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春雨
2500萬至2800萬年前,在浩瀚的大海之上,一只巨大的飛鳥張著狹長的雙翼,在海上飛行了幾十千米。突然,它俯沖并掠過海面,快速從水中叼出一條魚。讓人驚訝的是,它飛了如此遠的距離,但是翅膀卻一次也沒扇動過。它就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飛鳥——桑氏偽齒鳥。
根據(jù)化石,科學(xué)家們推算出,桑氏偽齒鳥站立身高大約為2米,體重約70千克,翼展大約有7.3米。而到了60 0萬年前,與桑氏偽齒鳥體型相近的阿根廷巨鷹稱霸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天空。如果放到現(xiàn)在,它們的體型大小就與一架小型飛機差不多。通過計算,研究人員認為,阿根廷巨鷹的體重已經(jīng)接近安全滑翔的極限了,再重一點,就沒辦法飛起來了??梢韵胂?,在它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當(dāng)它們翱翔于天際時,是何等得威風(fēng)。相比之下,現(xiàn)存的最大的飛鳥信天翁,體重只有大約9千克,翼展不過3米多。
這些巨型飛鳥給科學(xué)家們出了一道難題——它們是如何飛行的?小型鳥類因為很輕,可以通過扇動翅膀來為自己提供動力。但是這些遠古巨鳥大得像飛機,它們能通過扇動翅膀擺脫重力束縛而飛起來嗎?
飛鳥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它們都有中空的、輕的骨骼,盡可能地減輕體重,還要有足夠結(jié)實的翅膀,這樣扇動起來才能產(chǎn)生足夠的升力。因此如果一只鳥想要通過扇動翅膀來讓自己保持飛行,就必須要盡可能地“保持身材”,不能太重。而飛鳥撲翼飛行的動力主要來自飛行肌肉,在飛鳥的身體中,飛行肌肉平均占體重的17%左右(這與鳥類的大小無關(guān)),其中胸大肌是最主要的飛行肌肉。而像桑氏偽齒鳥和阿根廷巨鷹這樣大小的巨鳥,它們的胸大肌大約只有11千克。通過計算,研究人員認為,即使是連續(xù)扇動翅膀,也還是不足以產(chǎn)生足夠的力量讓它們飛起來。并且,由于這些遠古巨鳥的翅膀都太長,起飛時根本不可能通過連續(xù)扇動翅膀來獲得起飛的能量。那么,它們是怎么飛的呢?
研究人員通過對阿根廷巨鷹的化石研究,建立了飛行模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阿根廷巨鷹是空氣動力學(xué)專家,它們起飛—飛行—降落的整個過程都很巧妙地利用了氣流。
阿根廷巨鷹的主要棲息地是安第斯山脈和潘帕斯草原。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棲息地的選擇并不是巧合,而是這些地方真的非常有利于它們生存。中新世時期安第斯山脈有陡峭的山和偏轉(zhuǎn)的風(fēng),而潘帕斯草原干燥,強烈的上升熱氣流活躍。通過計算,研究人員認為,像禿鷹一樣,阿根廷巨鷹只需要張開翅膀,在順風(fēng)吹來時,從斜坡助跑或者從懸崖上跳下,完全不需要扇動翅膀,就能乘著風(fēng)飛起來了。研究人員的研究還顯示,阿根廷巨鷹在微風(fēng)習(xí)習(xí)的情況下,即使是在只有10°的斜坡上,只要附近有1米/秒的上升氣流,它們也能順利起飛??梢娝鼈兪欠浅8咝У幕璐髱?。
更有意思的是,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這種巨大的鳥起飛之后,可以在幾十千米的飛行中不扇動翅膀。它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阿根廷巨鷹不能通過扇動翅膀來起飛,同樣地,在空中時,阿根廷巨鷹也極少扇動翅膀。據(jù)估算,大型鳥類扇動翅膀飛行的成本比滑翔時的飛行成本要高出30倍左右,因此,為了保存體力持續(xù)飛行,像阿根廷巨鷹這樣的大型飛鳥不會高頻率地扇動翅膀,有時候幾個小時的飛行可能也不會扇動一次翅膀。同樣地,解決如何不扇動翅膀飛行這個問題,阿根廷巨鷹還是利用了氣流。像老鷹、禿鷹等鳥類一樣,阿根廷巨鷹也會在空中盤旋,但是它們不是在尋找獵物,而是在和上升氣流“磨合”,或者在探索由一股股氣流形成的看不見的“路”。
由于不同區(qū)域的溫度差異,空氣會形成對流,有的氣流上升,有的氣流下降,有的氣流橫著走,阿根廷巨鷹飛行時主要利用的就是上升的熱氣流。上升熱氣流并不依賴于風(fēng),而是依靠太陽輻射產(chǎn)生的對流。太陽輻射將地面加熱到高于空氣的溫度,而靠近地表的空氣又被地面加熱,這些熱氣流形成柱狀上升。熱氣流可以是不斷上升的空氣“煙囪”,也可以是一系列離散的甜甜圈形狀的氣團。
上升熱氣流的范圍是有限的,垂直氣流的速度在熱氣流區(qū)的中心最強,向外逐漸減小。研究顯示,一旦進入熱氣流區(qū),只有熱氣流的上升速度大于阿根廷巨鷹的下降速度,它們才可以在上升氣流柱內(nèi)垂直盤旋和爬升。當(dāng)這些巨鳥到達熱氣流的頂部時,可以直接滑翔到相鄰的熱氣流區(qū),并通過相鄰的這股熱氣流保持飛行高度。為了讓自己一直可以乘著熱氣流飛翔,它們必須要繞著熱氣流的中心盡可能地盤旋。當(dāng)然,不需要擔(dān)心這些巨鳥會在熱氣流中旋轉(zhuǎn)時被甩出去,因為它們在盤旋時,通過調(diào)整翅膀升力有一個指向轉(zhuǎn)彎中心的力分量,可以平衡離心力。
阿根廷巨鷹起飛、長途飛行都利用了氣流,降落更是離不開氣流的幫助。
鳥類降落在樹枝上、懸崖上,看起來都輕松自如,但是事實上,對于它們來說,降落也是一個大問題,稍有不慎,要么飛過了著陸地點,要么直接撞上去。大多數(shù)鳥類會“瞄準”著陸地點的稍下方的位置,快接近著陸地點時再向上拉升一點就可以準確著陸了。而像水禽,它們在水上降落時會先停止拍打翅膀,然后伸出雙腳踩“剎車”。
而阿根廷巨鷹這樣翅膀無法給它們足夠升力的巨型鳥類,想在山坡和懸崖上著陸就更困難了。根據(jù)模擬結(jié)果,阿根廷巨鷹沒有用上文說的兩種方式來著陸,而是先離開上升氣流的中心,然后快速俯沖。此時,它們張開的翅膀就像降落傘,使阿根廷巨鷹減速,然后用腳來“剎車”。此外,阿根廷巨鷹也可能在一次長時間的滑翔中著陸,在這個滑翔的過程中,它們會一點一點減速,當(dāng)速度合適時,它們就可以安全著陸了。
從體型上來看,阿根廷巨鷹似乎不適合飛行,但是事實上,它們從起飛,到飛行,再到降落都能優(yōu)雅、高質(zhì)量地完成。而能做到這一點,氣流可算是功不可沒。而這些研究不僅讓我們了解了這些遠古巨鳥的飛行原理,也為科學(xué)家們提供了研制大型飛行器的思路。
不管怎么說,身體如此龐大,還能稱霸天空,阿根廷巨鷹和桑氏偽齒鳥都是非常成功的掠食者。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再也沒有像阿根廷巨鷹這樣的巨型飛鳥了呢?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和氣候有關(guān)。就拿阿根廷巨鷹來說。600萬年前,阿根廷比現(xiàn)在要熱得多,也干燥得多——正是這種天氣產(chǎn)生了強大的熱氣流,而這些強大的氣流正是將巨大的阿根廷巨鷹托起的重要條件。而一些研究人員有不一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現(xiàn)代飛鳥的大小受到它們的羽毛生長的限制,一只巨型鳥根本不可能快速更換它們磨損的羽毛,因此不能時刻讓自身符合空氣動力學(xu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