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滬
問:您剛才說關于“主席用瓷”的制作是我國現(xiàn)代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您為什么認為它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答:在我國現(xiàn)代陶瓷史中,“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重要時期,陶瓷界和收藏界常常將這一時期的瓷器稱為“文革瓷”。這一階段的陶瓷制作工藝和瓷器的造型與風格均有其獨特而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主席用瓷”是這一階段瓷器制作的頂峰。也可稱之為該時期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文化大革命”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主席用瓷”采取的制作工藝和所達到的藝術水平,不僅是空前的也可以說是絕后的。
問:海外甚至有人將這批“主席用瓷”稱之為“當代官窯瓷器”。
答:這種說法顯然不太合適?!肮俑G”瓷器畢竟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按理說它的生產(chǎn)制作應隨者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中國最后一代封建王朝的滅亡而結束。民國初年,袁世凱籌備稱帝時,命政事堂參事少卿楊度委派庶務司長郭葆昌為陶務署監(jiān)督,赴江西燒造一批有“居仁堂”款識的瓷器,被公認為民國時期的“官窯”,即所謂“洪憲瓷”。它具備了官窯瓷器的一切特征,然而這只是一個特例。應該說“官窯”至此已壽終正寢。然而這種說法也并非毫無道理.大家都知道,自唐代以來中國陶瓷就有“官窯”和“民窯”之分?!肮俑G”瓷器歷來都被世界各大博物館、古董商和收藏家所青睞。在藝術品市場上,它的售價往往要高出同時代民窯瓷器售價的數(shù)十倍、數(shù)百倍乃至上千倍?!肮俑G”瓷器之所以為世人矚目,其內在原因有三,一是官窯瓷器是集中天下最優(yōu)良的原料、設備和最優(yōu)秀的工匠精工細做而成,因此它代表著當時陶瓷制作技藝的最高水平;二是不計工本,由于此類產(chǎn)品并非為市場流通而做,僅供特定成員使用。為求品質超群,燒成后常在眾多產(chǎn)品中百里挑一,落選者統(tǒng)統(tǒng)毀掉,因此其成本極其昂費,甚至無法計算;三是其造型、釉色和紋飾圖案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和特定的含義。從以上三點來看,“主席用瓷”的制作確實又帶有某些官窯瓷器的特征。我認為它是否算官窯瓷器這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它代表了我國20世紀70年代陶瓷制作技藝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文化大革命”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產(chǎn)物。
問:如果從制作過程和產(chǎn)品數(shù)量上講,我認為“主席用瓷”比歷代官窯瓷器更珍稀。歷代官窯瓷器大都是年年生產(chǎn),而“主席用瓷”卻僅制作過一批。
答:確實如此。1974年“文化大革命”已進行了8年之久,全社會對毛主席的個人崇拜,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此時,江西、山東、湖南等地的政府(省革委會)接到中央來人傳達的上級指令,要為毛澤東設計、制作一套生活用瓷。并明確提出,它必須能代表當代中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且超越前代。簡稱“主席用瓷”或“中南海用瓷”。各地都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設計方案和樣品送往北京選定。駐地在景德鎮(zhèn)的“輕工業(yè)部陶瓷工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交的樣品,是以明朝正德官窯器的器形為基本造型藍本,采用半薄胎高白釉新工藝。瓷器通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在白色釉面上飾以粉紅色桃花并有綠葉相襯,此圖案又稱“水點桃花”。通過對各地多種設計方案的比較選擇,輕工業(yè)部陶瓷工業(yè)科學研究所提交的設計樣品一舉奪魁。后又采納有關專家和領導的建議,對原設計進行了三項重大修改。第一,由于傳統(tǒng)的釉上彩繪原料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鉛成分,為確保主席的身體健康,改用釉下彩生產(chǎn)工藝。第二,由于毛澤東政務繁忙,飲食無定時,為便于其飯菜的保溫和保潔,所有的食用容器,包括碗、盤等都要加配蓋子。第三,將“水點桃花”的圖案改為毛澤東喜愛的梅花圖案,在粉紅色的折枝梅花旁點綴著幾片青翠的竹葉以襯托花朵的艷麗。此方案確定后,又經(jīng)審閱,最后報主席批準。1975年初,中央正式下達了有關生產(chǎn)文件,并起名代號“7501工程”。
問:能否再詳細談談這項“工程”實施的具體情況?
答:據(jù)我的了解,“7501工程”生產(chǎn)文件正式下達后,江西省公安廳隨即組成專門工作組,由廳長帶隊親赴景德鎮(zhèn)監(jiān)督此項工程的實施,陶瓷工業(yè)科學研究所當時與其他許多單位一樣,實行了軍管。軍代表與業(yè)務領導人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后,在全所進行總動員。當時的陶研所集中了一批景德鎮(zhèn)最優(yōu)秀的陶瓷技術人才,從中選出四十余名技術過硬、政治進步、出身無問題的設計、制作和生產(chǎn)人員,其中包括現(xiàn)已70多歲的國家級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高級工程師徐亞鳳、劉平和彭召賢等人。據(jù)參加者講,當時對此項工程的組織和管理極其嚴密,參與工程的全體人員都經(jīng)過嚴格政審。窯場四周設立崗哨,未經(jīng)工程指揮部批準者,一律不得入內。凡歷史上有“問題”的人,都不敢靠近窯場。從選料到成型,從配釉到彩繪,直至燒結、包裝等大部分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并有公安人員在旁監(jiān)視,以確保產(chǎn)品安全。制作前,首先要從數(shù)十噸上好的原料中,人工手選出兩噸精選料。當時人手不夠,工程指揮部又調來了數(shù)百名“紅衛(wèi)兵小將”加入了選料工作。如果說工程參加者享有政治上被信任的榮譽感,而他們的工作卻十分艱苦。
據(jù)一位參與者講,他當時負責配制彩繪顏料的工作。在此之前,景德鎮(zhèn)的釉下彩顏料只有鈷藍(青花)和銅紅(釉里紅)兩種,至于燒制梅花圖案用的粉紅色顏料無成法可援,開始他和他的同事們屢經(jīng)試驗均告失敗;不是顏色欠佳,就是彩繪處的釉面出現(xiàn)龜裂。所幸他們后來試驗出合適的配方,總算圓滿完成了任務。
經(jīng)過制作者們近一年的努力,終于在1975年底前燒制出千余件“7501”瓷器。然后從中挑選出兩套,每套138件。據(jù)說每套包括:9~15厘米蓋碗48件;15~30厘米蓋盤(又稱和合器)40件;1號和2號茶杯各10件;調羹10只;布碟10只;醋壺、醬油壺、胡椒筒、牙簽筒、香煙筒、煙灰缸、飯鍋、品鍋、大湯勺、茶葉罐各一件,然后派專人護送進中南海。余下的產(chǎn)品按上級有關部門的指令要全部就地銷毀,不得保留。但是這一指令并未被嚴格執(zhí)行。陶研所當時只銷毀了一小部分瓷器,其中大部分是碗蓋。此后又拿出一部分陳列在該所貴賓室的珍品柜中,其他均封存入庫。(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