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仁勝
摘 ?要:紅軍歌謠是我國重要的紅色文化,是激勵全國人民愛國熱情和激發(fā)全國人民愛國斗志的重要傳統(tǒng)文化資源。萬源紅軍歌謠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其在人民群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從紅軍歌謠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入手,重點探究了萬源紅軍歌謠的藝術(shù)特色和傳承利用。
關(guān)鍵詞:萬源;紅軍歌謠;藝術(shù)特色;傳承;利用
引言
萬源是一塊紅色的土地,1929年4月27日就爆發(fā)了震撼全川的固軍壩起義,創(chuàng)立了四川最早的革命武裝力量——中國工農(nóng)紅軍四川第一路游擊隊。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來到了大巴山,1934年在萬源打響了著名的萬源保衛(wèi)戰(zhàn)。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從1929年到紅軍離開川陜蘇區(qū)的1935年這6年時間里,紅軍為了宣傳革命,鼓舞大眾,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紅色歌謠,這些歌謠為紅軍的壯大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筆者下面對這些紅軍歌謠的藝術(shù)特色及傳承利用進行探索研究。
一、紅軍歌謠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1) 有宣傳革命主張的。
如《政權(quán)要靠槍桿奪》
良醫(yī)治病要靠藥
艄公駕船要靠舵
窮人翻身靠政權(quán)
政權(quán)要靠槍桿奪
這首《政權(quán)要靠槍桿奪》旗幟鮮明地表達了窮人要翻身,必須依靠槍桿子的革命主張,它用歌謠的形式宣傳了毛澤東同志1927年在漢口提出的革命主張,只用了短短的28個字,就將這一深刻的革命道理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了。
(2) 有頌揚領(lǐng)導(dǎo)人物的。
如《宣漢有個王維舟》
宣漢有個王維舟
領(lǐng)導(dǎo)干人殺“瘟?!?/p>
殺了“瘟牛”燉湯鍋
老蔣哭得淚長流
(3) 有歌頌紅軍戰(zhàn)士的。
如《神兵天降奪雄關(guān)》
自古天險望星關(guān)
昔日張飛不敢攀
紅軍為民打天下
神兵天降奪雄關(guān)
(4) 有表達對紅軍熱愛贊美的思想感情的。
如《巴山窮人盼紅軍》
梅花喜歡斗雪開
燕子喜歡春天來
巴山窮人盼紅軍
好似大旱盼雨來
《世世代代想紅軍》
撿菌不忘疙篼恩
遮陰不忘栽樹人
窮人大印掌在手
世世代代想紅軍
(5) 有表達對敵人憎恨的。
如《打得劉湘鉆土巴》
鄧田我不怕
楊森當(dāng)雞殺
劉湘夸大話
我要打得你鉆土巴
(6) 有妻子送郎當(dāng)紅軍的。
如《送郎當(dāng)紅軍》
送郎送到大地坪
工農(nóng)齊心鬧革命
小郎哥兒也
快去當(dāng)紅軍
.........
(7) 有歌頌戰(zhàn)斗武器的。
如《斧頭歌》
鐵斧頭,快又硬
劈柴砍樹不卷刃
窮人愛它不欺軟
事事專找硬的肯
紅軍愛它鋼火硬
處處敢和對頭拼
把它嵌上大紅旗
喚醒中華億萬人
紅軍扛上打天下
鐵手?jǐn)財嗯f乾坤
(8)有反映舊社會群眾痛苦生活的
《勞農(nóng)歌》
我們勞農(nóng)真可憐,
一年忍饑受寒上征捐,
春種田,
秋收谷,
四季忙不閑。
吃一輩子粥,
老死沒衣穿;
受盡地獄苦,
誰為你伸冤?
仰侍父母,
俯蓄妻子,
都作畫餅餐。
(9)有女游擊隊員歌
《女游擊隊員歌》
苦妹子來苦命長,
幾生幾死沒爹娘。
風(fēng)里浪里十五春,
紅軍來了見太陽。
分了地來分了田,
不忘恩人徐向前。
不是紅軍鬧革命,
要想翻身難上難。
二、紅軍歌謠的藝術(shù)特色
縱觀這些紅軍歌謠,雖然產(chǎn)生在戰(zhàn)爭歲月,但是不乏藝術(shù)性,是當(dāng)時非常適用的戰(zhàn)斗武器,也是我們后世借鑒學(xué)習(xí)的榜樣。其中可見的藝術(shù)手法有:
(1) 托物起興
如《狂風(fēng)惡浪志不移》
八臺山,翠竹密,
蒼松翠竹有骨氣。
好似川東游擊軍,
狂風(fēng)惡浪志不移。
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川東游擊軍,但是歌謠的開頭寫的卻是八臺山的翠竹與蒼松,作者之所以要點出八臺山的翠竹與蒼松,是因為翠竹與蒼松具有不怕風(fēng)雪的高貴氣節(jié),而八臺山是萬源境內(nèi)僅次于花萼山的一座大山,高大險峻,海拔2300多米,蒼松翠竹雄踞其上,更見其錚錚鐵骨。最后,作者點明主題,好似川東游擊軍,狂風(fēng)惡浪志不移。這讓人一讀就產(chǎn)生聯(lián)想,高高的山峰,青翠的蒼松翠竹,風(fēng)雪中挺立的紅軍戰(zhàn)士。但是如果這首詩不要前兩句的比興,那這首詩就沒有這樣的感染力了。
(2) 比喻
如《天下窮人似干柴》
天下窮人似干柴,
生滿山溝長滿巖。
紅軍過路播火種,
鋪天蓋地燃起來。
這首歌謠最巧妙的是把窮人比喻為干柴,把革命理想比喻為火種,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不難想象出漫山遍野的干柴一遇烈火那將是一場無法撲滅的革命烈火,將燃遍田野、山崗,把舊世界燒得干干凈凈,把窮人比喻為干柴,讓人想象到窮人心里早已積聚了蘊藏許久的革命怒火,而紅軍的革命理想點燃了窮人的希望,理想之火只要一旦燃燒起來,就鋪天蓋地,無法遏制。這首歌謠形象生動的關(guān)鍵就是選取了恰當(dāng)?shù)谋扔鳌?/p>
(3) 夸張
如《離天只有三尺三》
天下有個花萼山,
離天只有三尺三。
碰著紅軍鐵腳板,
翻山猶如走平川。
這首歌謠形象生動就是由于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花萼山是萬源境內(nèi)最高峰,海拔2300多米,陡峭險峻,常年云霧繚繞。在這樣高大險峻的大山面前,碰到紅軍的鐵腳板,那一點也不算什么,翻山猶如走平川了。這首歌謠就是用夸張的手法歌頌了紅軍的英武,讓人一讀難忘。這首歌謠的出現(xiàn)比毛澤東寫的的“六盤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還早。
(4)對比
如《魚兒愛的是河水清》
魚兒愛的河水清,
鳥兒愛的樹成林。
軍閥愛的是財主,
紅軍愛的是窮人。
這首歌謠將紅軍與魚兒、鳥兒、軍閥愛的是什么進行了對比,通過比較才發(fā)現(xiàn)只有紅軍才是我們窮人的親人,而那些平時耀武揚威,滿口仁義道德的軍閥愛的是財主,他們都是人民的敵人。通過對比讓老百姓認清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給革命工作指明了方向,告訴窮人不要受軍閥甜言蜜語的誘騙,要堅定不移地站在紅軍這一邊與軍閥作不屈不撓的斗爭才有出路。
(5)擬人
如《送郎當(dāng)紅軍》
一送我郎七里扁,
扁上松樹笑開顏。
勸郎要學(xué)山上松,
迎風(fēng)斗雪腰不彎。
這首歌謠中的松樹笑開顏就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松樹當(dāng)作人來寫,一個“笑”字就把送郎當(dāng)兵的喜慶場面寫活了,讓人讀來如在目前。
(6)排比
如《五更鼓兒敲》
一更鼓兒敲,
周圍靜靜悄悄,
天上月兒打燈籠,
紅軍敵營去摸哨。
二更鼓兒敲,
敵營正熱鬧,
打牌擲骰搓麻將,
大魚吃得小魚跳。
這首歌謠一共五段,每段的結(jié)構(gòu)句式都相同,這種排比修辭格的運用,把紅軍的英勇和敵人的愚蠢和腐敗都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了。
(7)頂真
如《黨員處處打先鋒》
月季花開月月紅,
紅軍里頭出英雄。
英雄里頭黨員多,
黨員處處打先鋒。
這首歌謠的第一句末尾是一個“紅”字,第二句的開頭也是一個“紅”字,第二句的末尾是“英雄”兩字,第三句的開頭也是“英雄”兩字,第三句的末尾是“黨員”兩字,第四句的開頭也是“黨員”兩字,這種首尾相連的修辭方法就是頂真,由于這首歌謠使用了頂真的修辭格,讀來氣勢貫通,把紅軍里面黨員處處打先鋒的主題鮮明地突出了。
(8)借代
如《世世代代想紅軍》
撿菌不忘疙篼恩,
遮陰不忘栽樹人。
窮人大印掌在手,
世世代代想紅軍。
這首歌謠中的大印就代指政權(quán),這種借代修辭手法的運用讓人感到更形象,仿佛讓人看到窮人手拿大印那種揚眉吐氣的樣子,但是,歌謠最后點明了這種幸福生活是來自于紅軍,是紅軍浴血奮戰(zhàn)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世世代代不能忘了紅軍的恩情。
三、萬源紅軍歌謠的語言特點
(1)萬源紅軍歌謠的語言大多采用當(dāng)?shù)氐胤秸Z言,讀起來朗朗上口,又適合于當(dāng)?shù)乩习傩找锥子?。如:“太陽出來一把火,把人曬得焉妥妥”中的“焉妥妥”就是萬源地區(qū)的地方語言,非常形象地把那種沒有精神的樣子描繪出來了。又如:龜兒劉湘要垮臺一句中的“龜兒”也是獨具地方特色的罵人語言,這里用來罵反動軍閥恰到好處,表到了人民群眾對劉湘的憎恨之情。
(2)紅軍歌謠的句式多變,風(fēng)格多樣,有七言的:
如《扎在窮人心里頭》
紅軍北上抗日走,
路過村邊插棵柳。
柳樹發(fā)芽扎深根,
扎在窮人心里頭。
有五言的:
如《活捉這只狼》
巴山闖進狼,
軍閥是惡狼。
喝盡窮人血,
搶光窮人糧。
霸占窮人妻,
燒毀窮人房。
打到成都去,
活捉這只狼。
有十言的:《劉湘自嘆》
我劉湘坐重慶,神魂不定。
想從前思今后,珠淚長傾。
悔不該我當(dāng)年,整治窮人。
窮人們聯(lián)合起,要我狗命。
共產(chǎn)黨他主張,赤化全省。
打土豪行共產(chǎn),社會革命。
有八言的,如:《打得劉湘鉆土巴》中的“我要打得你鉆土巴”就是八言。有的歌謠在一首之中就有多種句式的運用,句式多變,運用靈活。
四、紅軍歌謠的韻律特征
一般情況下,紅軍歌謠都是按照律詩的韻律來用韻的,如《見紅軍》
太陽出來照石巖,
唱起山歌上山來。
一眼看見紅軍哥,
樂得心頭山花開。
其中押韻的就有第一句的“巖”,第二句的“來”,第三句的“開”字。(注,“巖”在四川話里與“挨”音相近)
但在有些情況下,不完全是這樣,如《情妹給我送雙鞋》
情妹給我送雙鞋,
要我上山打豺狼。
鞋子穿在我腳上,
伴我為民出禍害。
一日越過百道澗,
十日踏遍萬重巖。
野牛插翅也難逃,
人説我是“云中來”。
不會騰云不會飛
就靠情妹這雙鞋。
這首歌謠中的第二句就沒有押韻。有些較長的歌謠,為了表達的方便,采用了一段一韻的方式。如《照亮巴山十二月》
正月里來是新春,
紅軍來了氣象新。
開倉濟貧打土豪,
插桿紅旗鬧革命。
二月里來龍?zhí)ь^,
紅軍來了得自由。
撥開烏云見青天,
搬掉封建大石頭。
三月里來三月三,
紅軍來了換新天。
土豪劣紳全打倒,
封建枷鎖全砸爛。
四月里來立夏節(jié),
紅軍來了分田地。
四月有田栽秧子,
十月有地種小麥。
五月里來正端陽,
紅軍來了喜洋洋。
家家推磨過端午,
白面饃饃噴噴香。
上面的第一段用的是“春”字韻,第二段用的是“頭”字韻,第三段用的是“三”字韻,第四段用的是“節(jié)”字韻,第五段用的是“陽”字韻。這說明紅軍歌謠用韻不拘形式,靈活多樣。
五、萬源紅軍歌謠的傳承與利用
(1)將這些歌謠編成鄉(xiāng)土教材,讓學(xué)生當(dāng)課外讀物,使大多數(shù)學(xué)生能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2)收集采錄這些歌謠的原始曲譜,然后請專家重點打造一部分旋律優(yōu)美、易記易唱的歌謠在電視臺多次播放,并在全市中小學(xué)推廣。
(3)以紅軍歌謠為素材編寫一臺大型音樂劇,作為萬源迎接八方客人的保留節(jié)目。
六、結(jié)語
萬源紅軍歌謠是萬源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是那個輝煌燦爛時代的歷史見證,也是我們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有責(zé)任將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發(fā)揚與傳承下去,并且要充分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來激勵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凝聚國人力量,強大祖國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巖.紅色歌謠運動的創(chuàng)建及其內(nèi)容形式和藝術(shù)特色[J].中國民族博覽,2015(6):2.
[2]張蔓藝.武陵戲高腔的藝術(shù)特點與傳承發(fā)展[J].北方音樂,2020,40(17):2.
[3]陳燕萍.淺析閩西紅色歌謠的傳承與保護[J].2021(2019-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