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華,營 秀,宋 靜
(蚌埠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
下頜第三磨牙阻生,易引發(fā)冠周炎,臨床上多傾向于拔除,但對于下頜第二磨牙缺失的年輕患者,若能通過正畸方法前移下頜智齒將其代替則有利于咀嚼功能的恢復。本文采用輔弓配合豎直簧前移下頜智齒,探討后牙前移替代療法在下頜第二磨牙缺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患者女,22歲,左側下頜后牙咬物不適一年余。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
口內檢查:恒牙列,口腔衛(wèi)生狀況一般,全口牙齒未探及明顯齲損,牙面見少量軟垢,牙齦無明顯紅腫。右側磨牙遠中尖對尖關系,左側磨牙中性關系。上下前牙中線不齊,下牙列中線左側偏斜2mm,前牙區(qū)覆牙合正常,覆蓋約4mm。上下牙列無明顯擁擠。左下頜第二磨牙無松動,叩診(±)。
口外檢查:面部對稱,比例正常。直面型,上唇微突,頦部發(fā)育良好,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無壓痛,彈響。開口型及開口度正常。
影像學檢查:頭顱側位片提示上下頜骨發(fā)育正常,均角型。CBCT重建全景片顯示:所有恒牙均存在,未見多生牙,缺失牙。局部重建全景片顯示:38水平低位阻生,牙長軸與牙合平面垂線交角約71度。牙冠位于37遠中面外形高點齦方,37遠中根吸收明顯。見圖1:
圖1 CRCT示38水平阻生
診斷:(1) 左側下頜第二磨牙牙根吸收;(2)左側下頜第三磨牙低位水平阻生;(3)安氏Ⅱ類+深覆蓋。
矯治目標:調整下牙列中線,減小前牙覆蓋;調整右側磨牙關系;拔除37,近中牽引38代替37。
矯治設計:上頜前牙區(qū)鄰面去釉,內收前牙;橡皮圈牽引調整下牙列中線;拔除37,彎制輔弓加入豎直簧直立38,并牽引其近中移動,重建咬合關系。
第1個月,拔除37之后,佩戴直絲弓矯治器,16,26,36,46粘接帶環(huán),上下頜上0.014英寸鎳鈦圓絲。切開附著在38表面的軟組織,使其充分暴露,自行萌出。
第3個月,38牙冠部分萌出,粘接頰面管,將其納入到矯治系統(tǒng)。頰面管方向與下頜平面成40度角。豎直簧與38頰面管近中貼緊,用結扎絲固定。用0.016"鋼絲彎制圈形輔弓,末端超出下頜第三磨牙頰面管約1mm,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頰面管與輔弓的位置。
第8個月,38完全直立,除去輔弓與豎直簧,于牙冠正中粘接頰面管。下頜更換0.018英寸×0.025英寸的不銹鋼方絲滑動法牽拉38近中移動,關閉剩余間隙。牽引過程中支抗牙作8字結扎防止移位,36與38之間彎制U形曲,避免38移動過程中近中傾斜。
第10個月,上頜切牙鄰面去釉,每顆切牙鄰面均勻磨除0.25mm,更換0.018英寸×0.025英寸的不銹鋼方絲,4個切牙鏈狀橡皮圈關閉去釉間隙。
第13個月,上頜4個切牙間隙消失后8字結扎,上頜尖牙至第一磨牙間8字結扎,12,13與22,23之間鏈狀橡皮圈關閉間隙,內收切牙。與此同時,將27粘接頰面管納入矯治系統(tǒng)。
第15個月,36與38接觸后,調整頰舌向位置關系。下頜前牙區(qū)中線牽引。
第19個月,矯治結束,拆除矯治器,制作保持器。
1.2.1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成功:患者覆牙合覆蓋正常,上下前牙中線對齊,后牙區(qū)咬合關系正常,牙齒無松動,咀嚼功能恢復,牙齦無炎癥。失?。焊惭篮细采w異常,中線不齊,后牙區(qū)存在早接觸與牙合干擾,咀嚼功能異常,牙齦形態(tài)不佳或出現(xiàn)炎癥。
1.2.2 影像學評價標準 成功:下頜第三磨牙牙根無明顯吸收,周圍骨質致密。失?。合骂M第三磨牙牙根出現(xiàn)不同程吸收,周圍骨質破壞,密度不均。
經治療后,本例患者拔牙間隙消失,上下牙弓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牙齒排列整齊,前牙覆蓋,覆牙合正常,中線對齊;36與38建立良好的鄰接關系,38與27咬合關系良好。曲面斷層片顯示:38牙根無明顯吸收,牙槽骨形態(tài)結構正常。見圖2:
圖2 矯正后口腔全景片
臨床上采用后牙前移替代方法的前提是下頜第三磨牙的存在,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第三磨牙尚未萌出,應告知其家長,必要時需要進行二期矯治[1]。近年來,國內外專家采用切齦助萌,阻生牙粘接頰面管,鎳鈦圓絲結合正軸輔弓進行垂直牽引,為直立阻生智齒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2]。
智齒前移需要醫(yī)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張敏等[3]利用片段弓開大曲技術豎立近中傾倒的下頜第三磨牙,牙齒排齊之后,在0.017英寸×0.025英寸的不銹鋼方絲上彎制T形曲片段弓,就位于下頜第三磨牙頰面管后末端齦向回彎90度。姜世同等[4]在第三磨牙牙合面及頰面遠中放置正軸裝置,以實現(xiàn)第三磨牙的直立。田玉樓[5]認為,下頜第二磨牙拔出后,產生的間隙也有助于下頜智齒的牽引和移動,拔牙間隙的產生,可以為下頜智齒萌出提供足夠的空間,甚至能自行近中萌長到下頜第二磨牙的位置。盧向鑫[6]采用粘接頰面管分次排齊法,該方法裝置簡單,易于清潔,力量柔和,對周圍組織和粘膜刺激小。
本病例采取外科切齦助萌法,局麻下切開附著于智齒表面的牙齦,待牙冠萌出少許后,粘接頰面管。最初不必考慮頰面管的位置粘接是否正確,待牙冠萌出足夠高度,逐步調整頰面管至正確位置,彎制輔弓配合橡皮鏈進行水平牽引。在下頜智齒豎立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咬合關系,避免由于咬合干擾而出現(xiàn)智齒松動[7]。在下頜智齒頰面管兩側彎制雙圈形輔弓,輔弓可以配合豎直簧直立磨牙,并推動下頜智齒近中移動,控制牙齒移動的方向,對于游離端傾斜牙齒的直立有著顯著的效果。
正畸前移磨牙替代方法矯治時間長,但從減少修復體和保存牙弓的完整來考慮,它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后牙區(qū)的咬合能力,使第三磨牙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充分的利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