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外 圖/貓小四
鼠去牛來,新的一年開始了。
牛年,是不是光聽名字就感覺很厲害的樣子?那是因為,牛本來就不一般喲!
牛,自古以來就很牛。
在家畜里,不論是個頭還是力氣,牛都是當(dāng)之無愧的第一名。豬和羊沒有牛的個頭大,雞鴨鵝沒有牛的力氣大。
牛既能幫忙耕地,又能拉車、馱東西,是勤勞、樸實的代名詞。
在古代戰(zhàn)場上,牛還能沖鋒陷陣。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丹就是用火牛陣擊退了燕軍而青史留名。
牛如此厲害,所以古人說話造字都想著牛,給牛創(chuàng)造出了一籮筐的字詞和典故。
牛一開始并不愿意為人類賣力,于是,人類用籬笆圍住牛把它關(guān)起來,這就是甲骨文的“牢”字:。
牛下地干活時,人們在牛鼻子上拴個環(huán)兒拉著它,這就是篆書里的“牽”字:。
牛跑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人們用三頭牛表示牛跑得飛快,這就是“犇”字,后來變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奔”字。
牛是很有愛心的,牛媽媽吃著草,總會時不時舔一下身邊的小牛犢,這叫“舐犢情深”,用來表示父母對子女的愛。
春秋時期,齊景公十分溺愛小兒子,為了逗小兒子開心,他常常趴在地上扮牛,嘴里咬著一根繩子,讓兒子牽著自己走。一次,兒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齊景公的牙齒都拉斷了,齊景公也不生氣。
后來,“孺子?!北愠蔀樾母是樵父冻龅拇~了。
傳說在古代黃河流域,人們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有的是用牛皮做的,用的時候,需要往里面吹氣,把皮筏子吹得鼓起來,然后扎好口,就可以像船一樣把人載過河了。
往牛皮里吹氣,軟塌塌的皮筏子就膨脹起來,這就是最開始的吹牛皮。后來人們把言語夸大的行為也稱為“吹牛皮”,簡稱“吹?!?。
從前,有個叫公孫儀的琴師,他技藝高超,彈奏的音樂妙不可言。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對著一頭牛彈起了高雅的古琴名曲《清角》,可是牛像沒聽到一樣,只顧吃草。后來公孫儀用琴聲模仿牛虻的叫聲,又模仿小牛犢的哀嚎聲,牛立刻停止吃草,認(rèn)真地聽了起來。
這就是對牛彈琴的故事,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
除此之外,牛與眾不同的是它有四個胃,是天生的大胃王,妥妥的大“吃貨”。
牛,吃得多,長得壯,勤勤懇懇,是人類的好朋友,動物界的好榜樣,你覺得牛是不是很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