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訊,吳勁燕
杭州市兒童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16
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手術切口部位由于致病菌的感染,造成術后切口感染,在常見醫(yī)院感染中位居第三[1]。目前,大多數(shù)醫(yī)院對SSI采用術前外科皮膚消毒進行預防,雖然預防效果較好,但存在消毒液大量浪費、消毒液傾倒過量導致污染環(huán)境現(xiàn)象[2]。為減少消毒液浪費,本研究設計了一次性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專利號:ZL 2017 2 1287203.9),現(xiàn)將設計與制作、使用方法報道如下。
根據(jù)按需取量的原理,設計一次性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裝置包括消毒液按壓取液部分、連接管、量杯、篩孔狀底及蓋子。根據(jù)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結(jié)構(gòu)示意圖委托廠家生產(chǎn)制作,該裝置均采用PVC材料。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示意圖見圖1。
1.消毒液按壓取液部分;2.連接管;3.量杯;4.篩孔狀底及蓋子。
該一次性裝置采用滅菌包裝,使用時將市售消毒液瓶蓋旋掉,采用此裝置的蓋子旋上(標準接口,適配市面大部分消毒液瓶口)。根據(jù)消毒液與棉球適配量按壓取液至量杯中(按壓一次 5 ml),外科醫(yī)生將棉球取到托盤里后,將量杯底部蓋子旋開,讓消毒液自然噴灑到棉球上。噴灑完畢將量杯底部蓋子蓋上,備以后使用。由于整個裝置是一體密封的,可以待一瓶消毒液用完后一起丟棄處理。
觀察一顆0.9 g規(guī)格的棉球需要消毒液量;浸透棉球時消毒液有無外濺情況;觀察用浸透消毒液棉球進行外科皮膚消毒完成后,用消毒棉簽對消毒完成皮膚采樣,并送培養(yǎng)(消毒合格標準為培養(yǎng)菌落<5 cfu/cm2)。
一顆0.9 g規(guī)格的棉球,采用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噴射,消毒液用量為5 ml;用傳統(tǒng)傾倒法(添加消毒液)浸透棉球,消毒液用量為8 ml。以一次性8顆0.9 g規(guī)格的棉球為例,采用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噴射,消毒液無外濺出消毒盆;用傳統(tǒng)傾倒法浸透棉球,消毒液外濺。按腹股溝斜疝手術的消毒范圍要求對嬰兒、兒童和成人模型模擬消毒,用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噴射消毒棉球模擬消毒嬰兒、兒童和成人模型各30次,完成后進行皮膚采樣,均消毒合格;用傳統(tǒng)傾倒法浸透的消毒棉球模擬消毒嬰兒、兒童和成人模型各30次,完成后進行皮膚采樣,均消毒合格。
消毒液量的多少與消毒效果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很多外科醫(yī)生仍然認為消毒液量越多,效果越好。消毒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是消毒后消毒液在皮膚上干燥的時間,消毒液量過少達不到消毒的要求,消毒液量過多待干時間過長,使等待時間延長,且造成了消毒液的浪費和可能導致二次污染。張婕等[3]研究了使用聚維酮碘進行外科皮膚消毒后,皮膚待干的最佳適宜時間是180 s。另外,消毒液過多還可造成床單及周圍鋪巾處于潮濕狀態(tài)。據(jù)報道,寒冷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膚是誘發(fā)手術患者發(fā)生寒戰(zhàn)的重要因素(發(fā)生率20%~40%),當消毒液過多更易造成寒戰(zhàn)[4]。因此,筆者設計了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使消毒棉球含合適的消毒液量。張亞麗[5]研究了手術期間倒入消毒液時的高度、濺出劑量對患者機體的影響,指出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消毒液倒入隨意性較大,基本沒有注意到倒消毒液時的高度和濺出的劑量,而濺出的消毒液落到手術患者的一些重要部位如蛛網(wǎng)膜下腔,會對患者造成損害。因此筆者設計了淋浴噴頭式的噴頭來讓消毒液均勻噴灑,從而避免消毒液的濺出。同時,本研究結(jié)果亦顯示,適量消毒液浸透棉球消毒皮膚后采樣,消毒合格。說明消毒液定量控制裝置噴灑棉球臨床應用效果較好。但本裝置也存在一定缺陷,在使用時需要手術室護士反復按壓取液,增加工作量;該裝置也需要一定成本且無法收費,會增加科室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