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斌
如今時代進步了,國家強大了,機械化作業(yè)取代了當年的人工勞作。過去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水平不高,在農村很多事情都需要由人工來完成,比如插秧是用人工一棵一棵地插,收割稻麥是用鐮刀一刀一刀地割,犁地也是用牛拉著犁一圈一圈地翻耕。那時每年的秋冬季節(jié),各地都要迅速掀起興修農田水利建設的高潮。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轉眼又到興修水利設施的季節(jié)了。每當我回想起當年筑堤壩、修水庫、打機臺的場景時,就想起了打硪歌。
硪,是一種用來筑堤壩用的建筑工具,是用農家打場脫粒糧食的石磙扎成的。人們操作時,將石磙倒立,大頭朝上,小頭朝下,周圍用長約2米的木杠將石磙夾住,再用繩子捆扎固定,扎緊扎牢。打硪時,每根木杠兩端各站1人,4根木杠交叉處各站1人,共12人組成。領硪人領唱打硪歌,眾硪手合唱時,抬起石硪用力下壓地面,夯實堤壩,這樣反復數(shù)遍,將堤壩夯實夯牢。
你可別小看這小小石磙扎成的工具,它在當時興修水利時可是起到了重要作用。據(jù)我所知,當年好多水庫建筑工地都使用過這種工具,如新市鎮(zhèn)的惠亭山水庫、三陽鎮(zhèn)的劉畈水庫、永興鎮(zhèn)的汀河水庫、曹武鎮(zhèn)的雞公塔水庫等。農村修建圍堰堤壩大都使用過它。
打硪歌曲調優(yōu)美,音域遼闊,高亢奮進,場面十分壯觀。硪的數(shù)量視建筑工地的大小而不等,有的工地幾架硪甚至多到十多架硪,打過一遍再打一遍,一架接著一架打,你追我趕直到把堤壩夯實夯牢為止,其夯實力度并不亞于現(xiàn)在的碾壓機,只不過進度很慢。
那些打硪歌不僅可以起到使打硪動作協(xié)調的作用,還能夠喚醒人們的斗志。領硪人用自編自導的歌詞來歌頌黨、歌頌領袖、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新人新事。
如今,興修堤壩再也不用打硪了,但那一首首的打硪歌卻讓我記憶猶新。
(摘編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