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會祥
本書收錄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張海先生所寫歷代經(jīng)典碑帖百種題識,可供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參考,也可作為書法文化讀物。
百種碑帖,基本上涵蓋了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書家和作品,其中包括十位已經(jīng)謝世的現(xiàn)當代書法家及其代表作,囊括古今;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草四部分,包含五體;縱橫交織,即為中國書法經(jīng)典的綱目。
每篇內(nèi)容包括“簡介”“集評”和“題識”三部分?!昂喗椤笔菍ψ髌?、作者的基本情況做簡要介紹?!凹u”搜集了關(guān)于碑帖的歷代評論;評論也具有經(jīng)典性,經(jīng)典碑帖往往與經(jīng)典評論伴生,共同奠定經(jīng)典的歷史坐標?!邦}識”是張海先生對碑帖的認識、評價、思考、感想,是本書的核心內(nèi)容和精華所在。張海先生的思想深度、書藝水準、人生閱歷和藝術(shù)感悟能力,世所共知。耄年著述,對摩挲大半生、與之俱化的經(jīng)典碑帖,做寥寥數(shù)百言題識,不啻以平生功力傾囊相授,循循然善誘人。而作品與評論相觀照,前人、他人評論與張海先生題識相觀照,軒輊、離合之中,即為中國書法經(jīng)典的通鑒。
中國書論,題跋占大半江山,實根基于踐履哲學的力戒鑿空而隨機生發(fā)。東坡、山谷、海岳、松雪齋、畫禪室、快雨堂,筆記體名著層出不窮。而張海先生題識的特點,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經(jīng)典碑帖、經(jīng)典書家既直言不諱地表明觀點,也不輕易否定不同意見。比如對柳公權(quán)《蒙詔帖》,他認為“氣勢威猛,霜菊綻金”,同時指出它“與柳公權(quán)楷書成就相比,卻并非伯仲間之差距”。而對該帖的真?zhèn)沃妫瑒t說:“在理性客觀前提下展開論辯,便有可能相互彌補,相互完善,某些新穎觀點從而相繼問世,最終梳理出一些未必是結(jié)論之結(jié)論,有益于學術(shù)深入發(fā)展?!睆埡O壬鷱膩頉]有高頭講章的做派,更多的是思考縝密,而出語平常。
對諸多碑帖,張海先生都指出了取法途徑和生發(fā)的可能性。他強調(diào)繼承,更強調(diào)創(chuàng)造,認為“學書者眼界務(wù)要寬,筆頭務(wù)要勤,思維務(wù)要敏,兼容諸家,方能闖出自己的路。若總為前人所籠罩,終難自立門戶”。在談到陸維釗“蜾扁”篆的獨創(chuàng)性時說:“十年前的手機,盡管沒有今日之智能,但每個廠家都有各自的風格,外觀造型獨具特色,而今日手機之造型日趨‘同質(zhì)化’。當今書壇之篆書創(chuàng)作似乎與當今手機造型趨向有某種相似之處,或捷徑跟風,或造型雷同。如陸維釗先生般有個性和新的創(chuàng)意的篆書則難以尋覓,其中的癥結(jié)值得我們反思?!痹诶^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追求“原創(chuàng)性”,與前人、他人拉開距離;在文化積淀的基礎(chǔ)上追求書史價值,產(chǎn)生“代表作”,勇于續(xù)寫書史輝煌,是張海先生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思想。這一思想,支脈滲透于百品題識之中。題識中又不時回顧書法復(fù)興四十年風潮起伏、人物浪淘,足為學書者鑒。
張海著 《歷代經(jīng)典碑帖百種題識》書影
劉熙載說:“高韻深情,堅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比魺o深情,談何藝術(shù)?張海先生對碑帖有深情。如對《封龍山碑》:“當年余初睹此碑,入目攫人,雖不能言其理,心知與我合也?!薄白约旱碾`書這些年盡管一直在變,但《封龍山碑》之影響一刻未曾消弭?!睂Α恫苋罚骸叭魺o《曹全碑》,我會覺得整個隸書世界空蕩?!睂Α稄埫妄埍罚骸拔ㄒ姷健稄埫妄埍穭t眼前為之一亮,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睆埡O壬谖镉星椋谌藙t情更摯。對師長前輩的幫助、關(guān)愛、提攜,念念不忘,特別是對費新我老、王學仲老等,拳拳之心,年久更殷,讀碑帖,述軼事,使讀者如蒙親炙?!扒嚆~器銘文眾多,余獨愛《散氏盤》,以其出土于陜西寶雞,乃先父母仙逝之地,故有特殊感情。”讀之令人動容。“余受啟老雨露多矣。我在家鄉(xiāng)的藝術(shù)館館名,及即將出版的書法作品集題簽,據(jù)在啟老身邊的工作人員講,從時間和書寫用筆推斷,應(yīng)為啟老絕筆。見字思人,感慨多矣?!弊x者讀到這樣的話,亦將感慨多矣。
讀者平時見到的張海先生,一般是正裝出席重要會議,或端坐主席臺,或以偃師方言做報告。而在題識這種“私人著述”中,也能看到他的另一面。題《洛神賦十三行》說:“今之望子成龍者,不妨從王氏父子軼事中汲取借鑒和啟示?!闭劇稄埫妄埍放c《九成宮醴泉銘》高下時說:“諸位‘歐粉’或非‘歐粉’,‘龍粉’或者非‘龍粉’,若有機會移步西安碑林,臥碑前一日,自然會分辨出是非曲直?!标P(guān)于如何對待批評,他說:“蘇格蘭阿伯丁的馬歇爾學院大門上刻有三句銘文‘他們說’‘他們說啥’‘讓他們?nèi)フf吧’。這也是一種紳士風度。對批評若能如此對待,也不失為一種妙方?!钡诧L趣幽默,小機靈來于偽飾,大智慧來于真實。張海先生自云,早年初見沙孟海先生書作,“給我的印象是‘黑’‘粗’‘壯’,像用刷子寫的一樣,點畫似無提按變化,私下想這就是大家書法呀”!后來逐漸體會到沙孟海先生的不同尋常之處,又云:“俗話說,退三步看油畫,方能看出其中奧妙。觀沙孟海先生之書法,不妨以看油畫之法試之?!痹缒?,“張海草隸”喧傳南北,“暴得大名”,有詩曰:“簡書波磔隸書神,行草蒼茫集一身。亦步亦趨私淑者,當年曾有得名人。”不無躊躇四顧之意,也隱隱透出對私淑者的誡勉。然而又說:“觀今日之書壇,鐘情于漢簡者似不多,令人遺憾?!遍_風氣之先者,大概都希望所開風氣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此老亦不例外也。大抵不滯于物者,言語有趣,題識時的張海先生,是書齋中的藹然老者。
百品題識,是居高者語,是過來人語,是諄諄語,是切切語。讀之可知書學、知書壇、知張海,引而申之,可知為學、知為藝、知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