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晶
作者單位 沈陽農業(yè)大學
拉姆·查蘭在《高潛:個人加速成長與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大師智慧》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領導,人的工作就必須做好。高潛人才必須能識人、用人、培養(yǎng)人,能帶團隊打造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還要在必要的時候及時做出人員調整。高潛力人才要時常復盤自己在用人方面的成敗得失;必須踏踏實實地學習、提升;永遠不要忘記,人才是一切的根本,而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人是高潛人才必須掌握的技能。
高潛人才提升組織活力和自身領導力的第一步,就是發(fā)掘他人的才華。高潛人才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星探,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下屬、同事以及應聘者,看看他們身上有沒有什么才華能讓自己心動,有沒有什么潛質可以發(fā)揚光大。很多企業(yè)家不僅精于此道,而且樂于此道。他們喜歡在一些商業(yè)論壇上發(fā)掘人才。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技能、性格特點以及認知能力。相應地,不同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工作不僅有硬性的技能要求,也有軟性的性格要求,比如態(tài)度積極、樂觀向上等,因此識人、用人遠比數據分析復雜得多。即便是當今時代,很多技術手段已被應用在人員招聘、業(yè)績評估等領域,但人的判斷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領導者要做的是發(fā)掘他人的才華,了解他們擅長做什么,然后把他們放到適合的崗位。領導者的識人能力越強,越能發(fā)掘他人的才華,越能幫助他人成長提升,自己也越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體育界,優(yōu)秀的教練能夠慧眼識珠,發(fā)掘才華出眾的好苗子,然后再因材施教,指導其不斷提高精進。比如:籃球教練想找一名三分投手,他們不僅會參考數據分析,也會去比賽現場觀戰(zhàn)。除了運動技能,也要觀察球員的性格、人品、人際交往能力,看他是否能融入團隊,帶動團隊乃至領導團隊。
這樣的識人、用人之道也適用于企業(yè)管理。很多企業(yè)在做人才評估時,往往會依據很多歷史數據。數據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我們一定要思考此人擅長什么——先不要想缺點和不足,只想優(yōu)點和長處。我們可以先用平實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人。比如,“他對事實及數據有深入的了解,能夠從中找出邏輯及規(guī)律?!痹俦热?,“他能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懂得如何向客戶展示自己的產品,分析自家產品與競品的差異?!薄坝龅嚼щy別人會找他幫忙,能很好地激勵團隊?!?/p>
要想準確地判斷他人的才華,還要做到兩件事,一是觀察其決策及行為,二是與別人討論自己的觀察結果。比如,我們可以觀察此人在會議上的言行舉止,當別人與其意見相左時,他是認真傾聽對方的意見,還是反復重申自己的觀點?他是否愿意主動分享信息?遇到棘手的問題,他是否能提出有創(chuàng)意的解決方案?他的舉動對別人有什么影響?
在與人交往時,我們的判斷經常會停留在第一印象,一定要避免落入這樣的陷阱,有意識地跳出第一印象,深入了解外在表象背后的東西。
此 外, 高 潛人才還要關注他人做決策的方法。有人做決策就是拍腦門,也有人恰恰相反,分析研究做了一大堆,但就是下不了決心。在觀察的過程中,要特別留心那些需要主觀判斷的部分,從而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的決策方式及風險偏好。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其決策依據有哪些、從哪里來,這會讓我們了解此人的性格特點及思維方式。比如,除了在公司內部同行之間,此人有沒有自己的人脈網絡?如果某位年輕高管總與其他行業(yè)的幾位朋友定期見面,討論各自的所見、所思、所想,那么我們就要留意考察,看看此人是否真的眼界更寬、格局更大,對新生事物更加敏感。
除了正式場合,也可以利用一些非正式場合,比如聚餐、團建等活動,更好地了解他人。在這些環(huán)境中沒有匯報材料,更無須事先準備,這種自然放松的交流方式能更好地增進彼此的了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沒人能做到完全的客觀公正,所以看人切不可獨斷,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這對我們提升識人能力極有幫助。對此,拉姆·查蘭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有參考價值的方法,即讓被觀察者的同事來談談他們的優(yōu)點,用平實的三言兩語來描述一下這個人,越具體越好。比如:“他能以客戶為導向”就不夠具體。如果改成“他特別善于捕捉客戶尚未得到滿足的需求”,這就好多了。獲得這些描述之后,最好再請他們舉例說明。如果別人的觀察與你的有明顯差異,那你就要倍加留心。通常你會發(fā)現,大家的觀察非常一致。這樣的討論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有效形成共識。
大家都知道喬布斯,對其人其事有很多了解,那么你會如何描述喬布斯的獨特才華呢?拉姆·查蘭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一次,我在沃頓商學院講課,帶著一班企業(yè)家就此展開了討論,問題一出,回答踴躍,比如遠見卓識、開拓創(chuàng)新、顛覆傳統(tǒng)、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意天才等。當我要求描述得更加具體時,大家的回答從一個詞延展成了一句話,比如:他知道什么才是偉大的產品。于是我接著問,那他是怎么知道的?這次的回答更加深入具體:他能預見客戶的未來需求,然后果斷決策,并將決策加以實現?!闭沁@樣的深入挖掘,使得大家對喬布斯的過人之處有了更為深刻、具體的了解。
類似的方法還可以用于招聘工作。人力資源部門在招聘時主要會看候選人的簡歷、測試結果及面試反饋。如果HR 能夠深入一步,在做背景調查時用同樣的方法多了解候選人的全面情況,深入了解此人的特點,并詢問一些可以佐證這些特點的具體事例,對評估候選人以及決定是否聘用都會很有幫助。
大多數公司都有績效考核制度,但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可能并不多。很多時候不過是年底時老板講一下績效考核結果怎么樣,年終獎金有多少,明年工資會不會漲。很多時候,績效談話都顯得有些尷尬,對個人成長也沒有什么幫助,多半只能草草收場。當然,工資、獎金的確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很多員工尤其是年輕員工更看重自己是否有成長空間。
高潛人才對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把發(fā)掘下屬才華及持續(xù)培養(yǎng)當作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當然,如果下屬人數很多,很難有時間照顧到每個人,那么就要聚焦影響重大的關鍵人,以及極具潛力的年輕人,想想他們目前的崗位職責是否合適,具體分工是否需要調整,是不是換個崗位更有助于他們的成長。高潛人才要為下屬創(chuàng)造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讓他們更快地成長。畢竟下屬越能干,越能獨當一面,你就越輕松,越能騰出精力做大事。
拉姆·查蘭將培養(yǎng)人稱為“大功德”。事實上,我們身邊也經常會有多年前的下屬回過頭來拜訪年輕時的老領導,感謝他們當年對自己的賞識與栽培,讓自己有機會脫穎而出,從此開始突飛猛進的成長。當然,培養(yǎng)人也是有風險的——面對更具挑戰(zhàn)的工作,也許你看好的年輕人會不堪重任,鎩羽而歸,如果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們也要接受。
發(fā)掘他人才華,持續(xù)培養(yǎng)提升,并不意味著對缺點、不足視而不見。相反,培養(yǎng)他人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針對缺點不足,提出有建設性的反饋建議。近年來,有一個有趣的趨勢——有些全球知名企業(yè)不再搞年終績效評估,取而代之的是及時反饋機制。這些企業(yè)借助數字技術系統(tǒng),實時收集領導、同事及下屬的反饋意見,如有任何疑問需要討論,也可以通過系統(tǒng)隨時提出。通用電氣公司就推出了相應的手機應用軟件,每到年底的時候還會自動生成年度反饋匯總。目前,該系統(tǒng)已覆蓋了公司20 多萬名全職員工,徹底取代了原有的績效考核系統(tǒng)。
通用電氣公司的大膽嘗試也并非一帆風順,但至少其出發(fā)點是對的,就是鼓勵大家更開放、更直接地給予反饋。及時的反饋能讓人更為及時地調整改正,也會讓人對之后公司的薪酬及晉升決策形成更為合理的預期,避免不必要的失望與突如其來的打擊。各家企業(yè)的制度雖然不同,但不管制度怎么要求,高潛人才都要形成良好的管理習慣,坦誠地給予反饋,對于自己想著力培養(yǎng)的下屬,要提出一至二條明確具體的提升建議,建議可以是關于某項業(yè)務技能的,也可以是對某個行為的調整。
舉個實例,某公司正在考慮是否要提拔一位女性高管擔任重要的領導崗位,該崗位直接向CEO 匯報,并且經常需要與重要客戶溝通互動。這位候選人能力很強,但有個問題,就是她總是習慣性地說臟話,這讓她的同事很不舒服。當她的直屬領導將大家的意見坦率地反饋給她以后,她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這項缺點,并盡力改掉了這個不足,從而為自己贏得了晉升的機會。
領導們往往會有一些顧慮:直接給予反饋會不會讓人覺得難堪?確實如此。但拉姆·查蘭給出的建議是:別輕易放棄,練得越多,就會越自如,給出的建議對別人就越有幫助;如果你真的不喜歡甚至抵觸這項工作,完全無法克服自己內心的糾結,那么你就需要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否適合領導崗位。
高潛人才在給予反饋方面做得越好,越是能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自己也會因此而嘗到甜頭——會有更多有潛力的年輕人想要加入你的團隊。全球頂級的戰(zhàn)略咨詢公司麥肯錫就是這樣,如果某位合伙人在培養(yǎng)年輕人方面口碑極佳,大家就會爭相參與其領導的咨詢項目,這樣他就有機會從中選擇最好的咨詢顧問,打造實力超強的項目小組。
除此之外,拉姆·查蘭還建議高潛人才,要積極肯定下屬,尤其是當他們特別努力付出的時候?!肮_表揚、當眾鼓勵,會讓別人銘記于心。也要在公司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重獎先進。此外,如果下屬決定離開,也不要將其視為個人恩怨?!比瞬趴偸菚粩鄬ふ倚碌陌l(fā)展機會。
在識人、用人方面,沒有人是常勝將軍,即便是最好的伯樂,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村e了怎么辦?首先,坦誠地面對自己,然后及時果斷地做出調整,千萬不要因為內心恐懼而反復糾結。很多高管就是因為用人不當、調整不力、聽之任之、一拖再拖,最終賠上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
舉個實例:某個部門負責人一直業(yè)績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某個下屬不適合自己的崗位。他的領導知情后,問他為什么不換人,他坦言道:“換人這種事我真的不喜歡?!苯涍^輔導與幫助,這位部門負責人最終放下了心理包袱,完成這一早該完成的人員調整。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執(zhí)行力差的人。何為執(zhí)行力差?就是承諾的事總也做不成。承諾的事做不到,有很多原因。要把情況區(qū)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力態(tài)度問題,一類是業(yè)務難度問題。后者指的是諸如探索新的市場機會、推行新的管理流程、設計新的產品服務等,為了構建新的競爭優(yōu)勢而進行的必要嘗試。既然這些工作是困難的,既然要嘗試探索,就得接受可能失敗的風險。
這里所指的執(zhí)行力差,通常是第一種情況。這種情況如果不能改進,就必須盡早對人員做出調整。許多經理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會非常猶豫,這種猶豫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么做是正確的,而是因為他們害怕被調整的人有意見,不敢面對別人的反應。但他們忽略了這一個人對整個團隊的影響。換個角度看,執(zhí)行力差也可能不是人本身的問題,而是人崗不匹配的問題。換個崗位,調整一下工作職責,或許能幫助下屬找到更適合發(fā)揮自身優(yōu)點的地方。對此,沒有什么好猶豫的,當機立斷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企業(yè)無論大小都有分工,不同業(yè)務、不同職能、不同區(qū)域決定了在組織內部要形成不同的部門。企業(yè)要想協(xié)調運轉,就需要各部門間保持信息通暢,通力協(xié)作。為了促進跨部門協(xié)同,很多企業(yè)采用了矩陣式組織架構及業(yè)務職能雙向匯報,設計了各種軟件系統(tǒng)、線上平臺,推動跨部門的信息交流及落實跟進。但組織架構、信息系統(tǒng)不是萬能的,組織協(xié)同最終還得靠人。
怎樣才能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呢?這就是走上領導崗位的高潛人才應該面對的課題了。要讓來自不同部門的各路人員跳出各自的思維局限,放下各自的部門利益,看到更大的格局,聚焦共同的目標——并非只有領導才能這么做,在一些企業(yè)里,年輕人主動承擔了這一重任。當然,光有意愿還不夠,還得有高超的技能,才能真正激發(fā)團隊成員在需要創(chuàng)意時群策群力,在需要取舍時以大局為重。如果領導者有意識、有能力做到上述要求,整個組織就會極具凝聚力、戰(zhàn)斗力。反之,整支隊伍就會陷入泥潭,潰不成軍。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項目組一共五個人,卻分成了四派,每個人都各自打著小九九,有了工作相互扯皮,有了問題相互指責。這種團隊不僅會貽誤戰(zhàn)機,而且會重創(chuàng)整個團隊的士氣。這種風氣還會不斷潛滋暗長,殃及整個組織。由此可見,組織協(xié)同是件大事,對組織效能、組織氛圍至關重要。促進組織協(xié)同要自上而下,從企業(yè)的關鍵協(xié)同節(jié)點——公司高層開始。
聯(lián)合服務全球集團的CEO 塞揚·皮萊就非常重視組織協(xié)同,他還為此設立了專職崗位,并要求今后晉升高管必須得先在這個崗位經受歷練。最初試點時,他精心選拔了九名高潛人才,他們個個精通業(yè)務,了解客戶,有責任心、緊迫感,口碑不錯,人緣也好。他們的職責就是促進團隊協(xié)同,達成工作目標。比如,當某個具體環(huán)節(jié)出問題時,他們會找到全公司在該領域最牛的專家來幫助解決;當某個大客戶需要臨門一腳時,他們會請公司高層出面幫助拿單。憑借自己超強的業(yè)務能力和人際能力,他們能更快、更好地達成目標,還能極大地提升組織凝聚力,提振組織士氣。
團隊成功需要什么?只靠每個成員的自身素質、人崗匹配的工作安排恐怕還不夠,成員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也是團隊成功的重要保證。決定企業(yè)成敗的是人,制定戰(zhàn)略的是人,做出業(yè)績的也是人。要成為優(yōu)秀的領導者,人的工作就必須做好,必須能識人、用人、培養(yǎng)人,能帶領團隊打造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還要能在必要的時候及時做出人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