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
我想,如果不是這個春天的約會,如果不是文友的盛情相約,我是不會這樣懷揣著教徒般虔誠的情感走近一個人的,也是不會這樣以近乎于赤裸的心淌過一條江的。
我曾在書上多次讀到這位詩人傳頌千古的名篇,也曾多次在車上遠眺過這條美麗的江河,卻一直沒有和這位詩人有過更多的接觸,也沒有真正涉足過這條江。但我知道,詩人跨越歷史風云,遠涉萬水千山,江水滔滔不絕,吟唱古今滄桑,詩人和江水從未遠離過我,他們其實一直就默默不語地陪伴在我身邊,偶然還會出沒在我的夢里,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悲歡喜樂……
一
這是怎樣的一條江呀,汨羅江,她從遙遠的天際奔流到我眼前,跨越千山萬水,走過高山深谷,沖過巉巖峭壁,歷經(jīng)艱難險阻,一路逶迤而來,踏歌而行。她莫不就是圍在巴陵大地腰間一條精美的腰帶,或是纏在湘楚山水脖頸一條飄逸的絲巾,讓家鄉(xiāng)這位水鄉(xiāng)美女更加風姿綽約,楚楚動人。
這是一條平凡的江。和別的江一樣,她的兩岸或高山聳立,綠樹環(huán)抱,或粉墻村舍,桃紅柳綠,或稻田千里,水草肥美,或炊煙裊裊,花香一片。
然而這又是一條極不平凡的江!因了屈原、杜甫、韓愈等眾多詩人的吟唱,江的長度寬度和深度無限延伸和擴展,超越古今,橫亙時空。江水滔滔,漁舟唱晚,引得無數(shù)文人騷客為她著迷,太多的詩作,讓這條江寫滿了詩的靈動和詩的崇高。
漸漸地,逆著江水的流向,我探尋并觸摸到了詩的源頭,甚至聽了詩人的一聲哀嘆——“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眼前就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畫面:
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大詩人屈原見百姓受到戰(zhàn)爭災難,十分痛心,他力諫楚王,楚王卻聽信讒言,屈原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到洞庭湖一帶?!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未悔?!惫?78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被秦軍攻破,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憤然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的懷沙自沉成就了一顆偉大的詩心,也成就了一條江的盛名。汨羅江以一雙無限的溫情而慈愛的手,溫柔地將詩人攬入懷中,接納了一個詩人“芳草美人”般高尚的靈魂,托起了一個詩人絕望中的夢想。我仿佛聽到了他那絕望中“魂兮歸來”的揪心呼喚……
想必這條江注定是會與悲憤二字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或許,悲憤就是江的主旋律,它讓江水有更寬廣的文化底蘊、更深的生命向度和更強的精神力量,也讓她承載了太多的夙愿和使命!而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詩圣杜甫無疑就是這種文化和精神的注入者。
我的目光沿江而上,在平江縣的江水上游,我看到一位孤苦伶仃的老者,抱病在一葉扁舟上漂泊,用生命在江濤中寫下生命中最后的詩句,魂歸平江。
770年(唐大歷五年)秋冬之際,杜甫沿湘江北上入洞庭湖,隨后經(jīng)汨羅江來到平江縣。在離千年以前屈原行吟投江之處不遠的地方,杜甫走到了他光輝而又悲慘的一生的盡頭?!肮式坦げ克溃瑏戆榇蠓蚧辍?唐代徐介詩),這是多么憾人心魄的悲壯和浪漫,杜甫選擇與屈原同江而眠,這冥冥中的契合,定是上蒼有意讓兩顆偉大的靈魂心相印、長相伴吧!
因了屈原和杜甫,汨羅江注定傳頌千古!詩人們?yōu)榻蛳铝藧蹏臉撕灒⑷肓松淖顝娨?,賦予了文學的最高理想,使之成為詩家圣地,成為一條真正意義上詩性的江河!
二
陽春三月,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正是踏青好時候。對這樣一條久負盛名的詩性江水,對這樣一位千古風流的高潔詩人,我們唯有頂禮膜拜。
在汨羅朋友九歌的導游下,我們來了屈子祠。一登上屈子祠大門前坪,我們的屈原迷九歌就當起了講解員。他介紹說,屈子祠,又名三閭祠,是為了紀念中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修建的。始建于漢,但因年代久遠,原址已無可考證。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屈子祠得到重建。北宋改名為清烈公祠,元、明、清屢圮屢修。據(jù)北宋邵博《聞見后錄》記載:“歸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卑瓷鄄┥畹哪甏扑悖四箻O有可能與北宋清烈公祠同時修建……
不待九歌介紹完畢,我們就信步登上了屈子祠的階梯。屈子祠依山而建,磚木結構,單層單檐,青磚砌墻,黃琉璃瓦覆頂,古樸秀雅的建筑風格,讓她顯得莊重肅穆而正氣凜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我們走入正殿,但見全殿三進,中、后兩進間置一過亭。我們在進祠跪拜了屈子后,沿亭而入,過亭前后左右各設一天井,中有丹池,池中有大花臺,植金桂。祠內的這些古桂樹更讓我心生感觸。這些三百年金桂經(jīng)歷風雨滄桑,閱盡人世冷暖,仍是“鶴發(fā)童顏”,想必是大徹大悟的智者了吧!
看過屈子祠內陳列著的關于屈原的文物、書籍、手稿及文史資料后,將出祠廟時,迎而撞來一個熟悉的面孔,冷不妨把我嚇了一驚——屈原在一幅大型的油畫中瞪眼看著前方,我知道他一定有話要說,但他的表情又似乎不想說,有點欲說還休的況味,這表情讓我感覺如芒刺在背,如炬的目光分明透露出些許寒意,讓我不禁打了個寒噤。我站在他的畫像前默思,在一邊寫有“招魂三戶地,呵壁九歌心”的對聯(lián)中,我讀出了隱藏在文字背后人間大愛,內心升起一種春日的溫暖。
離開屈子祠時,我總覺得有什么牽掛著我,讓我邁不出腳步,心里無緣集結出一種說不出的情愫,縈繞在心間,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秀遍g,我似乎看到了一個玉樹臨風的老者握著一卷詩稿,正低頭吟詠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從歷史深處向我迎面走來,穿過我們的身體后拂袖而去……我不禁猛回頭,身后并無他人,唯有林木深深,綠樹如蔭。
經(jīng)過五公里的一路顛簸,我們在玉笥山東北烈女嶺上見到了屈子墓。墓前立有牌樓,分四柱,每柱蹲一石獅。中間牌樓書“屈子墓”三字。兩邊各有一牌樓,分別為“光爭日月”、“氣壯山河”,四個柱子上各書一聯(lián)。樓、獅、聯(lián)有機結合,讓牌樓充滿無比的莊嚴。透過氣勢豪邁的屈原墓樓牌遠遠望去,是一尊巨大的屈原塑像。相比之下,屈原墓就成了堆在塑像后的高大的圓形土堆,它矗立于山脊,遠望如小阜。
拜過屈原墓后,我們繞墓而行。墓的四周是花香草青春意鬧,生機盎然之景,而眼前這座圓形的土堆卻只是一堆裸露的黃土,上面雜生著些許草叢和小灌木,顯得有些荒蕪。可正是這高不過十尺的荒蕪裸土,卻豎起了生命中無法超越的高度,樹起了一座文學的豐碑,讓我們肅然起敬。
三
我們再次來到汨羅江邊時,已近黃昏。微風拂面,鷗鳥翩飛。夕陽在不寬的江面隨波浪鳧浮,夕陽的駝紅、遠山的淡藍與“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江面交織,涂抹成美麗的江南彩墨畫,翱翔的飛鳥是這幅畫中點睛之筆,夕陽則是畫中最美的印章。
我陶醉在風中,一任江水滔滔。
據(jù)九歌介紹,當?shù)貍髡f,屈原投江后,江邊的百姓紛紛劃著船只往屈原投江處,想搶救這位愛國詩人。人們擔心江中的魚蝦啃噬屈原,在劃船前往營救的同時,紛紛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魚蝦。屈原投江那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為了紀念他,人們把這天當作他的“祭日”,以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紀念他。這一天,也成了中國一個偉大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每年這一天,汨羅沿江的人們都在此處投放粽子給屈原饗食,并舉行大型的民間龍舟賽。我是個龍舟迷,賽龍舟那種場面最讓我精神振奮。我曾在岳陽市的南湖邊看到過賽龍舟,可從沒到汨羅看過龍舟賽。據(jù)九歌介紹,汨羅江的龍舟與世界各地的都不同。因為全世界只有這里的龍舟賽前舉行祭龍儀式。看來,我沒在汨羅江看龍舟賽的確是一個遺憾了。
在朋友的講敘下,透過滾滾紅塵和歷史煙云,我眼前展現(xiàn)出這樣一幅別開生面的祭龍畫面:儀式開始后,由一個強壯的小伙子帶著船員扛著龍舟上的龍頭,虔誠地走進屈子祠中,隨著鞭炮炸響,鐘鼓齊鳴,所有船員朝著神龕上“故楚三閭大夫屈原之神位”跪下,畢恭畢敬地磕個頭。再由原來的人將龍頭扛回船上。然后起立,船長扛著龍頭,帶領船員緩步繞過后進中廳的屈原雕像,出祠門小跑步回到河灘邊,一齊跳入江水中,大家護著龍頭洗“端陽澡”。澡畢登舟,將龍頭重新安置在船頭,儀式才算完畢。這時,我似乎在祭龍隊伍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我定睛一看——那個人竟然是我自己!
就像我希望成為祭龍隊伍的一員一樣,家鄉(xiāng)人對屈原充滿了熾烈而沉郁的感情。在家鄉(xiāng)人民心中,屈原是詩神,汨羅江是詩性的江,詩人的江!而龍舟賽則是逢盛世、慶豐年的大事情。只要有賽事,沿江兩岸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人們便扶老攜幼,觀者云集。隨著賽事號令的炸響,但見鼓手站立龍舟中央,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板有眼,時急時緩。橈手們聽令而動,揮橈劃槳,盡顯力量的聚集與張揚。號子手穩(wěn)立舟尾,眼觀八方,把舵定航,一幅勝券在握的智者風范。在這耳邊若隱若現(xiàn)的鼓聲中,我們一路伴著江水的濤聲向前。我們本來打算還要去參觀汨羅江國際龍舟賽臺的,因天色已晚只好打道回府。這時,輕柔的晚風送來一位詩人低低的吟唱:
長發(fā)飄風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頭吧,揮一揮手
在浪間等一等我們
我知道,屈原是再也不會在浪間等我們了,然而我也不甘心就這樣一無所獲地回去。我想我無力留下什么,但應該可帶走點什么吧。對于這片美麗的夕照、遠山、流嵐、江聲來說,我只有學徐志摩先生那樣,“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了,我又能帶走什么呢?我能帶走的只有一掬江水了。我走近江邊,用江水洗了洗手。清涼的江水滑過我的手,如同握著一把絲絨在揉搓。我在江邊洗了手,我的手沾染了江的詩性,感覺整個人已從江水中淌過。余光中先生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而江的上游是屈原!眼前這靜靜流淌的江水不就是屈原筆下的藍墨水么?
江水流不盡,總關屈子情。面對一位詩人,面對一條江流,詩又怎能詮釋故事的全部,歌又怎能吟詠江聲的夢境?在汨羅,一個人和一條江在此地竟如此完美地融為一體,成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