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亞輝(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這要從我們與生俱來的全能自戀和全能掌控說起。在嬰兒期,人會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們認為乳房、媽媽以及身邊的一切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為自己支配和掌控。本著這種“天地萬物唯我獨尊”的想象,如果要通過努力才能取得成績,或讓別人看見自己努力的樣子,就顯得自己沒那么優(yōu)秀了。
像我自己有時寫文章沒有思路或者對截稿時間感到焦慮時,我會想象其他作者是不是都意氣風發(fā)地坐在電腦桌前,一氣呵成地寫稿、交稿,并且編輯對他們的稿子交口稱贊。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寫作過程中正常現(xiàn)實的停頓,激活了我的全能感。我把對自己的全能想象加之于別人身上,然后通過比較進行了自我貶低。交稿之后,當編輯標注出好幾處希望我修改的部分時,我覺得自己的努力被否定了,天賦也失靈了,這讓我感到痛苦和羞恥,并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直到某天,我偶然聽到心理學界的一位名人在訪談中這樣披露自己:如果他花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篇論文,當他收到導師要求他修改的郵件時,他覺得自己攢夠一年的時間才有勇氣打開。這讓我確信,全能的自戀需求在人們身上的普遍性和頑固性,它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如影隨形。
悄悄努力包含的動力很復雜。首先,在全能的自我心中,天賦是光榮的,而需要努力是可恥的。其次我們投射性地認為,別人跟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拔揖褪莿e人,別人就是我”,這是最經(jīng)典的全能自戀。最后,“努力”這件事如果被別人知道,自己會感到羞恥,特別是努力了最后卻沒成功,就更加羞恥了。為了避免體驗這些羞恥感,很多人選擇悄悄努力。這也相當于給自己留了一條后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羞恥感。
一位女大學生就有這樣的苦惱,害怕舍友知道她在努力學習,好像同齡人之間努力就不合群,就意味著被拋棄。其實這是一種對全能幻想的反向形成,意思是,如果不是神,我也不想付出作為人的努力。這位女生顯然是加入了集體性的防御之中。總之,在全能者心中,沒有“普通人”這個選項,卓越完美才是最高目標。
與“悄悄努力”相反,生活還有一些人,比如大張旗鼓宣稱自己要減肥,卻沒有一點效果或者沒付出努力,并且宣稱下一次還要繼續(xù)減肥的人。每次被朋友揶揄時,他們哈哈一笑顯得并不在意,并打算“卷土重來”。但仔細體會一下,這里面可能是一種動力:我用“玩弄”身材和眾人的方式,顯得我對身材并不在意,但其實內(nèi)心是非常在意的。
所以,悄悄也好,正大光明也罷,凡是太刻意的努力,都是我們因試圖去維護全能感而做出的心理上的努力。要警惕,別讓自己持續(xù)掉入這個內(nèi)在的漩渦,否則會在現(xiàn)實中“動彈不得”。
除了驚艷,還有人希望通過悄悄努力“打臉”身邊人。有這種“復仇心”的人,他們通常是體驗到了來自生活中最親近的人的傷害,這傷害源于最親近的人的投射。比如,一個經(jīng)常處在全能感挫敗狀態(tài)的父親,他會把所有不好的想象放在孩子身上。我的來訪者中就有這樣一位父親。無論做什么事情,做得有多好,父親總能從中找出漏洞,對他加以批判。但那種批判會時刻提醒著他是一個徹底完敗的人。他告訴我,生活中他很怕引起別人的“誤會”,但又無意中制造了一些誤會,讓別人有機會給他貼上“你很差”的標簽。以至于很多時候,他想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在偷偷努力,尋找一切有可能被批判的點,然后想出解決辦法。他必須確保自己無懈可擊,讓那些誤會他的人發(fā)出這“哦,原來你如此厲害”的驚嘆。
一鳴驚人能一雪前恥,然而人心并沒有那么容易滿足,完美是一個最大的“謊言”。他渴望找到終極的完美,讓誤會他的人永久閉嘴,徹底“復仇”。但痛苦的是,他不知道完美的盡頭在哪,這是一場不可終結(jié)的旅途。所以,如果努力也達不到效果,不如放棄。他需要有人看見和理解這一切,然后自己再花時間慢慢整理。
回想一下,那些準備“悄悄努力然后驚艷所有人”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好像大家也并沒有很大的差別。我想可能是他們在“悄悄”這個部分,耗費了太多的心理能量進行自我對抗?!扒那摹笨雌饋硎窃谘谌硕?,實際上是在自我內(nèi)部處理全能感時帶來的創(chuàng)傷。而這個過程會讓我們無力去面對客觀現(xiàn)實的部分,致使我們行動和投入事情變得困難,更難真正做出讓人驚艷的成績。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我不想和那些自命不凡的專家一起工作,和那些無懈可擊的人在一起,也毫無樂趣可言?!比绻阏跒榍那呐Χ械娇鄲?,希望我們每個人全能自戀的部分,能從這句話中得到開解,正視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