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老妖,南京大學化學博士、西華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講師?!兑曈X之旅:化學世界的分子奧秘(彩色典藏版)》《地球簡史》等圖書譯者、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獲得者(譯著類),撰寫過大量科普文章,熱衷于寫偵探小說。
近期,日本一則新聞震驚世界:東京電力公司運營的福島核電站,在2011年發(fā)生核事故后產(chǎn)生的核污染廢水已經(jīng)多到無法儲存,計劃往大海里排放。日本表示,這一百二十多萬噸核廢水,經(jīng)過充分稀釋后,完全符合該國的排放標準,因此,不會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危害。但事實真如日本所說的那樣嗎?
核污染廢水有多可怕?
要回答核廢水能不能倒進大海這個問題,首先得說說它們的由來。
2011年,日本遭遇“3·11”大地震,福島核電站的兩個機組淹沒在海嘯卷起的滔天巨浪之中,隨后又因為東京電力公司一系列錯誤的操作,導致機房內(nèi)的溫度不斷升高,反應堆發(fā)生爆炸、堆芯熔化,情況一度非常危急。為了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后果,東京電力公司只好將海水源源不斷地泵入反應堆的安全殼內(nèi),以此降低反應堆產(chǎn)生的熱量。而這些海水流過已經(jīng)破損的堆芯時,直接接觸了核材料,沾染上各種放射性核素,成為核廢水。再加上長年累月滲入的雨水、地下水等自然水體,核廢水的總量變得相當驚人。
這些核廢水的組成非常復雜,至少含有鍶90、銫134、鈷60、碘129和氚等放射性核素,輻射強度也遠遠超過安全標準。然而,日本方面采取的辦法是通過多核素處理系統(tǒng)(ALPS),用過濾、吸附、反滲等手段,把絕大部分鍶、銫、鈷等核素去掉,以降低其輻射強度。
然而,氚——也就是含有3個中子的氫核素(3H,常簡寫為T),是氫的一種同位素,它和氧結合之后形成的超重水(T2O),化學、物理性質都與普通水高度相似,用上述手段幾乎無法去除。按照東京電力公司的說法,處理之后,氚的活度(可以近似地理解為濃度)依然高達73萬Bq/L,是飲用水中允許的氚含量的7000多倍(歐盟標準為100 Bq/L),即便與日本本國的排放標準相比,也超標了486倍。
同時,氚具有強烈的放射性,一旦通過飲食進入人體,便會對人體臟器造成內(nèi)輻射傷害,嚴重損傷人體健康。更糟糕的是,氚的半衰期大約為12.4年——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體內(nèi)含有氚,并且他又幸運地活了12年,他的體內(nèi)仍有一半的氚沒有衰變排出。輻射仍在侵蝕他的身體,他的生活質量仍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該如何處理核廢水?
那么,科技發(fā)展到今天,對于這些核廢水,該如何處理呢?
化學反應證實,我們永遠不可能將一種原子轉化為另一種原子,因此,放射性核素是無法用化學反應消滅的。如果采用核物理的方法,比如,用高速的粒子去轟擊原子核,確實可以將其改變?yōu)榱硪环N原子,從而減少放射性,但操作成本高出天際:轟擊一次微克大小的靶子的耗電量,相當于一個小鎮(zhèn)居民一個月的電能消耗,而要把百萬噸級的核廢水作為靶子,恐怕得用太陽幾分之一的能量才行。也就是說,不可能如此大規(guī)模使用該方法,想要從根本上消除核廢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影響,目前人類的科技還無法實現(xiàn)。
既然“消滅”不了,那就只有想辦法“隔離”。氚的半衰期大約是12.4年,也就是說如果再將其放置二三十年,基本能完成衰變,對環(huán)境的危害大大降低。因此,妥善、長期保存這些核廢水,就是一個看拙實巧的辦法。但要實現(xiàn)此隔離法,確實也有一定的技術挑戰(zhàn)。
首先,保存核廢水需要很大的容器,而這些容器需要長期占用土地。更何況容器的保護力畢竟有限,如果遇到地震、颶風等災害,造成容器破裂,核廢水大量外泄,又會造成二次污染。
更穩(wěn)妥的方法,是將這些放射性核素固化,比如,將其和水泥、石子攪拌,制成混凝土,再澆注成水泥板、水泥塊,包裹上防水材料之后深埋入土,就能把核素牢固地封鎖在其中,也不會污染地下水。哪怕遇到地震,最多就是把水泥構件震裂、震斷,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非常有限。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同樣發(fā)生了和福島核電站同級的核事故,當時蘇聯(lián)采用了一個巨大的水泥外殼將反應堆徹底罩住,把放射性粉塵封閉在其中,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擴散。
不過,此方法也有一個最大的缺點:貴。要把一百多萬噸核廢水全部做成水泥構件,需要的水泥、石子和鋼筋量難以計數(shù),并且在攪拌、澆注水泥的過程中,氚的放射性依然存在,這對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別讓環(huán)境問題雪上加霜
用固化核素的方法來處理核廢水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東京電力公司選擇了最便宜的方案:將核廢水稀釋后,直接排進大海。
然而,在此之前,人類從沒有真正地處理過這種高濃度的核廢水,也就無法預測,一旦它排入大海,究竟會以多快的速度擴散,以及擴散后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周邊國家?guī)砟男┪:Α?/p>
海洋是一個極度復雜而敏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尤其是處于食物鏈底端的浮游生物,在受到核素影響后,極有可能將其傳導到上一級生物,再由上一級生物繼續(xù)往頂端生物鏈傳播,最終破壞整個地球生態(tài)。
如今,我們的地球仍然面臨著諸多環(huán)境問題,而核廢水排入大海,無疑會令本就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雪上加霜。按照“使用者付費,污染者治理”的邏輯,誰制造了污染,誰就有義務去清理污染,且不得妨礙他人的合法權益。即便處理需要支出巨額成本,將這些核廢水妥善處理,也是東京電力公司及福島核電站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