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羅剛,潘少康,張玉龍,何余良,熊凱
(1.紹興文理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2.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3.廣西新發(fā)展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9;4.中建橋梁有限公司,重慶 402260)
水中懸浮隧道 SFT(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是一種前瞻性交通結構形式,主要由管體、固定裝置、駁岸接頭等組成。SFT 具有受天氣因素影響小、縱向坡度小、不影響水面交通等特點[1-4],有望彌補現(xiàn)有交通方式的不足,推動交通行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SFT 在運營過程中,除了承受波浪力、車輛荷載以外,還可能遭遇地震、爆炸、沖擊等極端荷載。研究SFT 在極端荷載下的響應情況可以為SFT 的實際建設提供技術支持。以國內外各擬建SFT 工程為背景,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惠磊等[5]將非線性力簡化為線性力,采用等效質量法計算了隧道沖擊處的應變及位移;文獻[6-7]將SFT 簡化為彈性支撐梁,采用理論推導和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來分析沖擊作用對SFT 的影響;項貽強等[8]基于Morison 方程和Hamilton 原理,建立了SFT 沖擊控制方程,分析了不同因素下隧道的位移結果。
當前SFT 受沖擊的研究中,沖擊荷載大多數(shù)都是虛加荷載,對于隧道受潛艇、沉船等實物撞擊的研究較少,但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因此本文以不同質量和不同速度的潛艇撞擊SFT 為研究對象,探究極端工況下隧道的安全狀況。
將FEM 和SPH 兩者耦合,在保證計算效率和準確性的前提下,使數(shù)值計算過程能有效進行,從而為求解大變形和強間斷等爆炸和碰撞問題提供新思路。通過不斷深入研究,SPH-FEM 耦合法已經(jīng)被用于水下碰撞[9]、水下近場爆炸[10]、水下結構損傷分析[11]等領域。
本文借鑒挪威松恩海峽懸浮隧道設計參數(shù),管體、錨索和潛艇相關指標見表1。幾何計算模型見圖1,模型包含有606 139 個單元,696 443個節(jié)點,331 719 個SPH 粒子。隧道、潛艇、錨索為材料Q345,均為實體單元。隧道兩端固定,隧道縱向即為Z 方向,豎直方向為Y 方向,潛艇運動方向為X 方向(撞擊方向),撞擊點位于隧道中部,錨索在距離隧道兩端25 m 處。
表1 模型相關參數(shù)Table 1 Model related parameters
本文中潛艇質量為860 t、1 500 t、2 000 t、2 500 t 4 種。世界上不同動力的潛艇,其航行速度的范圍是 5~40 kn,也即2.57~20.58 m/s,所以本文選取的潛艇以5 m/s、10 m/s、15 m/s、20 m/s的4 種速度撞擊懸浮隧道,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
圖1 幾何模型圖(m)Fig.1 Geometry model diagram(m)
在LS-DYNA 軟件中提供了單面接觸、點面接觸和面面接觸3 種接觸類型。本文中采用SPH粒子模擬水,隧道、潛艇及錨索采用FEM 網(wǎng)格單元,F(xiàn)EM 單元與SPH 粒子的耦合通過固連點-面接觸,實現(xiàn)了水與潛艇、水與隧道的流固耦合,隧道與潛艇接觸界面采用面面接觸。
固連點-面接觸使SPH 粒子和FEM 網(wǎng)格在沒有穿透的情況下發(fā)生相互作用。在模擬過程中,接觸方向沿著主面(圖2)的法線方向,每個計算步開始前程序會檢查粒子是否穿透主面。如果沒發(fā)生穿透,不用采取措施;否則,根據(jù)穿透深度l,計算罰函數(shù)值對發(fā)生穿透的粒子施加反向接觸力(式(1)),將粒子從網(wǎng)格中“拉”出,阻止穿透發(fā)生,實現(xiàn)粒子與網(wǎng)格的相互作用。
式中:fn為法向接觸力;k 為接觸剛度;fs為k 的比例因子;l 為穿透深度;為網(wǎng)格單元的法向單位矢量;ft為切向接觸力;μ為粒子與單元的摩擦系數(shù)。
圖2 接觸界面Fig.2 Contact interface
潛艇及錨索采用彈性材料(*MAT_ELASTIC),隧道采用彈塑性材料(*MAT_PLASTIC_KINEMATIC),采用Cowper-Symonds 模型來考慮應變率對屈服應力的影響。水采用空材料模型(*MAT_NULL)及*EOS_GRUNEISEN 狀態(tài)方程來定義,參數(shù)見表2。
表2 水的Gruneisen 狀態(tài)方程中的材料參數(shù)和系數(shù)Table 2 Material parameters and coefficients in the Gruneisen equation of state for water
本節(jié)選取潛艇速度為5 m/s 時,以4 種不同質量的潛艇撞擊懸浮隧道作為對比,研究碰撞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關系。
由全局能量圖3 可知,系統(tǒng)總能量也即潛艇初始動能K0在撞擊過程中不變,滿足了能量守恒定律。其次,表3 給出的沙漏能最大值占總能量的比率均小于5%,因此本次計算的精度滿足要求,計算結果合理[12]。
碰撞發(fā)生后,潛艇速度下降明顯,系統(tǒng)動能快速降低;同時隧道和潛艇發(fā)生形變,系統(tǒng)內能增加。水體隨著潛艇的運動產(chǎn)生了動能,潛艇速度為0 m/s 時潛艇動能為0,系統(tǒng)動能達到極小值,此時撞深最大,隧道管壁及潛艇艏部擁有最大形變量,因此內能最大。之后,隧道管壁恢復部分形變將潛艇反向擠壓,直至兩者分離以后,動能和內能在某個范圍內波動。
圖3 2 500 t 潛艇全局能量Fig.3 Global energy of 2 500 t submarine
表3 能量轉化關系表Table 3 Energy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table
圖4 以860 t 潛艇5 m/s 的速度撞擊懸浮隧道為例,反映了各主要部分的能量變化情況。碰撞結束后,潛艇和水具有動能,由于潛艇采用彈性材料,所以艏部變形基本恢復,其內能很小,錨索的動能和內能值與其他部分相比有數(shù)量級的差異,所以變化不顯著,可以認為潛艇的初始動能主要轉化為潛艇剩余動能、隧道內能和水體動能[13]。
設碰撞后的系統(tǒng)動能為K1,系統(tǒng)內能為K2,定義動能耗散比η=(K0-K1)/K0,內能轉化比為 ε=K2/K0,得到能量轉化關系(表3)。質量越大的潛艇,動能損失(K0-K1)越多且動能耗散的比率η越大,內能轉化比也越大。同時潛艇質量越大,系統(tǒng)內能最大值越大,隧道形變相應越大,因此對隧道及人體的危害越嚴重。
圖4 主要部分能量關系圖Fig.4 Energy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main parts
目前,關于水下結構碰撞的研究較少,沒有形成被廣泛認同的水下結構受力計算公式,本節(jié)對4 種速度和4 種質量潛艇撞擊隧道做正交模擬試驗,共得出16 種結果以開展水下結構物受撞擊的力學研究。圖5 為撞速5 m/s 的潛艇的結構受力時程曲線圖,可以發(fā)現(xiàn),在撞擊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越大的潛艇撞擊持時越長,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潛艇其慣性越大,所以發(fā)生碰撞時,越難以停下來,與3.1 節(jié)中的結論相互印證。
圖5 結構受力時程曲線圖Fig.5 Time history curve of structural force
從結構受力時程曲線圖可以看出潛艇撞擊隧道是一個瞬態(tài)非線性過程,結構受力值波動較大,傳統(tǒng)的結構受力時程曲線不便于工程分析。在懸浮隧道的設計計算中,可以將動態(tài)的結構受力等效成靜力荷載使得工程分析過程更簡便有效。本文采用結構受力峰值Fm和結構受力平均值Fa兩種等效結構受力來分析結構受力與潛艇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其中結構受力峰值,如表4 所示;平均結構受力則通過潛艇未撞狀態(tài)到最大撞深時的動能變化與最大撞深的關系計算而來,式(3)中H為撞深,m 和v 分別為潛艇質量和撞速,數(shù)據(jù)見表5。
表4 結構受力峰值統(tǒng)計表Table 4 Statistics of peak structural force 103kN
表5 結構受力平均值統(tǒng)計表Table 5 Statistics of average structural force 103kN
以兩個等效結構受力為因變量,潛艇的速度和質量為自變量,用Mathematica 軟件對結構受力做回歸分析,得到結構受力的簡化計算公式。
式(4)是結構受力峰值的計算式,R2=0.998 468;式(5)是結構受力平均值的計算式,R2=0.998 824,因此兩式擬合度較高。
潛艇沖擊隧道,使隧道內人員的運動狀態(tài)瞬間改變,可能導致人體損傷。文獻[14]給出了艦艇人員損傷判別的標準,將損傷區(qū)域分為4 等。當艦艇特定部位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T 不同時,人體損傷的判別依據(jù)有所不同,具體見表6。通過對模擬數(shù)據(jù)的前期分析,各工況下撞擊點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T 均小于15 ms,因此下文以隧道被撞后的速度為主要判據(jù)對人體的損傷進行分析。
表6 人體損傷劃分表Table 6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ody injury
各工況的各損傷區(qū)域長度見表7。可以看出隨速度的增大,重度損傷區(qū)域越大,安全范圍越小。用Mathematica 軟件,以重度損傷區(qū)域長度為因變量,潛艇撞擊速度v 與質量m 為自變量,進行擬合得出預測公式,可以為懸浮隧道遭受撞擊后預測重度損傷區(qū)域長度提供參考。
表7 損傷區(qū)域長度(全部工況)Table 7 Damaged area length(all working conditions)
式(6)的R2=0.998 799,因此該式擬合度較好。分析計算公式可知,質量的變化對重度損傷區(qū)域長度影響不大,速度變化則引起損傷區(qū)域長度的顯著變化。
1)撞擊過程中,潛艇的動能大部分轉化為潛艇剩余動能、隧道內能和水體動能。潛艇質量越大,隧道形變越大,對隧道及人體的傷害也越大。
2)撞擊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的潛艇撞擊持時越長,產(chǎn)生的沖量越大。等效結構受力隨速度和質量近似線性增大。結構受力簡化計算公式可以預測水下結構受力的大小。
3)撞擊速度增加比質量增加對隧道和隧道內人體損傷的影響更嚴重。重度損傷區(qū)域長度計算公式可以為懸浮隧道前期理論研究及消防救援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