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鋒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并逐漸由課程輔助技術手段上升為替代變革力量。我國高等教育順應信息技術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需要,陸續(xù)開展了精品課程、精品開放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目前,大力推動的在線開放課程從建設理念、應用模式、評價標準、建設平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與上一輪精品開放課程有較大不同,是從建設理念到實踐的全面轉型,也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精品開放課程;在線開放課程;理念;實踐;轉型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21)01-0015-04
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到2010年共建設3910門國家精品課程,向廣大高校和社會開放了一大批中國高等學校最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1]。2011年,教育部又啟動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到2016年累計上線992門視頻公開課和2886門資源共享課。精品開放課程資源更加系統、完整,是原有精品課程的升級版[2]。這兩輪精品課程建設的主旨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優(yōu)質教學資源,推動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開放,促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升。
2013年,伴隨著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的興起,教育部開始啟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該輪課程建設以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應用與共享為目的,不但要建設一大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一批公共服務平臺,而且要促進在線開放課程的廣泛應用,推動高校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3]。當前開展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前兩輪精品課程建設在建設理念、應用模式、評價標準、建設平臺和管理政策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本文對它們進行了比較研究,以期能為高校更好地組織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一、建設理念從“以資源為中心”的優(yōu)質資源共享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優(yōu)質課程共享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教學的信息化進程,使得教學內容的載體和傳播方式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順應信息技術發(fā)展潮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于2001年率先啟動了“開放課件”(Open Course Ware,OCW)項目,進而開啟了世界范圍內的“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運動。OER的內涵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在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修訂的OER定義中,將“開放教育資源”定義為:在開放許可協議下,允許使用者無限制或較少限制獲取、使用、重組、重用、重新傳播的任何媒體形式的教育、學習和研究資料[4]。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教育資源可以是任何媒體形式,也可以是不同教育用途,另外,“開放”并不意味著完全“免費”,可以由開放許可協議來定義教育資源的版權歸屬和商業(yè)應用權益。
在開放教育資源方面,我國高等教育陸續(xù)開展了兩輪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即2003年啟動的“國家精品課程”和2011年啟動的“國家精品開放課程”。這些課程建設項目的共同特點是為了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具體方式是遴選高校名師,建設開發(fā)優(yōu)質課程資源,借助網絡手段實現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共享利用。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其中精品資源共享課主要是對原有國家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是視頻資源形式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課與學術講座。精品資源共享課是精品開放課程的主體,其以課程資源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以資源類型豐富、充分開放共享為基本目標。課程資源分為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举Y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難點指導、作業(yè)、參考資料目錄和全程教學錄像等;拓展資源是應用于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輔助資源,包括案例庫、試題庫、虛擬仿真系統等[5]。顯然,這兩輪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突出了“以資源為中心”,主旨是建設和共享優(yōu)質資源。
2013年,中國大學開始引入一種新的在線課程形態(tài),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課)。為了推動慕課發(fā)展,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啟動了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出要建設一批以慕課為代表的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3]。與前兩輪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不同,該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主旨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推動高校課程教學改革。之所以會有這一轉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基礎和主觀能動性是有效學習發(fā)生的前提。教育界先后出現的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強調了學習者內因是決定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學習是學習者內在的心理活動,是其主動進行有意義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身內化發(fā)展的過程。二是移動泛在互聯網為學習者提供了全時空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移動泛在互聯網上已經積累了海量的學習資源,資源呈現方式多樣,傳播獲取速度迅捷,同時移動社交媒體應用靈活、交流方便,這一切為學習者快速獲取學習資料和及時進行學習交流提供了可能。時時能學、處處能學的時代已經到來,這給傳統固定課堂以教師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極大沖擊,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作用正在被削弱[6]。三是隨著人類逐漸邁向智能時代,機器替代人類工作的能力越來越強。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教育界的普遍共識。突出學生能力培養(yǎng)、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已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在線開放課程順應移動泛在互聯網時代特點和未來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因而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在線開放課程有完整的課程結構和教學過程,要求學習者注冊學習,且有一定的學習時間和課程考核要求。這與以往精品課程開放共享資源明顯不同,它是一種開放共享課程。在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中[7],就特別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設計,明確要構建體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課程結構,建立新型教與學關系并開放共享課程。
二、應用模式從服務自主學習到多模式教學應用
無論是精品開放課程,還是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但兩者的應用模式有明顯不同。精品開放課程以優(yōu)質資源共享為主旨,借助網絡手段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資源服務,供其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利用精品開放課程資源,了解其他高校名師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幫助自己改進教學和提升教學能力。廣大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可以免費查閱、觀看和學習全國高水平的課程。這種應用模式是單向的,課程團隊除了提供系統、完整的教學資源外,不需要為學習者提供指導和其他服務。因此,精品開放課程的應用模式比較單一,應用效果也參差不齊。
相對來說,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模式比較多樣。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在線開放課程的資源制作更加精細化、標準化和系統化。借鑒可汗學院“微課”經驗,在線開放課程按知識點或專題將授課視頻設計為10分鐘左右的片段,前后連貫自成體系,這樣既方便學習者學習,也方便被其他教師重用。二是在線開放課程的學習路徑清晰。簡化改良了傳統網絡課程的結構,為學習者提供一目了然的線性學習路徑,將視頻資源、測試資源以及作業(yè)、討論、學習活動安排等關聯起來,使得學習者無需教師更多指導即可完成學習[8]。三是在線開放課程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支持服務。這些學習支持服務既包括來自課程團隊和課程平臺的課程公告、信息提醒、進度記錄、學習指導以及證書授予等,也包括來自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學習互評,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存在感和學習積極性??梢姡诰€開放課程的制作更加精心、應用更加簡明、支持服務更加多樣,這為其應用模式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
概括起來,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在線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是慕課的典型應用模式,也就是說,來自不同地方的眾多學習者共同線上學習一門在線開放課程。二是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根據課程設計,將一部分內容放在線上進行自主學習,一部分內容要求在線下實體課堂進行。結合實際情況,這種模式可以設計為貫穿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交叉進行,從而形成課外線上自主學習、課堂交流展示評價的“翻轉課堂”模式[9]。也可以設計為集中一段時間進行線上自主學習,然后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課堂面授討論。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分布在不同地區(qū)的學習者自行安排時間分散遠程學習,然后集中時間面對面學習交流的情況。三是“MOOC+SPOCs”私有定制模式。也就是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門MOOC,結合學校自身人才培養(yǎng)目標需要,進行個性化定制,形成多個不同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10]。通過SPOC,教師可以面向本校學生開展更加有深度和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學習方式既可以是線上自主學習,也可以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三、評價標準從優(yōu)質教學資源到優(yōu)質教學資源與過程
精品開放課程的評價標準側重于優(yōu)質教學資源。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視頻資源為主的課程資源。而在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求中,列出了四種要求,即團隊要求、內容要求、資源要求和技術要求[5],其中對資源要求最為詳細具體,這也凸顯了“以資源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在線開放課程的評價標準則更為寬泛,體現了教學資源和過程的整合,除了資源之外,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教學活動過程和應用效果。在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要求中,列出了六種要求,即課程團隊、課程教學設計、課程內容、教學活動與教師指導、應用效果與影響、課程平臺支持服務[7],全面涵蓋了一門在線課程所應包括的基本要素。
相比精品資源共享課來說,在線開放課程多了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活動與教師指導、應用效果與影響等3個要求,少了詳細的資源要求。這種變化首先凸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課程教學設計;其次強調了包括教學活動與教師指導在內的完整教學過程,要為學習者提供測驗、作業(yè)、考試、答疑和討論等教學活動,及時開展在線指導和測評;三是更加注重課程教學應用的實際效果評價和影響。
當然,作為一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其課程資源,特別是視頻授課資源的精心設計和精良制作是必不可少的。視頻授課資源生動形象,最能集中展示教師的教學功力和風采,讓學習者從名師講授過程中學習課程的知識體系和精華所在。
下文通過分析兩個課程案例的具體情況,展示說明精品開放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評價標準的不同,如表1所示。這兩個課程案例為同一門課程,先后獲得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它們均來自“愛課程”網站,該網站匯聚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和眾多在線開放課程。
由表1可以看出,精品開放課程“以資源為中心”,課程資源系統完整,但幾乎沒有課程互動等學習支持服務。而在線開放課程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課程團隊龐大,有明確學習周期和學習路徑,授課視頻短小精致,測試作業(yè)布置及時,課程討論互動頻繁,學習指導服務豐富,體現了教學資源與過程的有機融合。從學習者對兩者的課程評價來看,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應用效果也明顯好于資源共享課。
四、建設平臺從單一共享系統到多個公共服務平臺
精品開放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都離不開信息系統平臺的支撐。
精品開放課程以普及共享優(yōu)質課程資源為目的,為了保證資源有效連通訪問,采用了建設共享系統,集中放置課程資源的方式。這種共享方式有效解決了上一輪國家精品課程分散存放造成的資源無法有效訪問的問題。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共享平臺是“愛課程”網。在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要求中,對資源技術格式也做了明確規(guī)定,用以指導課程資源的規(guī)范制作,從而保證了錄入共享系統資源的規(guī)范性和共享使用的便利性。
對于在線開放課程來說,則更加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課程建設,并鼓勵高校使用公共服務平臺上線課程。之所以鼓勵高校使用公共服務平臺,主要有原因有三個。一是在線開放課程具有大規(guī)模開放的典型特征,這與公共服務平臺面向高校和社會提供服務的宗旨相一致。二是公共服務平臺采用市場化機制參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能夠發(fā)揮專業(yè)和技術優(yōu)勢,為在線開放課程教師團隊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服務,讓教師集中精力做好教學設計、講好教學內容和導好教學過程。三是在線開放教育市場龐大,多個公共服務平臺共同發(fā)展,各自找準服務對象,形成錯位發(fā)展機制,能夠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和社會學習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在這種背景下,催生并促進了多個不同在線開放課程公共服務平臺的發(fā)展。目前比較知名的國內在線開放課程公共服務平臺包括“愛課程”“學堂在線”“智慧樹”“超星爾雅”“優(yōu)課在線”“人衛(wèi)慕課”等。它們既互相競爭,也相互合作,共同推動了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應用和發(fā)展。
五、管理政策從單純立項獎勵到教學管理制度配套改革
精品課程建設從一開始就和榮譽獎勵有關。國家通過遴選評定精品課程并授予榮譽稱號的方式,激勵高校優(yōu)秀教師投身精品課程建設。例如:對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教育部依據專家對課程網上資源和社會反響的評價,評選認定并給予“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稱號,有效期5年,并給予經費補貼[5]。同時鼓勵高校研究制定激勵政策,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精品資源共享課培育建設。在有關學科評估工作中,精品課程建設成果是評審指標中的一項內容。因此,大多高校對國家推動的精品課程建設都十分重視,制定了相應的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其中涉及的獎勵政策包括將精品課程建設獲得省級、國家級榮譽稱號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條件,這樣就激發(fā)了高校優(yōu)秀教師建設課程的積極性。
在線開放課程除了沿用以往的榮譽獎勵辦法,也就是通過認定“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給予教師榮譽和教學激勵外,還針對其教學應用需求提出了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制度的要求。在線開放課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立足高校自身內部,推動高校教學信息化和教育教學改革。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將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互動交流相融合,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向灌輸式課堂教學,變革為以學生展示、師生交流為主的雙向研討式課堂教學。這種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改革對傳統教學管理制度提出了變革要求,也就是說,需要高校制定針對在線開放課程線上線下教與學實際情況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對學生在線學習過程和課程學分的認定、對教師在線教學工作量的承認,以及對課程在線教學替代傳統課堂教學的許可和限制規(guī)定等。
好的教學管理制度能夠激發(fā)教師“教”的動力和學生“學”的動力。在當前背景下,要做好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必然需要對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做出改革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形成促進在線開放課程發(fā)展的良好生態(tài)。在教學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部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不少高校已經探索制定了適應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應用的政策制度,產生了良好效果。
總體來說,從精品開放課程到在線開放課程,是從“以資源為中心”的優(yōu)質資源共享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優(yōu)質課程共享的理念轉型,體現了從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變化,這是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產物,更是教育教學理念發(fā)生變革的結果。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發(fā)展,遵循教育規(guī)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分析學生特點,合理運用技術,才能為學生發(fā)展提供更好的課程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教高[2003]1號.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Z].
[2]教高[2011]8號.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Z].
[3]教高[2015]3號.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Z].
[4]王曉晨,孫藝璇,姚茜等.開放教育資源:共識、質疑及回應[J].中國電化教育,2017(370):52-59.
[5]教高廳[2012]2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Z].
[6]梅國平,劉小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轉型探析: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視角[J].江蘇高教,2018(1):40-43,98.
[7]教高廳函[2018]44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Z].
[8]袁松鶴,王海榮,張偉等.四個MOOCs平臺10門課程的比較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333):42-52.
[9]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18-24.
[10]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從MOOC到SPOC:一種深度學習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5(346):28-34,53.
(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