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以其質(zhì)樸、實用的造型,粗獷、豪放的裝飾著稱于世。磁州窯裝飾品種豐富多樣,白地黑繪花裝飾藝術(shù)是其中最突出的裝飾特征。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器物概述
據(jù)北京大學、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qū)文物保管所聯(lián)合出版的《觀臺磁州窯址》考古資料顯示:白地黑繪花裝飾器物觀臺二期(宋代中期到金代初)僅發(fā)現(xiàn)幾十片殘片,到觀臺三期(金代中后期)白地黑繪花技法在各種器物上普遍使用,觀臺四期(元代)的長方枕和大瓶、大罐、大盆上多有白地黑繪花的精品。又據(jù)1999年邯鄲市文物研究所和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磁州窯鹽店窯遺址發(fā)掘簡報》中所述:“第一期(上限可能在金代滅亡后的蒙古族統(tǒng)治時期,下限至元末明初)出土遺物數(shù)量、品種最多,質(zhì)量也最好,總體風格粗獷豪放,并有較多制作精美的大型作品,應(yīng)代表了彭城窯陶瓷生產(chǎn)鼎盛時期的特點。裝飾技法較簡單,以白地黑繪或鐵銹花為主。”這充分說明磁州窯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經(jīng)過宋金時期的開創(chuàng)發(fā)展,到元代更加如火純青。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器物產(chǎn)品種類多樣,包括碗、瓶、盤、枕、盆、壺、缽、行爐等,其中,盆類是大宗。筆者以元代磁州窯花卉紋盆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紋盆裝飾藝術(shù)。
元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紋盆基本資料
(一)出土資料
圖1、元代磁州窯白釉點花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彭城出土。完整,有脫釉。口徑31.5、底徑18、高14厘米。圓唇,敞口,深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褐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飾弦紋和點花紋,盆底飾點花紋。
圖2、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花卉紋瓷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彭城出土。殘,僅存盆底和少許盆壁。底徑23厘米。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有蓮葉紋,盆底繪折枝牡丹,花朵綻放,枝葉茂密,葉片邊緣用粗線條繪出,葉心部用細線條繪出葉經(jīng)脈。
圖3、元代磁州窯外黑內(nèi)白釉褐彩花卉紋瓷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彭城二里溝出土。盆壁有殘缺。口徑 26.5、底徑13厘米。圓唇,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飾弦紋和點花紋。盆底飾點花紋,畫面灑脫流暢。
圖4、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花卉紋瓷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彭城二里溝出土。口沿、盆壁有殘缺??趶?8、底徑14 厘米。圓唇,敞口,深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飾弦紋和點花紋。盆底飾點花紋。
圖5、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花卉紋瓷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2010年彭城半壁街出土。殘,盆壁,盆底有殘缺,有粘接??趶?26.5、底徑15.5、盆高11厘米。圓唇,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褐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飾弦紋和點花紋,盆底飾點花紋,畫面灑脫流暢。
圖6、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牡丹紋瓷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彭城出土。殘,僅存少許盆壁和盆沿。口徑39、底徑25厘米。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褐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沿飾草葉紋,盆內(nèi)壁飾蓮花紋。盆底繪牡丹紋,花朵盛開,枝葉繁茂。葉子用粗線條繪出。
(二)考古調(diào)查
圖7、元代磁州窯外黑內(nèi)白釉褐彩花卉紋瓷盆,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藏,2002年臨水三工區(qū)采集。殘,盆壁和盆底有殘缺,口徑26.5、底徑11.5 厘米。圓唇,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褐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飾弦紋和點花紋,盆底飾點花紋,畫面灑脫流暢。
圖8、元代磁州窯白釉黑繪牡丹紋瓷盆底,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藏,2010年半壁街采集。殘,僅存盆底。底徑27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牡丹紋,花朵盛開,枝葉繁茂。
圖9、元代磁州窯白釉黑繪花卉紋瓷盆,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藏,彭城采集。殘,盆沿和盆壁殘缺??趶?1、底徑25、盆高10.5厘米。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沿飾荷葉紋,盆內(nèi)壁飾蓮花紋,盆底繪牡丹紋,花朵盛開,枝葉繁茂,葉子用粗線條繪出。
(三)民間收藏
2020年1月,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關(guān)于“魚紋化吉”展覽,此次展覽的展品均為個人收藏家所珍藏,共展出元代盆類標本一百六十余件,經(jīng)專家鑒定,全部為元代彭城窯產(chǎn)品,現(xiàn)將白地黑繪花卉紋盆標本介紹如下:
圖10、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4.5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底部有黑釉留痕,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一朵雛菊,花呈盛開狀,花周圍用枝葉圍繞,葉子用粗線繪出,畫面精致。
圖11、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和少許殘壁,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0、殘高5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折枝牡丹,花呈盛開狀,花朵大且水靈。花周圍用枝葉圍繞,葉子用粗線條三筆繪出呈三瓣狀,畫面逼真。
圖12、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5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蓮花,蓮葉層層托起,蓮花盛開,莖、葉、花細部繪畫形象逼真。
圖13、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和少許殘壁,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4、殘高8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花草紋,盆底繪蓮花,蓮葉夸大變形,蓮葉上下繪盛開蓮花。
圖14、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和少許殘壁,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4、殘高7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花草紋,盆底主紋樣繪蓮花,畫面用三個同心圓從盆中心依次開始進行分區(qū):第一圓內(nèi)書寫“蓋”;第二圓內(nèi)繪蓮花和蓮葉,兩兩相對;第三圓內(nèi)繪蓮瓣。背景繪水波紋,畫面布局合理。
圖15、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和少許殘壁,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4、殘高5.5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花草紋,盆底繪折枝牡丹紋,花朵盛開,枝葉茂盛,葉子邊緣用粗線條加粗,更加醒目美觀。
圖16、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殘,僅存底部,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3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牡丹紋,三枝牡丹用葉子聯(lián)在一起,葉子用粗線條繪出,畫面逼真。
圖17、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安際衡藏?;就暾?,有粘接??趶?46、底徑22、高14厘米。寬圓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荷花,盆底主紋樣繪蓮花,配以蓮葉和水藻紋。畫面布局合理,形象生動。
圖18、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申雪芳藏。殘,僅存盆底,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底徑23厘米。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蓮花紋。蓮葉夸大變形,上下對稱繪蓮葉紋。畫面形象逼真。
圖19、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申雪芳藏。殘,僅存盆底和部分盆壁。底徑19、高10厘米。寬圓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豎條紋,盆底繪折枝牡丹紋,枝葉繁茂,葉子呈三瓣狀。畫面逼真。
圖20、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索和平藏。殘,僅存半盆底,底徑25.5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飾牡丹紋,牡丹花呈多層,最下層花瓣小且多,上面多層花瓣大且飽滿,用螺旋紋層層繪出。葉子邊緣、葉莖、花心用粗線條繪出,牡丹怒放,畫面精彩。
圖21、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閆保山藏。殘,僅存盆底和部分盆壁,底徑19、高11厘米,寬圓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豎條紋,盆底繪折枝牡丹紋,枝葉繁茂,牡丹花和葉的邊緣用粗線條繪出。
圖22、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金山博物館藏。盆壁和盆沿殘,口徑46 、底徑21.5、高11.5厘米,寬圓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豎條紋,盆底繪牡丹紋,牡丹花和葉的邊緣用粗線條繪出,畫面寫意性強。
圖23、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張三堂藏。殘,僅存盆底,底徑24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飾雛菊,菊花呈盛開狀,枝葉繁茂,葉子用粗線條繪出,畫筆流暢,有風吹動的感覺,畫面生動。
圖24、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張三堂藏。殘,僅存盆底和部分盆壁,底徑 24.5、殘高13.5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牡丹紋,盆底繪折枝牡丹紋,牡丹花盛開,花朵飽滿,葉子用粗線條繪出,繪畫嫻熟流暢。
圖25、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張三堂藏。殘,僅存盆底和部分盆壁,底徑25、殘高11.5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蓮葉紋,盆底主紋樣繪花草,花用粗線條三筆繪出呈三瓣狀,配以蓮葉紋,畫面生動。
圖26、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張三堂藏。殘,僅存盆底和少許盆壁,底徑 25、殘高5.5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豎條紋,盆底主紋樣繪牡丹紋,牡丹花盛開,花朵飽滿,花心和葉子用粗線條繪出,畫面逼真。
圖27、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韓海龍藏。殘,僅存少許盆底,底徑22.8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豎條紋,盆底繪蓮花和蓮蓬,花朵飽滿,畫面逼真。
圖28、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韓海龍藏。殘,僅存盆底和少許盆壁,底徑23、殘高8.5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nèi)壁繪豎條紋,盆底主紋樣繪折枝牡丹紋,牡丹花盛開,花心和葉子用粗線條繪出,畫面形象。
圖29、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韓海龍藏。殘,僅存大部分盆底,底徑 22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外壁施黑色釉,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折枝牡丹紋,牡丹花盛開,枝葉繁茂。
圖30、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韓海龍藏。殘,僅存盆底,底徑28.5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點花紋,畫面簡易流暢。
圖31、元代花卉紋盆底標本,申雪芳藏。殘,僅存盆底,底徑19厘米,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盆內(nèi)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底繪點花紋,簡易抽象。
花卉紋構(gòu)圖分析
從上述資料中得知,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紋在看似自由隨意的構(gòu)圖表現(xiàn)基礎(chǔ)之上,也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和模式。匠師們只要嚴格地按照繪畫中總結(jié)的花卉紋的規(guī)律和模式進行制作,就能夠快速順利地完成作品,從而達到完美的裝飾效果。如花卉紋中花瓣間均以花心為中心,整體緊湊,畫面中寥寥數(shù)筆便構(gòu)成花的造型,形象通俗地表現(xiàn)了人們心中各種花的模樣,虛實相間,行筆酣暢灑脫,感覺豪放。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紋盆裝飾在花卉紋樣的組織上通常采用圖案所特有的骨架形式,如單獨紋樣、適合紋樣等。圖案的狹義定義為“器物上的裝飾圖形”,圖案設(shè)計來源于自然,設(shè)計者通常根據(jù)靈感創(chuàng)意和對物象的感受來達到藝術(shù)形式美的效果,不是自然的臨摹,而是用形似抽象的符號化圖案來表達?;ɑ芗y大多采取變形、夸張、象征等抽象的藝術(shù)符號,一種花變化成多種符號紋樣表達,從而達到裝飾盆的目的,形象生動、通俗易懂,使盆既實用又美觀。白地黑繪花的裝飾特征是用單色繪畫,為體現(xiàn)黑白對比鮮明的藝術(shù)效果,通常用生動的筆法和黑色影像輪廓的形式表現(xiàn)自然物象?;ɑ芗y中花頭多采用靈活多變的線條勾勒,葉片多采用似與非似的影像輪廓幾筆繪出。齊白石曾評價中國寫意畫“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紋盆是具有傳統(tǒng)寫意水墨畫風格的裝飾圖案與瓷器的完美結(jié)合。上述資料中的花卉紋種類有牡丹紋、荷花紋、點花紋、菊花紋和其他花草紋,現(xiàn)逐一進行分析。
(一)牡丹紋
上述元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紋盆資料中,牡丹紋有16件,占花卉紋大部分比例。作為重點進行分析。牡丹紋的圖案形式通常采用單獨紋樣和適合紋樣在盆上進行表達。單獨紋樣是磁州窯較為常用的一種沒有嚴格骨架的紋飾,它依據(jù)牡丹的特征和生長規(guī)律,使牡丹紋樣自由地繪畫在盆的裝飾部位上,通過紋樣的疏密變化和盆底部空間面積的大小,合理地將牡丹紋布置在適合于盆底圓形輪廓內(nèi),使其紋樣均衡勻稱,如圖6、圖16折枝牡丹紋在盆底部圓形平面內(nèi)進行適合性的裝飾,構(gòu)圖嚴謹,安排合理。為了增強牡丹紋裝飾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效果,陶瓷匠師們通常提煉牡丹紋的一些特征來進行突出和強調(diào),從而達到形態(tài)精美別致、生動形象的藝術(shù)效果,如圖9、圖20工匠們大膽采用下層花瓣小且密、上層花瓣大且飽滿的樓子臺閣的形式來表現(xiàn)花頭的造型,運用簡練的筆觸由花心內(nèi)到外一揮而就,將多層次的圓形牡丹花用螺旋紋繪出,造型夸張到極致。構(gòu)圖方法雖不新穎,但配以自由、豪放的牡丹紋寫意紋樣,從而達到別樣的藝術(shù)效果。漸變的線條、黑白的色彩是白地黑繪牡丹紋樣變化的主要手段,如圖8、圖21白地黑繪牡丹紋裝飾用毛筆尖勾勒,用毛筆的側(cè)鋒、臥鋒、提按、頓挫等的變化,繪出粗細長短的筆畫,有序地按牡丹花和枝葉的形狀走向,以遞增或遞減的順序排列起來,構(gòu)成漸窄、漸寬、漸長、漸短的規(guī)律變化,增強黑白對比的效果,來形象生動地繪畫出大自然中牡丹的紋樣、生動的筆法、黑色的影像輪廓豐富了白地黑繪牡丹紋樣的表現(xiàn)形式。再如圖2、圖11、圖15、圖19、圖22、圖24、圖26,因為磁州窯采用濕坯工藝,匠師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牡丹紋繪畫,所以工匠必須對所表現(xiàn)的牡丹紋胸有成竹,以嫻熟的技巧和較快的速度,一揮而就。流暢的筆畫勾出牡丹花瓣,用粗線條幾筆畫出葉,在不斷變幻的線條筆畫中,牡丹紋樣變化多樣。畫面簡潔,呈現(xiàn)影像的效果,別有韻味。
(二)蓮花紋
蓮花紋僅次于牡丹紋,兼具花卉紋的構(gòu)圖特點。通常采用單獨紋樣和適合紋樣在盆上進行裝飾,有時配以水波紋進行襯托。為了適合圓形盆底的形狀,通常采用夸張、變形的手法達到適合紋樣的合理布局,從而實現(xiàn)紋樣的均衡舒適。如圖13、圖18蓮葉夸大變形,在蓮葉上下對稱繪出蓮花,畫面簡練形象。一束蓮(如圖12),用變幻多樣的線條勾勒出蓮蓬、蓮葉、蓮花等要素輪廓,蓮蓬用粗線條繪出以突出表達黑白對比的效果。繪畫出來的蓮花豪放、瀟灑,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市場的歡迎。
(三)點花紋
點花紋形式兼具花卉紋的構(gòu)圖特點,通常采用單獨紋樣和適合紋樣在盆上進行表達?!跋笳髦附柚谀骋痪唧w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藝術(shù)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事理的藝術(shù)手法。”簡單的點花紋樣用象征花的外在形態(tài)線條表現(xiàn)出大自然中各種花的千姿百態(tài)。磁州窯所繪點花圖案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以花心為中心并將花瓣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的紋樣組織構(gòu)成手法,賦予了點花紋樣所特有的內(nèi)在規(guī)律,呈現(xiàn)出筆意灑脫而不凌亂,用筆隨意但不失章節(jié)的裝飾特色。如圖1、圖3、圖4、圖5、圖7、圖30、圖31花瓣之間雖不連接,但筆筆向心,葉的形態(tài)多變,但筆筆歸梗。
(四)菊花紋
菊花紋形式兼具花卉紋的構(gòu)圖特點,通常采用單獨紋樣和適合紋樣在盆上進行表達。它依據(jù)菊花紋的形態(tài)特征,使菊花紋樣合理地繪制在圓形盆底上,體現(xiàn)生動的筆法,黑色的影像的效果。如圖10、圖23用熟練生動簡潔的連續(xù)筆法繪出菊花花瓣,再用粗線條幾筆繪出葉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其形成黑色影像的效果。畫筆流暢灑脫,有大自然中風吹動的動態(tài)感,形象生動。
(五)其他花草紋
其他花草紋圖案采用適合紋樣在盆上進行裝飾,兼具花卉紋的構(gòu)圖特點。如圖25所繪花卉紋配以蓮葉紋,簡單幾筆繪出物象,筆法流暢,線條變化多樣,粗線條幾筆畫出花的形態(tài),黑白對比鮮明,影像效果突出。
元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卉盆在造型與構(gòu)圖形式上,注重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jié)合,對花卉紋依托于自然觀察加以提煉,運用抽象、變形、夸張等形式,用白地黑繪裝飾技法來表現(xiàn)極富裝飾特色的圖案紋樣。在題材內(nèi)容上,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紋飾如牡丹、蓮花等大量使用,符合老百姓的審美愛好和審美情趣。元磁州窯白底黑繪花卉紋盆將傳統(tǒng)的中國書畫在瓷器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具有寫意水墨畫自然、豪放的藝術(shù)特征,而且充滿了一種自由、奔放的民俗氣質(zhì),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馮先銘先生曾謂:“白地黑花技法的成熟和發(fā)展,直接導致了元明青花瓷的發(fā)展?!贝胖莞G白地黑繪裝飾藝術(shù)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推動了中國陶瓷文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