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破冰之旅:19世紀初期沙俄開拓遠東海上貿(mào)易的活動及其影響*

2021-03-03 13:53梁立佳
海交史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使團諾夫俄國

梁立佳

19世紀初,沙俄政府為開拓遠東商品市場,幾乎同時向清廷和德川日本分別派遣以戈洛夫金(1)需要注意的是,戈洛夫金使華目標的多元性,一方面,俄國政府迫切需要解決18世紀后期以來中俄兩國日趨嚴重的邊疆危機。另一方面,沙俄政府希望在穩(wěn)固恰克圖貿(mào)易的同時,打開中國西北邊疆與南方海港的貿(mào)易孔道,擴大對華貿(mào)易規(guī)模。參見:[俄]B.C. 米亞斯尼科夫著:《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徐昌瀚等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和列扎諾夫為代表的國家使團,希冀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打通遠東海上貿(mào)易,擴大本國的商業(yè)利益。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清廷和幕府先后以禮儀紛爭與體制差異為由拒絕俄國使團的談判要求。長期以來,戈洛夫金和列扎諾夫使團大多被史學家定性為失敗的外交。(2)參見陳開科:《嘉慶十年:失敗的俄國使團與失敗的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Owen Matthews, Glorious Misadventures: Nikolai Rezanov and the Dream of a Russian America, London:Bloomsbury, 2013.而俄國與中日兩國在外交理念、禮儀規(guī)范、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差異,則成為兩次外交嘗試失利的重要原因。(3)戈洛夫金使團方面,俄國學者米亞斯尼科夫注意到俄中兩國對戈洛夫金使團認識的巨大差異:俄國將之視為開拓貿(mào)易新局面的先鋒,清廷則視其為俄羅斯千里朝貢的體現(xiàn)。換言之,俄方注重經(jīng)濟貿(mào)易,中方側(cè)重政治倫理。而作為兩者沖突具體表現(xiàn)的外交禮儀之爭,正是“清廷對俄方目標的無興趣”的外交顯現(xiàn)。[俄]B.C. 米亞斯尼科夫著:《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14—15頁。臺灣學者陳維新同樣認為正是兩種不同利益目標造成的外交禮儀沖突,直接斷送了戈洛夫金使團的前途。陳維新:《清代對俄外交:禮儀制度及藩屬歸屬交涉(1644—1861)》,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84頁。列扎諾夫使團方面,同時代的海軍軍官戈洛夫?qū)幫ㄟ^對日本文化的切身感悟,認為列扎諾夫?qū)Υ愘|(zhì)文化的態(tài)度是使團失敗的重要原因。美國學者馬可·拉維納則將列扎諾夫使團失敗的根本原因歸結(jié)為近代沙俄與日本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國內(nèi)學者李若愚則將近代日俄兩國關系的演進視為“鎖國”與“擴張”兩種政策不斷沖突的結(jié)果。Golownin, Memoirs of a captivity in Japan, During the years 1811, 1812, and 1813;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London: Printed for Henry Colburn and Co. 1824; Mark Ravina, “Tokugawa, Romanov, and Khmer: The Politics of Trade and Diplomacy in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ume 26, Number 2, June 2016, pp.269-294. 李若愚:《試論日本“鎖國”政策對19世紀以前日俄關系的影響》,載《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59—166頁?,F(xiàn)有研究多將戈洛夫金和列扎諾夫使團歸入傳統(tǒng)的中俄、日俄關系發(fā)展的譜系,視其為現(xiàn)代早期沙俄在遠東侵略擴張的前奏。(4)如周啟乾認為列扎諾夫訪日事件是沙俄為打開日本市場而進行的一系列探險活動的組成部分,事件本身對近代日俄關系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李凡則強調(diào)以俄方積極與日方保守為特征的早期日俄關系的發(fā)展,為日后兩國間北方領土的爭端埋下伏筆。參見周啟乾:《日俄關系簡史(1697—191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凡:《1855年前的日俄兩國關系》,載《南開日本研究》,2015年。其實,無論戈洛夫金使華,還是列扎諾夫訪日,都是現(xiàn)代沙俄對外貿(mào)易發(fā)展與遠東整體戰(zhàn)略的關鍵步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是現(xiàn)代世界經(jīng)濟體系向全球擴張的具體表現(xiàn)。而清廷與德川日本面臨沙俄的外交壓力,在應對策略、政治規(guī)劃、社會影響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異。事實上,這種態(tài)度與策略上的差異從某種角度詮釋了中日兩國在近代不同的發(fā)展歷程。本文嘗試通過對19世紀初戈洛夫金與列扎諾夫使團活動的史實梳理,充分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近代沙俄遠東擴張的整體脈絡中,探查不同國際關系體系的碰撞與中日兩國應對策略的差異及其歷史影響。

一、19世紀以前俄國與遠東的貿(mào)易

16世紀后期俄國在西伯利亞的擴張打通了俄國與遠東貿(mào)易的門徑。事實上,近代俄國的擴張,最初并非以擴充領土為目的,而是受經(jīng)濟利益,特別是皮毛貿(mào)易的刺激。(5)宋念申:《發(fā)現(xiàn)東亞》,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年,第78頁。伴隨16世紀波羅的海貿(mào)易的興起與英荷商人有關陸路東方商路的探尋,俄國政府逐漸萌生主導東方貿(mào)易的陸地商路的構(gòu)想。而早已流傳于歐洲社會的富庶與繁榮的中國與日本,自然成為沙俄積極開拓的主要目標。17世紀中葉,俄國已經(jīng)將領土推進到外貝加爾和黑龍江流域,中俄兩國開始面對面地相遇了,沙皇更為急切地尋求開拓中國市場。期間,“莫斯科曾兩次派遣使臣到北京來,一次是巴伊闊夫,他于1656年3月3—13日到達北京,同年9月4—14日才離開;另一次是摩爾達維亞人尼果賴,于1676年5月15—25日到達中國首都,并停留到1676年9月1—11日?!?6)[法]加斯東·加恩:《彼得大帝時期的俄中關系史(1689—1730年)》,江載華、鄭永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頁。對此,康熙帝做出批示,“其使臣尼果賴不嫻典禮,不便給與敕書,應令理藩院諭來使云,爾主欲通和好,應將本朝逋逃根忒木爾遣還,另簡使臣遵中國禮行,方許照常貿(mào)易?!?7)《清圣祖實錄》卷6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99頁。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清廷在處理俄國通商請求的問題上,特別關注傳統(tǒng)禮制,同時將對外貿(mào)易視為獲取政治優(yōu)勢的“杠桿”。事實上,17世紀的中俄邊界民間貿(mào)易已經(jīng)漸具規(guī)模。期間,中國內(nèi)地商人大多通過達斡爾人、鄂溫克人和蒙古人等邊疆民族將貨物運送到雅克薩和尼布楚等邊界地區(qū),俄國商人則到此大量購買中國商品。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在近代中俄關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jù)俄方文本第五條規(guī)定:“兩國今既永修和好,嗣后兩國人民如持有準許往來路票者,應準其在兩國境內(nèi)往來貿(mào)易。”(8)[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編著:《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根據(jù)外務委員會莫斯科檔案館所藏文獻于1792—1803年輯成》,中國人民大學俄語教研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69頁。而中方文本第四條同樣規(guī)定:“兩國屬民,不論其身分如何,凡持有護照者,均準予自由進入對方國境,并準予買賣貨物?!?9)[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編著:《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根據(jù)外務委員會莫斯科檔案館所藏文獻于1792—1803年輯成》,第370—371頁。這樣,《中俄尼布楚條約》以條約文本的形式正式確立起中俄兩國的貿(mào)易關系。這一時期俄國對華貿(mào)易的主要形式是國家商隊,而清廷則將方興未艾的中俄貿(mào)易納入“朝貢貿(mào)易體制”。根據(jù)清人何秋濤的記錄,清廷于《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后的第二年,頒布開放中俄貿(mào)易的法令,同時對俄國商隊來華做出定制,即每隔三年來京一次,每次商隊的人數(shù)不得超過200人且不能攜帶任何違禁物品,商隊留京時限不得超過80日。(10)[清]何秋濤著,李文田校注:《朔方備乘》,清光緒靈鶼閣叢書本,第1442頁。根據(jù)蘇聯(lián)學者米·約·斯拉德科夫斯基的統(tǒng)計,從尼布楚條約簽訂到1730年間,共計有50多位俄國使臣訪問北京。但實際上,這一時期只有3個正式使團和14個國家商隊被派往中國,其余“使臣”都是由俄國商人冒充而來。這一狀況使國家商隊日趨衰落。雖然俄國國家商隊和私商都以毛皮為主要出口貨物,但在進口商品方面卻有很大的差異:國家商隊從中國輸入的,是專供沙皇宮廷使用的金、銀、珍珠、各類寶石、貴重絲織品和其他奢侈品。而私商則主要進口西伯利亞居民所急需的棉織品、糧食等商品。(11)[蘇]米·約·斯拉德科夫斯基:《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mào)易經(jīng)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宿豐林譯,徐昌瀚審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44頁。顯然,后者更具有市場潛力。

1728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開啟了俄中兩國經(jīng)貿(mào)的新紀元。恰克圖條約在“準兩國間自由通商”外,還添加了“可在尼布楚和色楞格之恰克圖選擇適當?shù)攸c建蓋房屋,周圍墻垣柵子可酌情建造。情愿前往貿(mào)易者,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或繞道,或有往他處貿(mào)易者,將其貨物入官?!?12)[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編著:《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根據(jù)外務委員會莫斯科檔案館所藏文獻于1792—1803年輯成》,第391頁。中俄兩國經(jīng)過協(xié)商在邊界開放恰克圖和祖魯海圖兩個貿(mào)易市場。 隨后,恰克圖貿(mào)易很快繁榮起來。貿(mào)易總額方面,1755—1762年平均每年貿(mào)易額1 011 129盧布,1768—1778年平均每年貿(mào)易額2 300 122盧布,1780—1785年平均每年貿(mào)易額6 361 612盧布。稅收方面,1755—1762年稅收總量217 323盧布,1768—1778年稅收總量425 145盧布,1780—1785年稅收總量600 633盧布。(13)米鎮(zhèn)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界貿(mào)易》,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頁。在恰克圖的俄國商品中,毛皮仍舊占據(jù)著主要位置,它的出口額在1757—1784年間約占俄國出口總額的85%。這使得恰克圖開始成為一個毛皮貿(mào)易的中心。來自西伯利亞、勘察加和阿拉斯加,甚至英美商人的毛皮都源源不斷地進入恰克圖市場。在1768—1785年期間,從國外取道俄國過境運抵恰克圖的毛皮,包括海貍皮3—5萬張,水獺皮0.5—1萬張,此外還有猞猁皮、狐皮、沙狐皮、家兔皮、麝鼠皮等。(14)[蘇]米·約·斯拉德科夫斯基:《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mào)易經(jīng)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第179—180頁。根據(jù)1799年沙皇保羅一世簽署的敕令,俄美公司壟斷了俄屬美洲、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和西伯利亞東海岸的貿(mào)易狩獵與經(jīng)營權(quán),成為恰克圖貿(mào)易大宗皮貨的主要供貨商。當然,私商的毛皮走私活動一直沒有停止,他們或者從公司員工手中購得毛皮,或者從英美商船那里獲得毛皮,再運往恰克圖或者其他中俄邊境地區(qū)出售。(15)[俄]特魯謝維奇:《十九世紀前的俄中外交及貿(mào)易關系》,徐東輝、譚萍譯,陳開科審校,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第84—85頁。私商的走私活動使俄美公司的毛皮貿(mào)易遭受不小的損失。同時,俄美公司的經(jīng)營還面臨物資補給與外商競爭的威脅。前者由西伯利亞的自然條件與俄國落后的航海技術而來,后者則是英美商人在海運和市場等方面優(yōu)勢地位的體現(xiàn)。

此外,俄國對華貿(mào)易還深受清廷恰克圖閉市之苦。18世紀清代中國國力的衰弱使其倚重利用經(jīng)濟利益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手段。適逢中俄兩國邊界軍事、民事沖突之時,清廷總要以關閉恰克圖—買賣城(16)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后,中俄兩國開始在恰克圖邊界地帶修建商業(yè)城鎮(zhèn),其中俄國人的城鎮(zhèn)修建在邊界以北,稱為恰克圖。中國人的城鎮(zhèn)修建在邊界之南,稱為買賣城。兩座城鎮(zhèn)以中俄邊界為界?;ナ邢嘁獟?。據(jù)統(tǒng)計自1744—1792年,共“閉市”十次,其中最后和最長的一次達七年之久(1785—1792)。僅在乾隆朝,清廷就曾分別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年(1785)關閉恰克圖貿(mào)易。(17)米鎮(zhèn)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界貿(mào)易》,第16—23頁。清代中國數(shù)次關閉恰克圖貿(mào)易致使俄國毛皮積壓,不僅造成大量毛皮的變質(zhì)與損壞,而且壓低了中國市場對毛皮的需求與價格。顯然,“朝貢貿(mào)易體制”只是清代中國統(tǒng)治者的一廂情愿,俄國政府和俄美公司絕不會甘心放棄打開廣州市場。實際上,廣州市場的穩(wěn)定與海路交通的便捷,一直是英美商人獲得商業(yè)優(yōu)勢的重要條件,也成為俄國政府和商業(yè)公司不斷追求的戰(zhàn)略目標。早在彼得一世時代,俄國政府就制定出利用海路從喀瑯施塔得經(jīng)過北冰洋到達廣州的航線。而在北太平洋開發(fā)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兩次勘察加半島探險,都是俄國人尋求廣州航路的直接產(chǎn)物。同時,俄國商人也積極投入到對廣州市場的開拓之中。伊爾庫茨克商人舍利霍夫是開拓廣州市場的積極策劃者。其曾向西伯利亞總督雅庫比(Iakobii)提出建議,向中國港口派遣“一些懸掛適合旗幟的”船只,以擴大毛皮貿(mào)易的規(guī)模。他還多次向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上奏,希望政府開拓廣州市場。(18)P. A. Tikhmenev, A history of the Russian-American Company, Richard A. Pierce and Alton S. Donnelly translated and edited,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8, p.18, 40.伴隨俄美公司的成立,商業(yè)壟斷公司成為俄國與英國、美國、西班牙爭奪殖民利益的隱蔽性政策的執(zhí)行者。而俄美公司在美洲太平洋區(qū)域遭遇到的商業(yè)競爭與英美俄等國家的殖民爭奪日趨激化,最終促使俄國政府采取行動打開廣州市場。

同時,俄國對日本市場的向往由來已久。早在1670年俄譯荷蘭人默卡特(Gerhardas Mercator)的《宇宙志》一書中,俄國人即獲得有關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行政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國際關系等方面的知識。1697年,俄國哥薩克五十人長弗拉基米爾·阿特拉索夫在勘察加半島南部遇見因海難漂流至此的日本商人傳兵衛(wèi)。這是俄國人與日本人的第一次接觸。阿斯特拉索夫?qū)⒋耸聟R報給西伯利亞衙門和沙皇彼得一世,西伯利亞衙門對傳兵衛(wèi)進行了多次審訊,其供詞中所談日本盛產(chǎn)金銀和與“中國”土地毗連的情況,似乎驗證了有關日本遍地是金銀的傳說。(19)這一傳聞很可能最早來源于《馬可波羅行紀》。據(jù)《馬可波羅行紀》第158章 “日本國島”中記載:“日本國是一島,在東方大海中,距陸一千五百哩。其島甚大,居民是偶像教徒,而自治其國。據(jù)有黃金,其數(shù)無限,蓋其所屬諸島有金,而地距陸甚遠,商人鮮至,所以金多無量,而不知何用。 此島君主宮上有一偉大奇跡,請為君等言之。君主有一大宮,其頂皆用精金為之,與我輩禮拜堂用鉛者相同,由是其價頗難估計。復次宮廷房室地鋪金磚,以代石板,一切窗櫳亦用精金,由是此宮之富無限,言之無人能信?!眳⒁婑T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387頁。事實上,近代俄國對日本的關注同樣源于對華毛皮貿(mào)易的發(fā)展。1738—1739年斯潘別爾格對千島群島的觀測無疑為俄國毛皮商人提供了新的目的地。千島群島中的很多島嶼都盛產(chǎn)毛皮動物,如其中的得撫島就因盛產(chǎn)一種海龍皮(海狗皮)而被稱為“海龍島”。從18世紀中期開始,俄國商人從北向南逐一探查千島群島,巧取豪奪土著人手中的毛皮。當俄國人抵達得撫島后,便從當?shù)赝林用衲抢铽@得日本的相關消息,了解到得撫島臨近的擇捉島上有日本人的稅務所和貿(mào)易據(jù)點,經(jīng)營阿伊努人與日本本土的貿(mào)易活動。1775年,俄國遠東商人舍利霍夫在行政長官皮利(Pil)的支持下,向日本秘密派遣商船,力圖發(fā)展對日貿(mào)易。這次嘗試最終因商船遭遇海難而失敗。(20)George Alexander Lensen, The Russian push toward Japan: Russo-Japanese relations, 1697-1875, Octagon Books, 1971, p.121.其后數(shù)十年間,沙俄政府先后組織了穆羅夫斯基、拉克斯曼等多次使日航行,(21)具體參見:Harry Emerson Wildes, “Russia's Attempts to Open Japan”, The Russian Review, Vol. 5, No. 1 (Autumn, 1945), pp.70-79.卻依然無法打開對日貿(mào)易之門,而作為商業(yè)壟斷公司的俄美公司的建立及其對糧食補給、海外市場的需求必然在俄國政府中掀起一股打開日本國門的熱潮。

二、戈洛夫金使華與俄艦入廣貿(mào)易

恰克圖貿(mào)易的波動起伏與英美商人的激烈競爭是俄國政府和俄美公司嘗試開拓廣州市場的主要考量。俄國商務大臣魯緬采夫是這一計劃的主要推動者。1803年初,魯緬采夫呈奏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陳述俄美公司“在恰克圖雖苦心經(jīng)營,刻意維持毛皮價格,唯英、美等國人由諾特卡—宗德群島及夏洛特群島將毛皮直運廣州,生意上占盡先機”。進而建議“酌派一專使赴北京,以船隊首航北美為由,請中國港口予以必要之友好協(xié)助;同時仿效歐人榜樣,要求開展互市”,并作出“一旦大量毛皮運入廣州,中國人本身定能從中獲益匪淺”,所以不會加以拒絕的判斷。(22)“1803年,不晚于2月13日。商務大臣Н.П.魯米揚采夫為建議派代表赴北京談判俄國于廣州開貿(mào)易事呈亞歷山大一世皇帝的奏折”,[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1—2頁。1803年2月20日,沙俄內(nèi)閣審議通過“派官員赴日本、廣州”的議案”(23)“1803年2月20日。內(nèi)閣關于審議商務大臣Н.П.魯米揚采夫奏請開廣州貿(mào)易事的記錄”,[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6頁。。1803年3月底,魯緬采夫首次公布向日本和中國派遣使臣的具體計劃,建議“有必要為國家利益考察美洲領地,組織物產(chǎn),前赴廣州開市,并重視同日本及亞洲其他地區(qū)的貿(mào)易?!?24)“No.3 1803年,不晚于3月27日。商務大臣Н. П. 魯米揚采夫就同清帝國及日本開展貿(mào)易之前景呈亞歷山大一世皇帝的奏章”,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9頁。同年11月3日,魯緬采夫向俄國國務總理大臣沃隆佐夫提出報告,“建議派遣一使臣前赴北京,宣示友好,知會吾皇登基,并詢問中國政府是否同意除陸地邊境恰克圖外,另辟廣州貿(mào)易,允許我國加入,與萬國萬邦一體對待?!?25)“No.5 1803年11月3日。商務大臣Н. П. 魯米揚采夫為建議就派遣使臣赴清帝國事知會清國當局以及為使臣準備訓令等事呈國務總理大臣A.P.沃隆佐夫的報告”,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18頁。11月9日,沃隆佐夫就亞洲司起草樞密院致理藩院文書知照清帝國一事向外務院下達指示,說明俄國使華活動的“唯一目的在于敦睦修好,通報皇帝陛下登基,并對中國皇帝登基致賀”(26)“No.6 1803年,不晚于11月9日。國務總理大臣A.P.沃隆佐夫就亞洲司起草樞密院致理藩院文書知照俄國將派使團赴清帝國一事給外務院的指示”,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20頁。。11月16日,俄國樞密院依照沃隆佐夫指示以告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登基和祝賀清代皇帝登基為理由,知會清朝理藩院,提議向北京派遣使臣。(27)“No.7 1803年11月16日。樞密院為俄國政府向清帝國派遣使臣事致理藩院的文書”,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23頁。1804年2月4日,恰爾托雷斯基下達給使團的指示主要包括兩項內(nèi)容:“一是探聽中國政府是否同意俄國在恰克圖以外陸界擇方便之地另辟一處通商口岸的建議;二是探聽對其他國家開放的廣州貿(mào)易是否也會對俄國人開放。”(28)陳開科:《嘉慶十年:失敗的俄國使團與失敗的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57頁。1804年1月19日,庫倫辦事大臣蘊端多爾濟、佛爾卿額向嘉慶帝匯報俄國請求使華的計劃。2月22日,理藩院向俄國樞密院傳達嘉慶帝意見,詢問俄國使團啟程和到達北京的時間,批復“著爾等準備妥當,即可成行,以示朕對遠方使臣體恤賞識之意?!?29)“No.18 1804年2月22日。理藩院就嘉慶皇帝同意廷見俄國使臣事致樞密院的文書”,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50、52頁。從理藩院回復俄國樞密院的國書語態(tài)可以看出,清朝“天朝大國”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近年來俄羅斯國信守各項已有之協(xié)議,如今又思恢復久已中斷之往來,派使臣來我國京城北京表達敬意”“以示朕對遠方使臣體恤賞識之意”等言辭無不以一種憑高“一覽眾山小”的姿態(tài)應對俄國赴華使團的請求。其實質(zhì)是清代中國 “朝貢貿(mào)易體系”中“天子”處理四方夷狄朝貢貿(mào)易的慣用方式。11月17日,理藩院正式告知樞密院,嘉慶帝考慮到“俄羅斯路途遙遠,故也許今年不克遣使前來”“無奈只好將此次出使延至來年”,同意于1805年在清廷接待俄國使團。(30)“滿文譯本 大清國理藩院知照俄羅斯國樞密院文書”,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105頁。

然而,戈洛夫金使團直到1805年5月才從圣彼得堡出發(fā),途徑莫斯科、喀山、伊爾庫斯科、恰克圖,到達中國邊界城市庫倫。正是在庫倫,俄國使團與清朝政府發(fā)生了激烈沖突,涉及書信體例、限制俄國使團人數(shù)、俄國東正教布道團隨行等諸多問題。1806年1月14日,戈洛夫金使團進入庫倫,接下來,戈洛夫金就與庫倫大臣之間圍繞誰先迎接誰的問題產(chǎn)生了矛盾。1月15日,戈洛夫金拜訪庫倫大臣,庫倫大臣也在二進門恭候俄國大使。而雙方真正的沖突發(fā)生在次日中午的交涉之中。期間,庫倫大臣堅持要求戈洛夫金在宴會開始前于正午時分面對點燃香燭的香案行三跪九叩之禮,以示謝恩,戈洛夫金則嚴詞拒絕,雙方最終不歡而散。其后,戈洛夫金使團與庫倫辦事大臣之間多次溝通,然而雙方互不相讓,陷入僵局之中。2月11日,庫倫收到了嘉慶皇帝的諭旨。庫倫辦事大臣立即派貝子前往使團駐地宣布皇帝旨意:如果大使不在庫倫履行跪拜禮,就要被驅(qū)逐。同日,庫倫辦事大臣即致函戈洛夫金,以書面文件形式向使團宣布嘉慶皇帝的諭旨:如果戈洛夫金不在庫倫演習跪拜禮,那么“自戈洛夫金以下使團全體人員,既無福享受我圣明皇上之恩典,只能謹遵圣命,帶著你們的貢物,即刻回國,無需繼續(xù)交涉?!?31)陳開科:《嘉慶十年:失敗的俄國使團與失敗的中國外交》,第331—347頁。

三、列扎諾夫訪日事件

1803年沙俄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即將啟航之際,商業(yè)大臣魯緬采夫奏請沙皇借此機會向日本派遣一位外交使節(jié),嘗試開拓俄日貿(mào)易之門。(40)“No.3 1803年,不晚于3月27日。商務大臣Н. П. 魯米揚采夫就同清帝國及日本開展貿(mào)易之前景呈亞歷山大一世皇帝的奏章,”載[俄]B.C. 米亞斯尼科夫:《19世紀俄中關系:資料與文獻 第1卷 1803—1807》(上),第7—8頁。2月20日,魯緬采夫在俄羅斯帝國大臣委員會上宣讀了有關開拓日本貿(mào)易與中國廣東貿(mào)易的報告。報告內(nèi)容得到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批準。(41)[日]寺山恭輔, 畠山禎, 小野寺歌子編,平川新監(jiān)修:《ロシア史料にみる18~19世紀の日露関係》,第1集,32.事后,魯緬采夫還曾多次向沙皇陳述北美豐富的毛皮資源與彼得大帝以來俄國對外開拓的功業(yè),說明打開日本市場對解決俄美公司補給與貿(mào)易方面困境的重要作用。(42)[日]寺山恭輔, 畠山禎, 小野寺歌子編,平川新監(jiān)修:《ロシア史料にみる18~19世紀の日露関係》,第1集,35.顯然,魯緬采夫?qū)Πl(fā)展俄日貿(mào)易的熱情是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以來俄國政府對日本與遠東貿(mào)易追求的延續(xù),尤其深受俄國遠東當局與商人群體不斷訴求的影響。早在1792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即批準伊爾庫茨克總督以地方名義向日本派遣出拉克斯曼使團。這次使團活動雖未實現(xiàn)俄日兩國全面通商的目標,卻也獲得允許一艘俄國船只進入長崎港的批復,為日后俄國繼續(xù)開拓日本市場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43)有關拉克斯曼使日的內(nèi)容參見:David N. Wells edite and translate, Russian views of Japan, 1792-1913: An anthology of travel writing, New York: Routledge, 2004.俄美公司的成立與沙俄向美洲—太平洋區(qū)域的擴張更堅定了沙俄打開日本國門的決心。早在1800年,沙皇保羅就已經(jīng)明確將建立俄日兩國聯(lián)系的任務委托給俄美公司,(44)George Alexander Lensen, The Russian push toward Japan: Russo-Japanese relations, 1697-1875, p.122.俄國政府最終選擇承擔赴日使團的所有費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選擇尼古拉·列扎諾夫作為首位俄國赴日使節(jié),嘗試與日本皇帝簽訂友好條約,打開俄日經(jīng)濟貿(mào)易的新局面。俄國政府對列扎諾夫日本之行的目標作了如下規(guī)定:第一,依據(jù)拉克斯曼使團獲得的進入長崎港貿(mào)易的憑信開通俄日兩國的貿(mào)易;第二,往返日本期間,注意探測千島群島、薩哈林島、阿穆爾河河口,以及韃靼海峽;第三,調(diào)查西伯利亞東部海岸,并進行政府出訪。(45)George Alexander Lensen, The Russian push toward Japan: Russo-Japanese relations, 1697-1875, p.128.顯然,俄國政府對日本市場的開拓,與探測北太平洋島嶼、黑龍江流域等多重目標相聯(lián)系,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出沙俄在遠東擴張的整體性。

作為俄國向日本派遣的首批國家使團,列扎諾夫使團深受沙皇政府的重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不僅授予列扎諾夫皇室侍從長、四等文官、圣安娜一等爵位等顯赫地位,而且親筆致信日本國皇帝,說明俄日兩國具有發(fā)展經(jīng)濟貿(mào)易的天然優(yōu)勢,希望借此開拓俄日兩國商貿(mào)的大門。(46)[日]寺山恭輔, 畠山禎, 小野寺歌子編,平川新監(jiān)修:《ロシア史料にみる18~19世紀の日露関係》,第1集,69.1804年8月22日,搭載列扎諾夫在內(nèi)共85名人員的“希望號”駛向日本列島。直至9月26日,“希望號”才到達日本海岸。9月28日,列扎諾夫與日本代表正式舉行會談。列扎諾夫向日方呈送了同時用俄文、滿文和日文書寫的亞歷山大一世國書,說明俄國使團此行的目標。日本官員卻以國書中的日文無法識別為由,要求先將信件譯為荷蘭文之后再與答復。隨后,列扎諾夫使團開始了在長崎港長達半年的等待。期間,日本對俄國使團的活動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先是要求俄艦和使團成員解除武裝,但允許列扎諾夫及隨從保留配身短劍。日本人還不允許荷蘭人與俄國人會面,不允許日方工作人員向俄國人透露任何有關日本政治與社會方面的內(nèi)容,不允許俄艦進行禮儀性鳴炮,不允許俄國使團人員進入長崎港。(47)Owen Matthews, Glorious Misadventures: Nikolai Rezanov and the Dream of a Russian America, London:Bloomsbury, 2013, p.102.11月2日,長崎官員通知俄國使團日方將提供免費的補給品,但俄方人員不得進行任何交易活動。同時告知荷蘭船只即日離港,將鳴炮致禮,此乃荷蘭國家風俗,要求俄艦不得鳴炮。這一要求很快遭到列扎諾夫的激烈反抗,后者認為日方此舉侮辱了俄艦懸掛的俄羅斯帝國軍旗。(48)George Alexander Lensen, The Russian push toward Japan: Russo-Japanese relations, 1697-1875, p.149.列扎諾夫還向日方人員申訴:感覺自己并不是被看作一位朋友,而是一名被關押的囚犯。列扎諾夫要求日方能夠允許自己登岸養(yǎng)病。這一要求獲得日方許可。日本官員在長崎港岸邊的一個小的半島上修建了一所房屋,長50米,寬40米,周圍的草木都被拔除,房子周圍是兩層用竹子搭建的柵欄,配有一條狹窄的孔道和兩扇帶鎖的鐵門,周圍駐有大量日本武士。日方要求俄方每晚登岸人員不得超過9人。列扎諾夫及使團主要成員就是在這樣的陰暗、潮濕、寒冷的條件下度過駐留日本的大部分時間。這種環(huán)境不但繼續(xù)危害著列扎諾夫的身體(49)列扎諾夫身體狀況的惡化發(fā)生于從俄國喀瑯施塔德到日本的航行中。由于沙皇和俄國官員對列扎諾夫與克魯申施特恩職責與權(quán)限的模糊界定,使二者在航行中多次發(fā)生爭執(zhí),直接導致克魯申施特恩將列扎諾夫囚禁在船長室中,在密閉的環(huán)境下,列扎諾夫的身體大為虛弱,這一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列扎諾夫?qū)μ幚韺θ帐录呐袛嗔腿棠土?。參見:Glynn Barratt, Russia in Pacific waters, 1715-1825: A survey of the origins of Russia’s Naval presenc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cifi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1.,也使他和其他成員的脾氣變得更為暴躁。正如隨行醫(yī)生朗斯多夫所描述的那樣:“寒冷和暴風雨增加了疾病,船上的每一個靈魂都因虛度時間而暴躁?!?50)Georg Heinrich von Langsdorff, Voyages, discoveries and correspondence, St Petersburg, 1890, p.288.這樣的局面一直維持到1805年春。

由戶田氏教擔任首席老中的德川幕府,采納儒官林述齋和柴野栗山的建議,繼續(xù)堅守鎖國的祖法,反對開展對外貿(mào)易,決定拒絕俄方提出的一切要求:即禁止俄國使節(jié)前來江戶,不接受國書和贈品,拒絕通商和通信。1805年初,幕府除將這一見解通知長崎奉行外,并派遣幕府遠山景晉攜帶曉諭前往長崎。在給長崎奉行的通知中,幕府指示其應質(zhì)問對方,為何違反當年在曉諭的內(nèi)容而帶來國書,并將信牌收回,但仍依前例,提供糧食、燃料及淡水。(51)周啟乾:《日俄關系簡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2頁。4月,遠山景晉等在長崎三次會見列扎諾夫。第一次的會談非常短暫。遠山質(zhì)問俄方為何在拉克斯曼使團被拒絕后仍然攜帶國書而來,強調(diào)拉克斯曼所獲長崎貿(mào)易憑信是允許一艘俄國商船前來貿(mào)易而非允許俄國派遣使團,并指責俄方為何在獲得特許證十余年后方才前來。列扎諾夫利用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做了應答。不久,遠山景晉與列扎諾夫進行了第二次會談。遠山向俄方傳達了幕府致俄羅斯帝國皇帝的信件,說明鎖國政策乃是日本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故例,當下日本與朝鮮、中國、荷蘭、琉球的貿(mào)易關系因為早已存在而獲得保留,因為日本對外國商品并沒有特別的需求,所以無法允許俄方提出的通商要求。俄方應立即返回,不得再來。(52)George Alexander Lensen, The Russian push toward Japan: Russo-Japanese relations, 1697-1875, p.155.日方的這些言論激起了列扎諾夫的強烈不滿,他大聲咆哮,“你們怎么能夠拒絕俄羅斯皇帝致日本皇帝的國書!”列扎諾夫甚至揚言要書寫俄羅斯帝國對日本的戰(zhàn)書。(53)Owen Matthews, Glorious Misadventures: Nikolai Rezanov and the Dream of a Russian America, London:Bloomsbury, 2013, p.109.4月19日,俄日雙方再次會談,基本確定了前兩次會談的結(jié)果。日本為俄艦免費提供補給品,但拒不接受俄方的國書和禮品。4月21日,日方接收俄艦帶來的日本漂流民。4月28日,列扎諾夫獲得幕府致沙皇國書的荷蘭語版。同日,俄艦接到日方通知,要求其盡快駛離長崎港。4月30日,俄艦“希望號”駛離長崎港,列扎諾夫使日最終以失敗告終。

“希望號”離開長崎后,于1805年6月返回勘察加半島。正是在這次航行中,列扎諾夫注意到日本海防的薄弱,為日后制定劫掠日本的計劃奠定了基礎。1805年7月30日,列扎諾夫上書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說明“日本民眾對俄日兩國貿(mào)易之渴望,希望通過武力打開日本貿(mào)易大門”。隨后他任命在俄美公司任職的海軍軍官赫沃斯托夫上尉和達維多夫少尉,指令“摧毀松前的日本人定居點,將日本人趕出薩哈林島,并對日本海岸發(fā)動攻擊,使其無法繼續(xù)進行捕魚,最終迫使其同意俄日兩國貿(mào)易活動”。(54)George Alexander Lensen, The Russian push toward Japan: Russo-Japanese relations, 1697-1875, p.161.然而,此時正值歐洲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沙皇的注意力完全被歐洲事務所吸引,列扎諾夫一直沒有獲得沙皇的答復。1806年8月,列扎諾夫含糊其辭地大膽指示赫沃斯托夫和達維多夫前進至日本海域,對海岸目標發(fā)動攻擊。1806年10月間,俄艦“尤諾娜”號先后對庫頁島和南千島的部分日本據(jù)點進行攻擊。俄艦對南千島群島、庫頁島和北海道的攻擊促使日本政府增強對北部邊防的危機意識。1807年初,幕府把箱館奉行改稱松前奉行,官署從箱館遷至松前,這樣,就完全廢止了松前藩對蝦夷地的統(tǒng)治,而將其列為幕府的直轄領地,這是一個對付俄國人襲擊的對策。幕府還向在沿海擁有領地的大名和小名發(fā)出指示說:“今后無論在何處海面發(fā)現(xiàn)俄船,應即嚴加驅(qū)逐,如敢靠岸,則應迅即扣留或擊沉,一切應根據(jù)情況處理。”(55)[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一卷 西歐的沖擊與開國”,周啟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116頁。日俄兩國隨后再次發(fā)生日方扣留戈洛夫?qū)幣c俄方逮捕高田屋嘉兵衛(wèi)的沖突,但日俄兩國考慮到本國所面臨的國內(nèi)外形勢,最終采取交換人質(zhì)的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這場由列扎諾夫使團失敗而挑起的俄日兩國邊界爭端才宣布告一段落。(56)有關戈洛夫?qū)幈环录膬?nèi)容,具體參見:Captain Golownin, Memoirs of a captivity in Japan, during the years 1811, 1812, and 1813;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London: Printed for Henry Colburn and Co., 1824.

四、19世紀初俄國開拓遠東海上貿(mào)易活動的歷史影響

19世紀初俄國政府與俄美公司聯(lián)合開拓中國廣州與日本長崎的活動是近代俄國在遠東太平洋區(qū)域政治、商業(yè)擴張鏈條中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二者具有驚人的相似性。戈洛夫?qū)幨谷A與列扎諾夫赴日都以失敗告終,而雙方在禮儀文化與外交體制方面的沖突成為兩次外交活動失敗的關鍵因素,其實質(zhì)是西歐國際體系與朝貢體制、大君外交制度等東亞傳統(tǒng)國際體系的沖突,更是俄國與中日兩國間商業(yè)經(jīng)濟與農(nóng)本經(jīng)濟的激烈對抗。戈洛夫金使華作為俄國更改中國傳統(tǒng)貿(mào)易體制(57)清代中國的外貿(mào)體制源于15世紀初明成祖根據(jù)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夷秩序觀念發(fā)展而來的朝貢體系,即以商貿(mào)利益為誘惑吸引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朝貢貿(mào)易體制”初步形成,早期的朝貢包含較大的君主“德化”與明王朝的政治軍事實力。滿清入關后基本沿襲下明朝的“朝貢貿(mào)易體系”,其實質(zhì)是證明政權(quán)合法性的重要手段。18世紀后期,伴隨清代中國國力的衰微,“朝貢國”越來越注重“朝貢貿(mào)易”中的經(jīng)濟效益而非政治意義,而清朝統(tǒng)治者則仍然沉醉于“萬邦來朝”的虛幻狀態(tài)之中,并且在政治軍事力量難以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選擇利用“朝貢貿(mào)易”的經(jīng)濟手段獲得政治目標。如乾隆時期三次關閉中俄恰克圖邊界貿(mào)易以迫使沙俄政府在蒙古和新疆問題做出妥協(xié)。嘉慶皇帝為在萬邦朝貢使節(jié)面前顯示大俄羅斯對自己的“臣服”而擬定戈洛夫金使華的時間等。有關“朝貢貿(mào)易體制”的內(nèi)容參見[美]費正清:《中國的世界秩序》,杜繼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日]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 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米鎮(zhèn)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界貿(mào)易》,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陳維新:《清代對俄外交禮儀體制及藩屬歸屬交涉(1644—1861)》,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的嘗試,其失敗的命運不僅體現(xiàn)出清代中國“朝貢”理念的頑強生命力,而且顯現(xiàn)出中華世界秩序與歐洲國際體系的巨大差異。正如美國學者康燦雄所說,東亞區(qū)域獨特的歷史發(fā)展,賦予朝貢制度成為解讀該區(qū)域國際關系與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有效路徑。(58)[美]康燦雄(Kang, David.C.):《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mào)易五百年》,陳昌煦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6頁。戈洛夫金使團對華外交的失利具有重要的歷史影響。一方面,俄國對華貿(mào)易被長期限制在恰克圖口岸,直接導致俄美公司與沙俄政府在遠東的商貿(mào)活動受到遏制。另一方面,戈洛夫金使團的氣勢與英國在東南海疆活動的頻繁促使清廷感受到外域的強大與威脅。但總的來看,清代中國失去了一次重新審視國際大勢,調(diào)整自身貿(mào)易外交體系的機會,而俄艦入廣的經(jīng)歷無不揭示出清代地方官吏、海關管理以及外貿(mào)體制的腐敗與無能。

另外,列扎諾夫使團的失敗正是日俄兩國社會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中差異性的集中體現(xiàn),這種差異既反映在日俄兩國異質(zhì)文化的矛盾方面,又是現(xiàn)實政治層面國際關系體制之間的沖突。列扎諾夫叩關日本對俄日雙方亦有深遠的影響。日本方面,加強海防與開發(fā)北部邊界的思想日益興盛。這一思想發(fā)源于近代西方國家在北太平洋區(qū)域的擴張,并伴隨俄國拉克斯曼使團與列扎諾夫使團的到來得以不斷強化。東亞史學者手塚薫通過對19世紀初期德川幕府對庫頁島、北海道和南千島群島海洋資源開發(fā)歷程的梳理,注意到幕府的北疆開發(fā)與沙俄威脅的緊密關聯(lián)。(59)[日]手塚薫(Kaoru Tezuka), “Ainu sea otter hun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a-Japanese Trade,”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72: 125.同時,列扎諾夫叩關日本還強化了幕府推行鎖國政策的力度。如幕府頒布“俄船驅(qū)逐令”對靠岸的俄船進行驅(qū)逐,無論其是否遭遇海難或缺乏燃料補給。此外,幕府開始將對外貿(mào)易的對象限定于中國、朝鮮、荷蘭東印度公司和琉球等傳統(tǒng)通商國家,在某種程度上使日本日益走向鎖國狀態(tài)之中。俄國方面,列扎諾夫使團的失敗成為沙俄向遠東——北太平洋地區(qū)擴張的重大挫折,深刻影響到俄國的遠東擴張戰(zhàn)略與實踐。期間,日本政府的強硬態(tài)度、有效的軍事部署都使沙俄感覺到日本作為一個動員力極強的國家,遠非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那些易于被征服的韃靼汗國和部落,必須慎重行事。同時,克魯申施特恩等人對庫頁島和黑龍江流域地理環(huán)境的誤判則直接影響到沙俄遠東政策的制定與施行,客觀上推遲了近代遠東黑龍江問題的出現(xiàn)。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戈洛夫金與列扎諾夫使團皆因“禮儀沖突”而失敗,中日俄三國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與國際關系體系,則是左右東北亞區(qū)域國際關系的深層動因。近代俄國深受歐洲重商主義的影響,國家和君主致力于拓展對外貿(mào)易。事實上,正是近代歐洲制帽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對毛皮資源的需求,直接促成俄國對新的毛皮產(chǎn)區(qū)的追逐與向西伯利亞的擴張。反觀同時期的中日兩國,盡管原始商業(yè)亦獲得一定的發(fā)展,但整體都是以農(nóng)為本的封建經(jīng)濟。近代西歐國家引領的世界貿(mào)易作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清代皇帝與德川幕府都曾從國內(nèi)外貿(mào)易中獲益,然而為延續(xù)專制統(tǒng)治,兩者又都限制自由貿(mào)易與交流。而傳統(tǒng)的朝貢貿(mào)易體系與大君外交體制,正是中日兩國處理國內(nèi)與周邊關系的柱石。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國際體系的侵蝕與朝貢貿(mào)易體系及大君外交體制的破壞,必然會危及清代皇帝和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根基,后者對其的激烈抵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實際上,歐洲國家和商業(yè)公司作為傳統(tǒng)亞洲體系的介入者,如何處理與這些區(qū)域傳統(tǒng)的貿(mào)易與外交的關系問題成為其各自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問題。由于現(xiàn)代早期歐洲國家在亞洲區(qū)域政治、軍事實力的有限,更增加了這一進程的復雜性。顯然,傳統(tǒng)的以歐洲國際體系為藍本的使團外交難以實現(xiàn)既定的商業(yè)和政治目標。反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德川日本的成功與馬嘎爾尼使團和戈洛夫金使團的失敗,其融入傳統(tǒng)外交系統(tǒng)與挑戰(zhàn)既有體制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使團的不同命運。(60)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德川日本的外交交涉為例,其先后歷經(jīng)“荷蘭執(zhí)政”“巴達維亞的荷蘭總督”等域外主權(quán)的交涉與“臣屬與融入傳統(tǒng)的德川幕藩體制”的階段性轉(zhuǎn)變,最終獲得德川幕府的認可與公司對日貿(mào)易的延續(xù)。同樣的事例適用于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莫臥兒帝國傳統(tǒng)秩序的融入過程。參見[英]亞當·克盧洛:《公司與將軍:荷蘭人與德川時代日本的相遇》,朱新屋、董麗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30—151頁。

此外,中日兩國在應對沙俄外交壓力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似乎在明治維新前既已昭示出近代中日兩國不同的發(fā)展命運。俄國使臣在中日兩國同樣因為禮儀體制問題而受到阻礙,但交涉期間粵海關當局的誠惶誠恐、清廷與廣東地方的政策差異、統(tǒng)治者對事件的處理、事件對本國政策的影響等方面都與德川日本的堅定決絕、上下一致,事件對官僚、社會各界的震動相差異,這些應對方面的差異必然對19世紀后中日兩國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61)“俄艦入廣”期間,粵海關和廣東地方當局一直處于一種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之中:一方面,俄國作為北陸通商之國,入廣貿(mào)易有違既定規(guī)章;另一方面,朝廷下達給粵海關的稅收壓力、地方官員的徇私舞弊傳統(tǒng),直接促成廣東地方當局的默許態(tài)度與俄艦貿(mào)易計劃的完成。而清廷內(nèi)務府廣泛參與恰克圖與廣州的外貿(mào)活動并從中獲益,反映出清廷對外貿(mào)易與交流的復雜態(tài)度。有關清代廣州體制問題的研究,參見[美]范岱克:《廣州貿(mào)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yè)(1700—1845)》,江瀅河、黃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正如日本學者信夫清三郎在論及近代中日兩國應對西方?jīng)_擊時的不同反應問題時所說:“清朝的異民族統(tǒng)治與日本的幕藩體制不同,特別是幕藩體制以封建割據(jù)為原則,承認多種思想的存在;其次的原因在于華夷秩序把中國以外的世界看作是‘夷’,當作‘羈縻’的對象,絕不承認是平等的關系,而大君外交體制則由于是在中華秩序的外緣形成的關系,一開始就不把自己的國際秩序當作唯一的、絕對的東西,而認為是若干國際秩序之一?!?6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第45—46頁。同時應該看到,兩次事件的結(jié)果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中國和日本成功抵制俄國殖民入侵的生動體現(xiàn)。

結(jié)語

近代重商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與歐洲各國對華貿(mào)易的爭奪成為16世紀末俄國向西伯利亞和遠東擴張的重要背景。伴隨俄國遠東對華貿(mào)易的發(fā)展與美洲太平洋區(qū)域的商業(yè)殖民,沙皇政府迫切需要進一步拓寬中國廣州和日本長崎的貿(mào)易市場。19世紀初的戈洛夫金使華與列扎諾夫訪日正是沙俄政府嘗試打開遠東市場的重要行動。其實質(zhì)是近代歐洲國家尋求全球市場與追求商業(yè)利潤的組成部分,也是沙俄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關鍵步驟。這兩次外交使團最終因為禮儀紛爭而宣告失敗,其結(jié)果對近代東北亞國際關系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沙俄緣起于西伯利亞的擴張受到遏制,另一方面,俄國使團的氣勢與行動無疑增加了中日兩國的地緣政治壓力。從歷史發(fā)展的長時段出發(fā),19世紀初俄國使團與中日兩國的沖突正是近代歐洲國際體系與東亞傳統(tǒng)的朝貢貿(mào)易及大君外交體制的碰撞與對抗。而中日俄三國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的差異,則成為這一外交后果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兩次外交交涉過程中,中方與日方在中央與地方具體態(tài)度和政策上的差異,俄艦在廣州的“得逞”與在長崎的“完敗”的巨大反差,以及事件過后清廷對涉事官吏的嚴懲與幕府開發(fā)北部邊疆的規(guī)劃,無不體現(xiàn)出中日兩國在應對域外威脅時的不同反應。這種外交態(tài)度與策略上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近代中日兩國不同發(fā)展歷程的具體展現(xiàn)。

猜你喜歡
使團諾夫俄國
七顆鉆石
美將6家中國媒體列為外國使團
Novoselova瑪莎·諾夫斯洛娃【英國】
俄國白銀奇葩羅贊諾夫
韓國委任“韓中友好守護天使”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志》
幽默與漫畫
幽默與漫畫
幽默·漫畫
阳山县| 若尔盖县| 伊吾县| 河间市| 康定县| 莆田市| 西贡区| 营山县| 甘孜| 九龙坡区| 抚顺市| 安乡县| 卓资县| 怀远县| 许昌县| 遂溪县| 梧州市| 米脂县| 阿克苏市| 大连市| 津南区| 临西县| 马公市| 德昌县| 鲁山县| 建湖县| 达拉特旗| 白银市| 郓城县| 武川县| 南川市| 双辽市| 大丰市| 乃东县| 太仆寺旗| 湖南省| 屯门区| 乌兰浩特市| 阳东县| 通城县|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