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江
庚子年,新冠疫情無端延綿,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卻不屈不撓,如期而至。隔離居家,最掛念的是聚會。雅集,沿著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深扎東方文化生態(tài)、對標(biāo)中西根源差異的路徑,棲棲然撲騰而來。好友數(shù)人,如約契會,真情暢敘,觥籌相對?!段男牡颀垺酚醒裕骸扒橥瀑?,興來如答?!闭菍ρ偶呐d意寫照。起興、情酬、共赴、暢答,諸般風(fēng)來雅合之舉,俱在其中。風(fēng)月正好,時不再來,雅集之中的,正在興與答。故本屆主題脫穎而出——雅集興答。
雅集之美,不唯佳肴,不唯美景,而在雅集者蹈約而來,豪情相贈,聚成一片,即情即興,通達無涯的生命風(fēng)華!某個節(jié)令和情景的當(dāng)下,離別送行,尋游來訪,山水登臨,良辰新月,諸般聚集,將心靈置于杯盞之上,抒展即時的吟詠與揮灑,情感須臾,聚興筆下,不期然涌起一份特殊的充溢。古之蘭亭是一例,往昔千萬詩人觥籌交錯,醉歌乍起,成百千例。同志者齊蹈山河,共歷美景,正自有心靈契合的風(fēng)神,此所謂唱和。如是興答與唱和,風(fēng)雅款款前來,其相會便有諸般變化。在此,略以雅集的四種設(shè)想,來叩問古往今來的風(fēng)雅聚會,探秘天南地北的幽院雅園,與天下雅集者共赴心靈邀約,引觴滿酌,陶然就醉,共造物者一道振翮撫霄,做無盡之游。
第一種設(shè)想:雅集之登臨勝跡之境。孟浩然詩云:“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泵瞎髟娔钛蚬.?dāng)年羊祜常游諸山,登峴山,宴同游,慨然而言:“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圣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钡歉咄h,如若古老的契約,讓人心在山水中相逢,由此去揭示山河及其歷史的真理??鬃釉O(shè)問諸生的理想,曾皙鏹止而答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笨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這種節(jié)令中的雅集和履旅,最接近自然生命的本色,它讓人的身體與節(jié)候時溫相浸潤,最具中國人自由暢神的詩性特點。此般山高俯仰,風(fēng)船徘徊,胸襟激蕩,目光流盼,令山川俱景,草木皆神,讓生命的嘆歡、流逝的行跡、山川的秀美、云色的蒼涼,俱在此時此地相聚,山壑、晴崗、草木、高臺、故物、新月凝在一起,供吾輩遠眺瞻望,并立于一個高度之上。念天地之悠悠,聆往圣之余響,迎時風(fēng)而高歌,乘神氣而圖景,正是雅集的登臨勝跡之境。
第二種設(shè)想:雅集之逐跡懷遠之境。李白有詩《謝公亭》。謝亭是當(dāng)年謝朓與范云離別處,不知有否宴集,李白卻每每不禁生愁。青天明月,碧水空流,池花映日,窗竹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我與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懷念先賢的此地舊游。此詩寫景,也表達詩人面對謝亭追思遐想、欲與古人神游的情狀。詩者在緬懷遐想之中,依稀見到古人的風(fēng)貌,溝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由懷遠而達到共鳴。這里所謂的“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馳而與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并由此來完成與遠方故人的追蹤逐跡。
有朋相會,撫今追遠。當(dāng)年王羲之率好友與眾同族子弟,游會稽山水,聚曲水流觴,取諸懷抱,因寄所托,興味老之將至,感懷今后之視,俯仰興懷,揮就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中國雅集之風(fēng)由此興盛??鬃釉唬骸案嬷T往而知來者。”逐跡長歌,追遠溯源,恰是雅集的不盡興味,以不同的進行時的方式追訪往圣的、這些不凡的缺席者的現(xiàn)場,用自己的身體重蹈先行者的胸懷,寄寓日暮鄉(xiāng)關(guān)的殷切。在那里放拓激昂,縱勵生命,恰成雅集的逐跡懷遠之境。
第三種設(shè)想:雅集之傷逝悲慨之境。自然本無情,宇宙了無時間傷害的痕跡。中國的雅集詩人們都有一種共通的時間感受的模式:天地不變與人世無常的對比和沖擊。季節(jié)有時,世事無端,正是這種基于“時”的感念,帶來不盡的傷逝與追懷?!叭耸缼谆貍?,山形依舊枕寒流?!薄敖讲还芘d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俯景傷懷,冷酒愀心,詩盡處,最是沉甸甸的悲慨。雅集之景,或登高望遠,或臨風(fēng)懷遠,舉觴之間的現(xiàn)場和風(fēng)情不能不重視。此現(xiàn)場多為送別踐行,風(fēng)情便總含傷逝。懷春、悲秋、故地重游、人去樓空、風(fēng)景不殊、江山易主,清茶熟酒里總懷一份憂傷;即目之所,處處泛起悲歌。
杜甫的名詩《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边@大概也是一次雅集上的相逢。詩人的追懷是對往昔盛世的懷念?!搬跽铩薄按蘧盘们啊笔钱?dāng)日文藝名流雅集之所,是鼎盛時期精神文化聚集的地方。在這脫口而出的詠嘆中,流盈著詩人對往昔的無限眷戀。接下來,江南好風(fēng)景與落花時節(jié)、亂世動蕩的強烈反襯,一位老詩人與一位老歌唱家在顛沛漂流中重逢。凄光流水的風(fēng)色,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典型畫面。像《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當(dāng)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比绱硕潭痰囊鞒尅笆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
中國詩人的寫作,多免不了有某種自傳的成分,因為其書寫的是真實生命的周遭,是在山水中、生活中即刻的身體經(jīng)驗。雅集更是這種即刻的吟詠。無論“登臨”“懷遠”,還是“即目”“直尋”;無論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還是“情感須臾,不因追憶”,都將詩作視為詩人某種片段性的自傳。畫卻不然,它自有一份虛擬的時空想象,含道映物,澄懷味象。此象非確定對象,亦非純?nèi)惶摌?gòu),而是妙在似與不似、情往興答之間。熱眼看花,醉筆瀟灑,那手握之筆總是指向劃土為疆的田地。雅集又將之導(dǎo)入隨性率意的時空,形成某種非虛擬卻又不受自傳時空束縛的想象。畫者當(dāng)時此地的專注,那朦朧迭進的境界,那無端地感時傷世的悵惆,交相映射,催筆傳情。誠如明清之際的弘仁所言:“傾來墨沈堪持贈,恍惚難名是某峰?!?/p>
第四種設(shè)想:雅集的御風(fēng)陶醉之境。雅集必飲酒,酒酣耳熱之時,容易放任縱浪,直入陶然醉酡之境。此時醉筆,提按風(fēng)雨,使轉(zhuǎn)煙云,可謂御風(fēng)?!读凶印S帝》有言:“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fēng)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fēng)乘我邪?我乘風(fēng)乎?”
《詩經(jīng)》中寫得最多的是草木,以草木寄寓人心。這也照出中國人的心靈始終帶著一種植物性的依戀:體認根源,念戀群體;從不輕移,含英咀華;四方生長,向心歸簇;含中向道,挺質(zhì)倚天。因此,中國詩人們對草木、山水的書寫、詩寫、畫寫從未停止過。梅蘭竹菊,曾是古往今來多少雅集上眾筆傳遞、群韻唱和的莘莘之物。那墨梅風(fēng)竹更是興來之時、縱筆直追的淋漓暢意。陶淵明的《飲酒》,寫那高貴的翼翼歸鳥,不愿輕易落下?!耙蛑倒律?,斂翮遙來歸”,它看到山崖上挺立的孤松,就收斂了翅膀,遙遙棲落。后來,它將此松視為棲居之所?!巴猩硪训盟лd不相違”,陶淵明總以飛鳥托志,寫青山不老,寫隱逸之心?!按酥杏猩钜猓嬉淹浴?,正是精神御風(fēng)的寫照。
柳宗元在永州,委廢于世,卻與山水為伍。始登西山,覺“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此是御風(fēng)之語,“引觴滿酌,頹然就醉”,此語方能出。
蘇軾《赤壁賦》名貫古今,皆酒酣心醉、陶然入化之作。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客嘆生之須臾,羨長江無窮,于慨然中托遺響于悲風(fēng)?!笆耪呷缢?,而未嘗往也。”蘇子坦坦然言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詩,也是宇宙宣言。水與月,消與長,變與常,一瞬與無盡,所有與莫取,耳聲與目色,最后歸于造物者之無盡藏。一番話,讓人心醉,讓歷史俱醉,正“不知東方之既白”。
四種設(shè)想,指向四境。此四境,交揉疊錯,彼此誘發(fā)。良辰當(dāng)時,佳肴即鮮,起興在盤餐之間,酬答猶舉觴時刻。又依稀先人蹤跡,我們逐跡而行,將自己一次次地泊錨于這一片已自文本閱讀而“經(jīng)歷”過的場所,長相浸潤,情似贈,興如答。
所有的民族對山野林泉俱有神往。但民族不同,審美亦不同。各種語言體系中的美感經(jīng)驗,主要借文學(xué)、繪畫、器物、園林得以積淀和傳承。真正的藝者乃由這些語言洞燭幽微的理解而非對事物的了解來分辨。母語體系中的詩是不可以翻譯的。據(jù)此,常被視為本然的草木山水的美感,其實是一種值得我們悉心研究的文化。通過雅集,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心理、精神趨向、形式語言在生活之樹上的成長,并沿著這份生命的長青,而撫今溯往,逐跡古今,把盞唱和,揮毫興答,上下五千年矣!
謹以此文,寄語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并熱盼開幕之日的雅集,雅相集,興如答! ■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