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
螞蟻上市是最近關注度最高的新聞之一,這不僅因為國內外眾多股民都希望自己打新股成功,而且因為市值會超2萬億人民幣,上市融資量也會破歷史記錄。一個開業(yè)才16年的公司,市值和業(yè)務量都已經是天文數(shù)字,這再次顯示互聯(lián)網的確改變了世界。
當然,在新聞的背後,我們可能都會問:為什麼螞蟻集團市值這麼高?其業(yè)務的社會價值是什麼?如果說今天因為螞蟻給7億草根大眾和3千萬小微企業(yè)提供金融服務,使其市值幾萬億,那麼,為何以前這些需求一直存在,甚至更多,但卻沒有傳統(tǒng)國有銀行、城商行或其它金融機構去滿足這些需求呢?在看到螞蟻成為全球羨慕的互聯(lián)網金融故事之時,我們應該再次思考如何理解金融的問題,尤其是金融的普惠性本質。
過去一談到金融,會習慣性地將金融跟大基建、大製造、大水利等連在一起,也就是將金融跟生產投資和基建融資畫等號,忽視億萬草根生活裡的金融需要,尤其輕視消費金融,看淡數(shù)千萬小微企業(yè)主保飯碗的金融需求,所以,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是超大型的,以跟各種大項目投資與融資相對應。而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螞蟻集團所做的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大資料的便利,專為這些歷來被忽視的金融弱勢群體服務,雖然花唄、借唄、網商銀行等的總體金額才幾千億元,只相當於幾個大型基建項目的投資額,每次借給草根客戶的金額才幾千甚至幾百元,但由於借期短、周轉頻率快,這幾千億卻可以服務幾億個人和家庭,甚至可以給他們一年服務多次;對小微企業(yè)的金融支持也這樣,金額小、頻率高,但服務的小微企業(yè)和個體戶數(shù)量巨大,惠及到的就業(yè)人數(shù)和家庭總數(shù)都很巨大。
原來以為,像這樣的“小生意”普惠金融怎麼可能賺錢呢?——螞蟻上市所帶出的估值,打破了過去的成見:雖然螞蟻的資產規(guī)模只是那些專注大項目的超大銀行的零頭或者幾十分之一,但注重小微金融、服務草根的螞蟻,估值照樣可以很高,甚至是後者市值的兩倍。同時,也打破了民營金融靠不住、做不大的成見。
雪中送炭是金融的初衷之一
以往,關於民營金融和草根借貸的討論,多出於對“高利貸”的擔心和對極少數(shù)惡劣個案的提防,就選擇禁止民營金融,或者制約民營金融並設置違背市場規(guī)律的利率上限,而忘記:設置那些禁止性或限制性政策會大大降低金融的可得性,尤其讓普通老百姓和小微企業(yè)主得不到金融支持,造成極高的社會代價。
金融之所以在本質上是普惠的,就是因為對於千千萬萬家庭和小微企業(yè)主來說,平時收入低,勉強能過;但一有短暫失業(yè)、出現(xiàn)收入中斷,或者發(fā)生突如其來的大額開支,他們就需要臨時性“過橋”貸款,度過難關,否則,會面對生存危機。
2020年經歷的新冠病毒衝擊就是典型例子。27歲的小趙,在武漢某社區(qū)裡開理髮店已經3年,理髮師就他自己和另外一個,店舖不大,但靠手藝吃飯,也有些固定客戶。從1月到4月武漢封城期間,小店不能營業(yè),沒有收入,可是,店舖雖小,卻也“五臟俱全”:房租、水電、員工工資、進貨等,開支加起來也不小;在停工近3個月裡,小趙虧損好幾萬。由於他以前建立的客戶信任不錯,封城期間不少打電話詢問他何時再開張,所以,一旦疫情過去,店子收入不會成問題;問題是封城期間的虧損如何應對?這些“過橋”資金從哪裡來?幸虧小趙是支付寶網商銀行客戶,不需要抵押,就能快速得到貸款,包括在疫情期間享受一個月的免息;這些“過橋”支持讓他的店子活下來,在4月8號武漢解封後繼續(xù)經營。
小王在武漢開一家湖南餐館,叫湘香閣音樂餐廳,過去四年經營得很好。餐廳月租2萬,還有自己1萬的車貸房貸月供,平時當生意出現(xiàn)資金周轉波動時,就通過支付寶網商銀行的短期貸款去平滑。疫情封城對她的衝擊很大,曾面臨關門壓力;由於她在網商銀行10萬元的貸款額度,使湘香閣能“過橋”活下來。4月8號後重新開業(yè),一家人的收入和其他員工的工作得到恢復。
螞蟻集團的資料顯示,在武漢疫情回暖的關鍵期,80%小店面臨資金缺口,但缺口量不大,96%商家的資金需求在100萬以下,有些小店甚至得到幾千元的“過橋”貸款就能度過難關活下來。試想,如果螞蟻網貸業(yè)務像以前一樣作為民間金融被禁止,普通人就業(yè)謀生所依賴的小店,靠什麼手段逃過疫情一劫呢?鼓勵民營金融、放開民間金融所解決的問題以及所幫助的人數(shù),比限制性政策所解決的問題要多好多。
歷史經驗與教訓
在今年的疫情危機中,廣泛的小額貸款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一經驗總結不是這次疫情特有的,而是普遍規(guī)律,也是我們制定政策、思考金融的普惠價值時不能忽視的。19世紀愛爾蘭大饑荒的經歷可以佐證這一點。到19世紀,愛爾蘭還比較貧困,經濟高度依賴農業(yè),在他們的食物結構中,美洲作物馬鈴薯佔三分之一,也是近40%愛爾蘭人的唯一口糧。之所以從中產階級到衣衫襤褸的農民,都以馬鈴薯為主,是因為同樣獲取1卡路里的熱量,馬鈴薯的價格只是其它穀類作物的三分之一。也正由於馬鈴薯這麼便宜,以至於雖然愛爾蘭人很窮,但人口在1750-1845年間照樣年均增長1.3%,高於同期西歐其它國家,英國與芬蘭增長率1%,法國只有0.4%。
當然,食譜如此單調,也蘊含極大風險,與“多樣化分散風險”的原則背道而馳:一旦馬鈴薯歉收,個體就難有替代性食物。1845年開始的疫病造成馬鈴薯廣泛減產,給愛爾蘭帶來極大災難。當時,農人對馬鈴薯晚疫菌(P.infestans)造成的晚疫病束手無策:真菌的孢子隨風飄揚至薯株葉片,隨後深入植株內部;等植株本身呈現(xiàn)癥狀時,就會快速枯萎,收成無可挽回。晚疫病憑藉每天約80公里的速度,很快傳遍愛爾蘭全境:1845年,馬鈴薯因此減產30-40%;1846年,災情最為慘重,減產幅度達75%。這直接導致愛爾蘭大饑荒,其中1847年最慘,被歷史學者稱為“黑暗的47年”。直到1851年,“惡魔”才逐漸銷聲匿跡,馬鈴薯產量恢復到災前水準。大饑荒導致愛爾蘭人口減少四分之一,其中一半源於死亡,另一半則由於往外逃荒。
在那次災害期間,家庭和親緣固然起到一定的扶助作用,但由於左鄰右舍都種植馬鈴薯,族親力不從心,他們自己也需要別人救濟。在跨區(qū)域市場方面,儘管愛爾蘭的黑麥、燕麥等大宗糧食平常與附近其它糧食市場整合密切,但據(jù)歷史學家哦格拉達介紹:一旦發(fā)生災情,那裡的糧商就“對風險厭惡過度”,加上到處大罵“發(fā)國難財”的道德指責,進口糧食難賣好價,販糧積極性受壓,難有大量外地糧食及時運抵災區(qū)。那時期,教會及國家的救濟也很有限,對付不了大災之急。以當時愛爾蘭政府的主要賑濟手段——“以工代賑”的工坊為例,大部分工坊都面臨資金缺口,而工人連滿足基礎營養(yǎng)的工錢都拿不到,相當部分人死於頻發(fā)的傳染病。
但是,普惠金融的早期探索面對不小的挑戰(zhàn),主要原因在於,由於之前的技術限制,普惠金融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如果是人工處理貸款申請、評估申請人信用歷史、判斷貸款用途的優(yōu)劣並最終做出貸款決定,那麼,放貸1萬元和放貸1億元,所需要付出的評估時間和盡職調查努力基本一樣,但由於收費一般按貸款金額的百分比計算,兩筆貸款給金融機構的收益可是千差萬別,金融機構必然偏好大額放貸,回避小額貸款業(yè)務。這也是為什麼大銀行都會選擇大項目融資業(yè)務,不願問津普惠小額金融;同樣地,以前嘗試小額金融的個人和機構,多以失敗告終。
但是,在互聯(lián)網加衛(wèi)星技術的支持下,螞蟻走出一條新路。40歲的楊作波,生活在離南昌市2小時車程的餘幹縣,從2016年接手種植村裡375畝農田,做規(guī)?;洜I,成為新型職業(yè)農民。年水稻畝產千斤,但楊師傅需要找資金支持,也就是,雖然在產出和投入之間有利潤,但就像當年愛爾蘭的養(yǎng)豬戶一樣,期間需要“過橋”資金支持?,F(xiàn)在,楊師傅比愛爾蘭農民幸運多了,用手機支付寶的小程式描點,在地圖上圈下自己的地塊,幾分鐘就能從網商銀行得到貸款。以前如果向銀行貸款,需要遞交紙質材料,還要等上好幾個禮拜,而現(xiàn)在,只是幾分鐘的事情。
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衛(wèi)星遙感影像的光譜識別技術,能判斷稻田的作物類型、生長情況;通過定期更新衛(wèi)星影像並進行識別,能分辨出農作物的生長進展情況,加上農戶對耕地的自證以及氣候、農產品市場動態(tài)等資料,網商銀行的風控系統(tǒng)能預估未來的產量和出售價值,據(jù)此決定向農戶的授信、提額,提供合理的信貸支援。這樣做,不僅授信決策的速度快,風險評估的即時跟進成本低、品質高,而且讓網商銀行能通過“大數(shù)定理”,向千千萬萬農戶和其他金融弱勢群體發(fā)放小額貸款,以數(shù)量取勝。是這些技術進步把每筆貸款的成本降到最低,消除了以前正規(guī)金融機構不願從事普惠金融的最大障礙。
中國農村地廣人稀,尤其是偏遠的山村,銀行網點幾乎沒有,導致金融一直難以下鄉(xiāng)。有了衛(wèi)星和互聯(lián)網技術,精準瞭解農戶的需求並評估信貸品質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楊師傅通過小額貸款,支付部分地租、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年收入80萬,淨賺20萬左右。
根據(jù)螞蟻公開的資訊,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模式下,每筆中小企業(yè)貸款的平均人工成本大概2000元,但在互聯(lián)網智慧技術支持下,網商銀行每筆貸款的運營成本僅為2.3元。這也是為什麼網商銀行能服務3000萬小微企業(yè)和個體戶業(yè)主,數(shù)量更多的個人和家庭。在技術推動下,普惠金融走到新高,使幾億農民和城鎮(zhèn)老百姓有望得到所需要的金融供給,安排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和生活,最大化自己一生的總體幸福。正是這樣的廣大市場前景,螞蟻上市的故事成為今天的熱門新聞。
應當更多鼓勵
民營金融和消費金融
據(jù)恒大研究院報告,截至2020年6月,全國短期個人消費貸款餘額8.08萬億元,在2009-2019年間複合增長率為32%,而小微企業(yè)貸款餘額達到40.7萬億,同比增長14.2%。此外,奧緯諮詢(Oliver Wyman)的統(tǒng)計顯示,消費貸款餘額佔現(xiàn)金和銀行存款的比重為14%,低於美國的33%。在全國7000萬家企業(yè)中,98%為中小微企業(yè),但它們得到的正規(guī)銀行貸款卻只佔總貸款的22%左右。這些都說明,金融下草根、金融普惠的程度都還做的不夠,還有廣闊的天地。
螞蟻上市的故事給我們很多關於普惠金融的積極資訊,說明不只是大型銀行才能賺錢、才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實際上,民營金融更能實現(xiàn)金融的普惠性,説明穩(wěn)定社會,而且服務草根也能致富,甚至更能帶來社會價值,因為普惠金融直接服務社會。
可是,這些積極資訊也跟近期關於民營金融、消費金融的負面討論形成對比,其中,也不乏要求監(jiān)管部門禁止高利貸、降低合法利率上限、限制消費信貸的呼聲。很早以前,費孝通在《江村經濟》就說,“單純地譴責土地所有者或即使是高利貸者為邪惡的人是不夠的。當農村需要外界的錢來供給他們生產資金時,除非有一個較好的信貸系統(tǒng)可供農民借貸,否則地主和高利貸是自然會產生的。如果沒有他們,情況可能更壞”。費先生的意思很清楚:限制民間金融,受害的是中低收入老百姓和小微企業(yè)者;抑制金融供給,不等於解決了社會面對的挑戰(zhàn),尤其在瘟疫和災害衝擊時社會需求還在,最後只是斷絕中低收入階層的出路。
在1985至2002年間,美國參議院有位議員叫飛利浦·格拉姆(Philip Gramm),來自德克薩斯州,一生致力於為窮人推動普惠金融,制定了許多放鬆金融管制的法律。他之所以為草根呼籲放鬆管制,就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格拉姆出生在美國南方的喬治亞州,家境很窮,父親殘疾沒收入,母親同時做兩份工作,才有錢既照顧到殘疾丈夫,又勉強撫養(yǎng)三個孩子;當時家境那麼艱難,經濟風險高,正規(guī)銀行都不願給他母親貸款買房子;到最後,高利貸金融是唯一選擇,就這樣,他母親買下自己的房子。格拉姆後來嘲諷地說,“我母親得到貸款,利率比一般水準超出一半,是多麼殘酷的剝削呀!可是,據(jù)我所知,自從亞當夏娃以來,在母親家世裡,她是第一個擁有自己房子的人!”意思是,人們當然可以去指責高利貸金融,罵他們剝削、心黑,但是,母親知道:雖然要支付高利才能借到錢買房,但至少她還能借到錢,能買上自家的房!
各國的經歷表明:金融管制越嚴厲,金融服務就越是少數(shù)精英(包括精英企業(yè)和精英個人)的特權;只有放開管制,在大型銀行之外,給各種民營金融以大顯身手的空間,才可以有更多的螞蟻故事,也才可以把技術帶來的普惠金融潛力發(fā)揮到最大,讓每位普通消費者和小微企業(yè)都有機會隨時獲得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