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利
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憑借。自語文統(tǒng)編教材使用以來,中考也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試題更趨向對學生整體感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閱讀量的考查,出題角度越來越寬泛。這需要我們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注重知識從課堂向課外遷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于閱讀教學而言,語文實踐的過程就是閱讀、理解、分析、思考、感悟的過程,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初中統(tǒng)編教材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教讀課主要由教師講,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教材的變化勢必帶來中考的變化,2020年的語文中考試卷已經(jīng)表明,學生沒有大量的閱讀將無法獲得好成績,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020年河南省語文中考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孩子們踏青的快樂的?(1.通過描寫景物來襯托快樂;2.通過人物活動來表現(xiàn)快樂。)其實這還是考查寫法,只是換了一個更寬泛的提問方式。那么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是怎樣塑造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的?(可從正面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方面來思考,也可以從對比的寫法上思考。)教學《孤獨之旅》時,也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在文中是怎樣表現(xiàn)杜小康的恐懼的?(心理描寫、感官角度、周圍環(huán)境等。)這些問題的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和思維的多元性。
教師應順應學情,讓教材服務于課堂教學。如探討《變色龍》一文的主旨,可抓住“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展開,進而討論分析奧楚蔑洛夫欺上媚下,見到將軍家的廚師媚態(tài)百出,一副哈巴狗的嘴臉。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作者是怎么描寫他的媚態(tài)的呢?”學生答:“整個臉上洋溢著含笑的溫情。”教師順勢追問:“這句話改成‘臉上洋溢著含笑的溫情可以嗎?”這樣抓住一句話,從語言比較到人物性格分析,再到語言訓練。類似的訓練多了,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多角度思維的習慣,進而提升閱讀文本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應從文本出發(fā),從學生出發(fā)。教師要用好教材、活用教材,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觸類旁通,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位好的語文教師會用一個月來備一課,查閱大量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閱讀作者其他的相關文章,真正吃透教材,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與感受。這樣授課時才能夠具有教學機智,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來引領學生閱讀,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益。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