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莉
近年來,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逐步成為基層人大會議上引人關注的亮點議程。全體人大代表通過投票確定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實現(xiàn)了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轉變,基層民主又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筆者認為,為防止各地施行過程中的走過場現(xiàn)象,要做到三點。
首先,民生實事要能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選擇確定的民生實事,應是關系老百姓生產(chǎn)生活迫切需要解決的身邊事;事項切口可以不大,但應是讓老百姓有較強體驗感和獲得感的事項,而不是為了拼內(nèi)容湊數(shù)字而隨意將納入上級政府考核內(nèi)容摻雜其中的事項。其二,民生實事要“實在”。民生實事應該是老百姓意志最集中的項目,是憑感性認識就能分辨出結果的實實在在的具體目標。老百姓憧憬絢爛美好的宏觀藍圖,更在意看得見摸得著的微觀改善。而“實在”的前提是“問政于民”,讓群眾自己“點菜”。廣泛征詢收集建議意見的過程,既是充分發(fā)揚民主、集中民智、匯聚民心的過程,也為民生項目的實施推進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融媒體時代,政府應該采用貼近百姓、方便群眾、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基層群眾的意見收集上來。其三,人大對民生實事項目的監(jiān)督要形成閉環(huán)模式。要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優(yōu)勢,為民代言、為民謀利。從民生實事項目的征集、確定,到代表審議、票決,再到項目實施的監(jiān)督、評估,都要由人大代表全程參與,貼身“追蹤”,才能確保實事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蔽覀円选叭罕娫趺聪?,政府怎么干”始終作為民生實事的立足點,把“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始終作為民生實事的著力點,才能真正讓實事工程成為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樣板工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xù),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