主題會通過“形”的表現借以傳達蘊含的精神意義,“以形傳神”“借物詠志”[3],如《三國演義》歷史故事作為重要題材就時常被運用在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中。
《三國演義》的歷史故事通過傳統(tǒng)工藝刻畫傳達故事中的意念精神。例如,以《三國演義》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中國畫、版畫、剪紙畫、木雕等傳統(tǒng)工藝,刻畫題材不在于重物象的肖似,而是重畫面的虛實關系和形態(tài)的表現(圖3、4)。中國畫中運用筆墨力度去展現畫面人物與場景的故事意境,體現出剛柔并濟的人物場景;版畫中運用陰陽雕刻來烘托、反襯突出人物故事,硬朗的刀刻線條展現出畫面的厚重感;剪紙畫中運用一剪到底的技術,烘托出故事畫面的連貫性,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木雕中運用刀法技藝將題材刻于木材之上并注入生命,以木材體現場景厚實感、畫面的意境感和連貫性。這也說明中國傳統(tǒng)藝術注重體現形態(tài)的表現,不同的工藝具有共通性。
四、《三國演義》歷史故事場景的文化審美
唐孝祥教授在《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中提到,“建筑的審美就在于建筑的適應性,是對人的生存、生活和情感需求的適應性,包括建筑的自然、社會、人文適應性三個層面”[4]。陳氏書院《三國演義》歷史故事場景的木雕藝術,是適應嶺南地區(qū)多雨氣候和為防止白蟻侵蝕而設計的。廣府木雕為陳氏書院建筑增添了客觀性的補充,體現的是當時廣府社會的發(fā)展,反映的是當時的地域民俗文化。陳氏書院建筑木雕對于故事場景的呈現不僅僅是作為裝飾形式,從社會學角度看,還具備一定社會功能。
在當時社會中,陳氏書院《三國演義》木雕藝術上反映的故事場景都蘊含著積極正面的社會道德與文化,蘊含著陳氏族人期望家族興旺、褒忠貶奸等社會道德觀念,在無形之中為陳氏書院建筑增添了歷史意義。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客觀教育,通過自身的歷史感去吸引陳氏族人。廣州屬于華僑城市,許多華僑歸國后見到陳氏書院建筑木雕中歷史故事場景,會聯(lián)想到本土文化。
《三國演義》木雕蘊含著一種無形的理想化寓意,它用歷史故事場景去代替表征的符號,在文化教育傳遞的過程中滲透人們心中,逐漸固化、沉淀、穩(wěn)定,然后深深地將這種客觀文化扎根到人們的意識腦海里,以最真實樸素的造型去表現陳氏書院對現在和未來的追求,激勵后人樹立德才兼?zhèn)涞睦硐?。陳氏書院木雕藝術不僅僅提升的是建筑的美觀度,也提升了宗祠的文化內涵,做到外表與內在并存,同時還體現了在清代時期廣府地區(qū)建筑與木雕裝飾藝術的兼容性。
五、結語
陳氏書院的建筑木雕作為清代廣府地區(qū)杰出建筑木雕藝術的代表,在體現廣府傳統(tǒng)工藝文化應用的同時,結合歷史故事場景塑造木雕并賦予建筑新的生命?!度龂萘x》歷史故事場景充分體現了封建文化、傳統(tǒng)禮儀道德與嶺南傳統(tǒng)建筑、雕刻的完美結合。陳氏書院建筑木雕藝術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與內涵,促進了廣府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王發(fā)志.廣州陳氏書院建筑上的歷史故事場景[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1):89-92.
[2]李旭偉,肖逸生.坤甸木在潮州廣濟橋修復工程中的應用[J].建筑監(jiān)督檢測與造價,2009(3):42-46.
[3]趙持平.中國畫藝術表現形式與現代設計[J].裝飾,2003(8):46-47.
[4]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53.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