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 寒石
小cool 龍,你知道嗎,世界上有一座建造在海面上的城市,由118 個小島構成,是享譽世界的“水城”。
我知道,你說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我正打算去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呢!為了好好地暢游威尼斯,我已經(jīng)考取了機動車駕駛證。
等等,你的駕駛證可能白考了。威尼斯可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想要在威尼斯順利出行,一定少不了小艇的陪伴,也就是我們語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中提到的。
動靜結合,栩栩如生寫小艇
文/ 夏 思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是享譽世界的“水城”,它“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威尼斯的街道上沒有汽車和自行車的蹤影,也沒有交通信號燈,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生活在這樣一座“流動”的城市里,該怎么出行呢?你可以沿著蜿蜒的街道和大大小小的橋梁,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如果路程較遠,時間有限,那就需要一種特別的出行工具,就是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中提到的“威尼斯的小艇”。
課文及課后“閱讀鏈接”《威尼斯之夜》從不同的角度,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把威尼斯的小艇寫得既生動又漂亮,而且富有生活氣息。
艇動:盡享市井活力
“可可豆”們,如果你們有機會踏上“海中的城”——威尼斯,不妨搭乘一條小艇,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河道里,去體驗獨特的市井活力。
示例: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wěn)地穿過,而且速度非???,還能急轉彎。(《威尼斯的小艇》)
不管是在川流不息的大運河,還是在極窄的水道 ,小艇都像水蛇一般穿梭其中,既輕快靈活,又平穩(wěn)舒適,坐上這樣的小艇出行,肯定既刺激又興奮。難怪馬克·吐溫乘坐小艇時會感覺“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是呀,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駕駛之穩(wěn),哪怕獨自一人乘坐也不會感到無聊寂寞,更不用說還有別樣的熱鬧等著你呢!
示例: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威尼斯的小艇》)
航行中還能和其他船上的乘客互動,真是太有意思了!事實上,除了外地游客,威尼斯本地人才是小艇的???。
示例:商人夾了大包的貨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婦女在小艇里高聲談笑。許多孩子由保姆伴著,坐著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老人帶了全家,坐著小艇上教堂去作禱告。(《威尼斯的小艇》)
商人走街串巷販貨做生意需要搭乘小艇,婦女孩子外出郊游得依靠小艇,周日全家去教堂作禱告也得坐小艇前往……小艇連接著千千萬萬的威尼斯人,連接著威尼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坐在舒適的小艇里,跟這些本地乘客打上一聲招呼,聊上幾句,也算是領略了威尼斯的市井活力。
即使到了半夜,小艇也依然忙碌著,威尼斯依舊喧嘩著。瞧,小艇串聯(lián)起了威尼斯的日與夜,只要小艇一刻不停歇,散發(fā)著活力的威尼斯就不會沉寂下來。
示例:半夜,戲院散場了,一大群人擁出來,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遠處傳來一片嘩笑和告別的聲音。(《威尼斯的小艇》)
艇歇:獨品靜謐之美
等到夜更深一些,新月般的小艇都停泊進港灣里,整座威尼斯城才被按下了暫停鍵:
視覺:夜色之美
示例: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筑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威尼斯的小艇》)
在那明凈的夜晚,湖面水平如鏡,連星星的倒影也不會有絲毫的顫動。泛舟湖心,四周一片蔚藍、寧靜,真是水天一色,使人仿佛進入綺麗的夢境一般。(《威尼斯之夜》)
嗅覺:芬芳之美
示例:晚風從椴樹頂上輕輕吹過, 把片片花瓣撒落到水面上, 天竺葵和三葉草淡淡的芳香一陣陣向你襲來。(《威尼斯之夜》)
聽覺:靜謐之美
示例:水面上漸漸沉寂……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輕輕蕩漾在水面上,抬頭是熠熠生輝的星空,低頭是古建筑的倒影,呼吸著浸有花香的氣息,周圍一片恬靜,這種享受別的地方可絕對沒有。
貢多拉,“水上法拉利”
文/寒 石
貢多拉的過去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灣一個新月形的環(huán)礁湖中,建城迄今已有1 500 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5 世紀,附近的漁民和農民為躲避戰(zhàn)亂,在被認為不可能建造城市的亞得里亞海的礁湖島嶼上,用特殊的方法建成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一條長4 000 米、寬30~60 米的主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與177 條支流相通,形成了2 300 多條水巷??v橫交錯的水域使得威尼斯的房屋別具一格,地基淹沒在水中,房子既像是從水中長出來似的,又像是漂浮在水面上一樣。
在這座水上城市里,沒有汽車、摩托車,所有的出行都依賴水上交通工具:路邊標著“TAXI”牌子的,是汽艇;公共汽船取代了大多數(shù)城市的公交車;而各條水巷里行駛的小船,就是我們語文課文里的“威尼斯小艇”。
威尼斯小艇又叫“貢多拉”,已有1 000 多年歷史,這個名稱的由來已無從考證,一說是來自希臘語的kondyle,意思是輕快的小舟;另一說是來自拉丁語的cymbula,意思也是小船。
據(jù)1094 年的文獻記載,貢多拉最早出現(xiàn)在7 世紀末,由威尼斯共和國第一任總督命名,它的形狀正是模仿當時總督頭戴的官帽。11 世紀,貢多拉盛行在威尼斯的水域上,最多的時候數(shù)量達到1 萬多艘。很長一段時間內,貢多拉造型豐富,顏色絢麗繽紛。尤其是到了16 世紀,貴族們不但給貢多拉的座椅鋪上絲綢,還對船身進行精雕細刻,然后乘坐它出行,借此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財富。
貢多拉的現(xiàn)在
為了遏制攀比之風,經(jīng)元老院商議,威尼斯共和國在1562 年頒布了一條法令。該法令規(guī)定:不準在貢多拉上飾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所有的貢多拉必須漆成黑色,統(tǒng)一樣式。這個樣式一直保留至今,便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貢多拉。
它呈新月形,細細的船身,扁平的船底,兩頭高高翹起,長約12 米,最寬處1.7米,能載2~6 人。為了平衡站在船尾一側駕船的船夫的體重,貢多拉的船頭采用鋼材制作,造型獨特:銅飾像梳子,帶有6 個朝前的齒,據(jù)說代表總督的帽子及威尼斯市中心的6 個行政區(qū),這6 個齒的形狀又像兵器鉞(yuè)戟(jǐ)一樣,賦予了貢多拉一往無前的豪氣;1 個向后的方齒,代表朱代卡島。朱代卡島曾是威尼斯的后花園,20世紀初成為工業(yè)區(qū),二戰(zhàn)后大部分工廠關閉,現(xiàn)在是高級住宅區(qū),以長碼頭和教堂著稱。貢多拉的整個船頭呈“S”狀,與流經(jīng)全城的大運河形狀不謀而合。船尾也如船頭一樣高高翹起,渦輪狀旋轉的曲線卷成了鳳尾的形狀,飄逸、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貢多拉的艏(shǒu)艉(wěi)各有一個突出的鋼制尖角,船尾的比船頭略小。這樣特殊的設計,使得貢多拉非常適合在狹窄的水巷里像一把刀一樣筆直挺進,而不會原地轉圈。一般的船,船身兩側是對稱的,但貢多拉偏偏不,船身的左側比右側寬。這樣在航行中,遇到高度不同的橋,船就會向一側傾斜,方便穿過橋洞。
現(xiàn)存最古老的小船
貢多拉稱得上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小船,據(jù)說每一條至少都有500 年的歷史。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得說說它的造價。別小看這小小的貢多拉,一條純手工的貢多拉由280 個部件組成,需要使用8 種不同種類的木頭,再噴上一層層光滑的黑漆,至少要噴7 遍,制作周期長達600 個小時。復雜的制作工藝使得貢多拉的造價不菲,因此它又有“水上法拉利”之稱。
其次,威尼斯政府對貢多拉的管理非常嚴格,只有專門的造船廠才可以制造貢多拉。船夫的從業(yè)資格也受到嚴格的限制,要獲得貢多拉駕駛許可證,成為貢多拉船夫,難如登天:往上數(shù)三代都得是威尼斯人;必須有威尼斯住房,而不是租房;必須有祖?zhèn)鞯呢暥嗬?,新造的船根本無法獲得營運許可。貢多拉船夫的收入也相當可觀,一個人的收入幾乎可以養(yǎng)活全家五六口人。所以為了爭奪每年空缺出來的幾個船夫名額,通常會有幾百人提出申請,稱得上是“國考”。從中選拔出來的船夫還要經(jīng)過長達400 小時的嚴格培訓,然后通過考試,在能夠預測潮水和水流,能自如使用單槳后,才能上崗實習。
物以稀為貴,如今,在威尼斯的水巷里,貢多拉的數(shù)量并不多。世代相傳的職業(yè)讓貢多拉船夫多了一種優(yōu)越感,難怪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在到訪威尼斯后說:“那些貢多拉船夫甚至比我這個導演還要神氣,他們的下巴永遠是向上揚著的?!?/p>
多少個世紀以來,在威尼斯這個幾乎沒有馬路的島嶼上,貢多拉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求,成了威尼斯人的出行神器,婚喪嫁娶、訪親探友、運送貨物、游覽賞景、歡度節(jié)日等,都離不開它。如今,貢多拉成了威尼斯的形象標志,是意大利式浪漫的代名詞。
中國水域的水上交通工具
西域黃河:家畜也能做成船
在沒有橋的時代,黃河是天塹,到河對岸簡直就是一道銀河的距離。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發(fā)明了皮筏子,用來渡河。
皮筏子是西北地區(qū)黃河沿岸的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擺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成。在黃河三筏中(牛、羊皮筏和木筏),羊皮筏子最輕便,是過去在黃河上運貨載客的重要交通工具。它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攜帶方便,還具有吃水極淺的優(yōu)點,水深40 厘米的河流就可以行駛,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輕的船只。
羊皮筏子的制作比較簡單,只要將數(shù)個吹足氣的羊皮筒捆綁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架子上,把它放到水中,用一只槳劃行就可以了。羊皮筒的制作也很簡單,只要把羊皮囫圇剝下來,扎住四肢的口,吹上氣,再把頸脖口扎緊,掛在通風處晾干,然后拔掉毛,涂上鹽和桐油,曬成黃褐色,最后再把氣吹足、扎緊,就可以下水了。正因為取材方便(曾經(jīng)西北絕大部分地方是牧區(qū),羊皮來源廣泛),制作簡單,所以羊皮筏子就成了黃河上具有悠久歷史的渡河工具。
西北地區(qū)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記載見于《后漢書》,當時的護羌校尉在領兵渡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也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的記載。但是羊皮筏子大量發(fā)展起來,是在清朝。光緒年間,黃河兩岸很多失去土地的人們利用羊皮筏子搞長途販運,被稱作長途筏戶。
當時的羊皮筏子分大小兩種,最大的羊皮筏子用600 多只羊皮筒扎成,長達12 米,寬約7米,前后各有6 把槳,可載重二三十噸,順流而下可日行200 千米;小羊皮筏子一般用10 只羊皮筒扎成,主要用于運送蔬菜,渡行人過河等。
可別小瞧了這羊皮筏子,它們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呢。當時的甘肅油礦局成立了“皮筏航運隊”,制成了5 個由2 000 只羊皮筒組成,載重達60 噸的巨型筏,向重慶運送戰(zhàn)略物資,由廣元到重慶只花了14 天(木船需30 天),比汽車運輸節(jié)省八成運費。
不過,隨著經(jīng)濟和交通的發(fā)展,20 世紀70 年代后,這些羊皮筏子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F(xiàn)在,這些曾經(jīng)作為重要航運工具的羊皮筏子,成了黃河上的一道旅游風景。
東部澤地:貢多拉的“東方孿生兄弟”
江南水鄉(xiāng),泛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和江蘇等長江以南地區(qū),屬于我國東部。其中,紹興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有名的水城。這里氣候宜人,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羅棋布。因為這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紹興形成了以舟為馬、以河為路的特色,被稱為“東方威尼斯”。
紹興河道里常見的小船叫烏篷船,曾是紹興人的主要代步工具,連接著紹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里就可以認識烏篷船。在這里,我們來看看它和貢多拉有哪些相似之處:
不得不說,烏篷船和貢多拉的設計真是體現(xiàn)了兩國人民的“不謀而合”。當然,兩者也各有特色。烏篷船,顧名思義,船身上有烏黑的拱形篾篷,貢多拉則是完全敞開的,沒有頂篷覆蓋。因此,烏篷船在雨天行駛就有了優(yōu)勢,可以為乘客遮風擋雨。船篷表面還涂有桐油,防水措施一流。烏篷船還有更精妙的設計:
每只烏篷船上有三扇船篷,有兩扇是固定不動的,稱為“定篷”,定篷之間的那扇可以滑動。更講究一點的烏篷船,還會把滑動的那扇篷做成透光的,用一片片一寸見方可以透光的薄牡蠣殼鑲嵌,叫作明瓦。晴天時移開明瓦能通風透陽,放眼四望;雨天時蓋上明瓦又可擋風遮雨,聽雨喝茶,“船底江聲篷背雨,游人聽得最分明”。 ——吳蕎《小橋 流水 烏篷船》
烏篷船的歷史比貢多拉還要悠久,它是古時“越舟”的一種。遠在周朝的時候,各地諸侯國有向周天子貢獻方物(土特產(chǎn))的義務,越國進貢的就是船。當時的越國在錢塘江南岸有專門造船的工場,稱“舟室”,造船的規(guī)模和擁有的船只數(shù)量極其可觀,烏篷船只是其中的一種,也流傳得最為久遠。
紹興的烏篷船是用木頭制作的,中間覆蓋拱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編成,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紹興方言稱黑為“烏”,“烏篷船”的名字由此而來。烏篷船船體造型自古就呈流線型,船尾壓水,船頭翹起,船體從兩側船舷起向底部逐漸收攏,這種造型可以使船更輕快地在水面上蕩行。
烏篷船有大小烏篷之分。大烏篷船可載一二十人,航速較快,過去專供少數(shù)官宦人家游覽、迎親、看戲時用。小烏篷船小巧輕盈,船身長4米左右,兩頭尖翹,中艙寬約1 米多,可容三四人乘坐,可以方便地周轉于狹窄密集的河道上。小烏篷船非常輕巧,兩個人頭尾一扛,就可以扛走,但是它卻可以載重250 千克左右,速度極快,俗稱“小沙飛”。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今天的烏篷船已基本告別了過去作為交通工具的使命,在旅游業(yè)中扮演著新的角色。
四種水上交通工具優(yōu)勢比拼
貢多拉
行駛水域:靠海的潟湖
優(yōu)勢:兩頭尖尖,阻力小,活動自如;吃水深,行駛平穩(wěn);船身是不對稱設計,左側比右側寬,在航行中遇到高度不同的橋,船就會向一側傾斜,方便穿過橋洞。
羊皮筏子
行駛水域:水流湍急的黃河
優(yōu)勢:就地取材,體積小、質量輕、吃水淺,可以輕盈地順流而下。
烏篷船
行駛水域:江南內河航道
優(yōu)勢:船身扁平,兩端平直,船尾有櫓控制方向,方便穿過橋洞,也能防止與建筑物碰撞;船篷的設計考慮了江南多雨的氣候特征。
疍家艇
行駛水域:近海
優(yōu)勢:船身狹長,上闊下尖,首尾呈前傾式的曲線彎曲,能有效抗擊風浪,具備遠航的能力。
南部海域:終生住在疍家艇
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是以船為家的漁民,世代以打漁為生,而不在陸地上置業(yè)。我們稱他們?yōu)榀D(dàn)民,又稱艇戶。
古時疍民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疍民的小艇和烏篷船、貢多拉有異曲同工之妙。疍民常年出海,為了抵擋風雨烈日,疍家艇多是篷船。和烏篷船類似,每艘艇有三到五片船篷,船篷由竹篾編織而成,并漆上桐油,彎成拱形。疍家艇上還配備兩種行船工具,當進入深水域時,人們將兩支木槳架在舷柱上劃動;在淺水域時,則利用竹篙撐艇而行。疍民常年生活在水上,連停泊時也不離開小艇,而是幾十艘小艇聚集在灘涂坦地,一家老小、全部家當都在艇上?!笆朗乐蹫檎昴曛褡骱?。浮沉波浪里,生活海天涯”,這就是疍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一葉小小的艇也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鴉片戰(zhàn)爭時,林則徐曾招募珠江上的疍民,組編成水勇,也就是水上民兵,只要英軍入侵內河,就命令水勇出戰(zhàn)。
請同學們觀察一種水上交通工具,用動靜結合的方式描寫它。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種水上交通工具,把它畫下來,然后寄給我們,我們的郵箱是ktnwle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