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每月一會,這是我以文字與大家相會的第四年,因此特別想分享些“我”之外的世界。我相信,除了腳步能夠抵達的地方,還有許多是唯有心靈方可觸及的角落,那就是電影、音樂、書籍的次元。2021年的第一篇,我想聊聊喜歡的電影。
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島,29歲時便自編自導了處女作《被稱為教授的男人》。浪漫之地出生的導演愛拍浪漫電影,最著名的就是時空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但如果要反復推薦,我第一反應是上映于1998年的《海上鋼琴師》。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弗吉尼亞號”客輪上的棄嬰“1900”意外結緣鋼琴,并啟發(fā)天賦成為“大師”的傳奇故事?!?900”,這個主角名看似隨意不著邊際,實則意味深長。它代表20世紀的開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行至巔峰,人類的生活方式天翻地覆:有人被裹挾著隨波逐流,有人在資本和經(jīng)濟中迷失自我,也有人不斷膨脹著貪嗔與欲望。
整部電影是由小號手麥克斯的敘述展開的。影片中,麥克斯在一戰(zhàn)后的1924年登船,又在二戰(zhàn)前的1933年下船,在海上見證了一段繁華年代,也感受著世界的巨大變化。有影評認為,“1900”是麥克斯想象出的人物,是他曾經(jīng)歷過的干凈、自由又純粹的黃金年代。故事結尾,“1900”選擇留在船上,麥克斯典當了小號,精神自由和無奈現(xiàn)實就這樣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影片中關于音樂、抉擇、歸宿的討論令人印象深刻,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句臺詞:“琴鍵有始有終,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才是無限的?!?人,一直都是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中,創(chuàng)造著無限的自我和可能。
《海上鋼琴師》是很經(jīng)典的音樂題材電影,而中國的音樂類型電影也常有,以“鋼琴”為意象的并不少見。去年,我有幸在一檔節(jié)目中嘗試話劇演出,也是一個與音樂相關的題材——《國歌》。我飾演《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先生,感觸頗多。音樂是“1900”的歸宿,也是聶耳的武器,都是他們一生不可或缺的心靈財富。
這就是藝術的價值所在,也希望不論世界如何改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樂園。
(所有稿費均捐給源公益專項基金,以支持公益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