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尤臻,魏緊跟
(麻城市思源實驗學校,湖北 麻城 438300)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盵1]1“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2]是語文課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語文閱讀課文共36個單元,其中文言文9個單元,份額達四分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小覷。在初中階段,文言文已成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傳承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學校過于重視升學率,很多教師為了應對考試,看重的是應試分數(shù),依照試卷的導向亦步亦趨,非常注重字詞積累、文意疏通和內容解讀,對文章思想內容挖掘不夠深刻,對作者情感的把握有所欠缺,這樣就削弱了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熏陶感染,沒有落實“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1]2的要求,弱化了立德樹人的宗旨。
初中語文文言文涉及內容包羅萬象,思想情感博大精深,選入課文的文章更是經過專家們反復厘清、多方篩選,彰顯的是滿滿的正能量,傳遞的是中華民族激揚進取的精髓。鑒此,在教學文言文時,必須文情并重,以文載道,既要讓學生理解基本內容和文法特點,更要對學生施以思想道德教育,接受文化的洗禮,感受思想的熏陶,培養(yǎng)其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怎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文言文的教化作用呢?筆者認為從具體篇目之中去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更加實際和實在,可以從文章內容、主題和情感來進行教學嘗試。
德,道之基也。厚德方可載物,品德是培根固本的基礎,是鑄魂筑夢的源頭。立德樹人,是謂樹立德業(yè),培養(yǎng)人才。立德,就是要堅持德育為先,《論語》有言:“德不孤,必有鄰。”可知一個人品德何其重要。德不立,何以樹人?
圣人孔夫子,一則小語錄,道出顏回之品德:“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詩豪劉禹錫,一曲《陋室銘》,唱出自己之“德馨”。同是安貧樂道,學習時可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同中求異,異中存同。對顏回來說,富貴不是其所求,仁道才是其所愿。生活的好壞,改變其內心堅定的初衷。顏回淡泊自守,安貧樂道,坦然面對貧窮,絕不怨天尤人。劉禹錫改革被貶,加上勢利知縣的刁難,安然處之;身居陋室,結交雅士鴻儒,生活閑適愜意。因為他心中堅守的是道——安貧樂道。除了安守清貧,他要以古代賢人來規(guī)范自己,諸葛亮、揚子云是他的榜樣,他希望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
理學鼻祖周敦頤,一篇《愛蓮說》,禮贊君子之情操。蓮是花中的君子,象征君子美好品德。學習時要求學生分析蓮花具有的君子品質(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并對照自身找與君子的距離,向君子看齊,從而學習作者的君子風范。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推舉的“義”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其含義也在不斷地變化。學習時請學生比較,不同時代“義”的含義和表現(xiàn)。
學生A:在孟子所處的時代,“義”可用孟子自己的一句話來說明,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應該是封建社會人們所頌揚的“義”的具體表現(xiàn)吧!
學生B:在民族解放斗爭時期,無數(shù)的英雄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換來人民的安定生活,這種民族英雄為正義事業(yè)而英勇奮斗,寧死不屈的行為不正是孟子“舍生取義”觀點的最好體現(xiàn)嗎?
學生C:在今天,許多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事跡,也應屬于“取義”在新時代的體現(xiàn);一些正直的黨員干部不貪污受賄的行為也體現(xiàn)孟子“義重于利”的觀點。
教師小結:屬于道德范疇的“義”,含義比較復雜。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對于“義”的具體內容的規(guī)定和解釋各有不同。孟子所說的“義”,自有其特定的標準,但是,見義勇為、義無反顧的精神、氣節(jié),則是歷代人們所公認和肯定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陶弘景、吳均、張岱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要讓學生在讀古人游記中去體會其情懷,學習其品德。《答謝中書書》里“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句表明因自己與謝靈運志趣相投而自豪?!杜c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抒發(fā)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逗耐た囱吠怀隽俗髡哌z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不隨俗浮沉的品質。
人無大德無法成就大事。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品德,只有以德為宗,才能興善揚美,我們要將這些品德貫串在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古文學習中潛移默化浸潤熏陶,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3]
對祖國的眷戀與熱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主旋律,正如蕭乾在《棗核》一文中所說的“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這種愛國主義情懷已經深植于炎黃子孫的骨髓里,成了中國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御外抗敵、振興中華。
選自《戰(zhàn)國策》里的《唐雎不辱使命》和《鄒忌諷齊王納諫》包含了濃濃的愛國情。怎樣體現(xiàn)二人的愛國,學生自會從文中進行分析。唐雎是安陵國的謀士,從題目“不辱使命”中可看出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務。他在秦國掃滅了韓、趙、魏的當口,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面對秦王的威逼恐嚇,唐雎從容以對,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于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顯示出不畏強暴、舍生取義的偉大精神,因為他心中存念的是對國家的一腔熱血,骨子里閃耀的是不滅的愛國主義情感。他是為祖國的尊嚴出使,也為民族的主權而戰(zhàn)。鄒忌是齊國的大臣,他根據(jù)平常比美的小事得出關乎國家大事的結論,以興國為己任,機智巧妙地諷諫齊王,使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關心,表現(xiàn)出赤誠愛國的情懷。在學習時要讓學生感知人物品質,在感知中得到感染,在感染中激發(fā)出自己的愛國情懷。
智絕諸葛亮,一封《出師表》,表盡為臣之忠心。“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本瞎M瘁,死而后已是他最好的寫照,其忠心是他愛國的體現(xiàn)。可組織學生聯(lián)系課文,以“我說諸葛亮的忠”開展活動,各抒己見,老臣愛國之心會深深感動學生。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一種高尚的愛國情操?!恫軇フ搼?zhàn)》一文中曹劌在“齊師伐我”的國難當頭毅然“請見”,說明他忠心愛國,“其鄉(xiāng)人”極力勸阻,而曹劌意志堅定,決然求見莊公,急國難之所急,是難得的愛國行動。覲見時與莊公一番交談后,曹劌又主動“戰(zhàn)則請從”,冒著危險,親赴戰(zhàn)場,這是愛國的壯舉。在“齊師敗績”時,他實地觀察,冷靜分析,指揮若定,這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源于他的忠誠愛國。戰(zhàn)后的總結中,他精辟地分析也是讓莊公明白如何去面對一場戰(zhàn)爭,他對莊公的負責,就是對自己國家的負責。曹劌的論戰(zhàn),論出了遠謀,道出了愛國心。學習完后,可適時舉辦“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比賽,既能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能切身感知愛國關系著每個人的命運。
“愛國主義始終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4]古人的愛國情、報國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無時無刻不在召喚和激勵著后來者學好文化知識,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古人推崇“國以民為本”。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珴蓶|同志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焙泼斓闹腥A文化實際上是以“民本”一線貫之。
從《大道之行也》里倡導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論述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闡釋的都是“民本”思想。前者的“大同”社會是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都能安居樂業(yè);后者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和”的本質。在學習《陳涉世家》時,再聯(lián)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生自會暢所欲言,很容易道出“天下苦秦久矣”正是“失道寡助”的絕好佐證。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把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為國著想。這正是他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這份濃厚而崇高的人文情懷,深深地扎根在讀者的心中,也會扎根在學生的理想追求中。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老人小孩前呼后應,生活愜意,這實際上是在太守治理之下的政治清明的具體表現(xiàn)。寫宴飲之樂,意在夸耀滁州物產豐富、生活富足,傳達出太守與百姓一起宴飲的樂趣。這種與民同樂的游樂風習畫成了官吏為政一方的典范,寄寓了士大夫兼勤政愛民和游觀之樂于一體的為政理想。它對于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作為中國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歐陽修,兩人身上都閃爍著時代進步的光芒。讀后可讓學生結合所學概括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時代進步的光芒點,并談談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么。
以民為本才是興國安邦的根本,正如《尚書》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安”。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勤政為民是我黨傳承和踐行“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說:“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盵5]領袖的話猶言在耳,新時代的中國,我們一定會將古人的“民本”思想發(fā)揚光大。
“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昂蜑橘F”“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蘊含“和文化”意蘊的用語經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昂汀本褪呛椭C,要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恰到好處,使彼此融洽共處;“和”亦為和平,要求沒有暴力行為,沒有戰(zhàn)火紛揚?!昂汀斌w現(xiàn)在人身上,成就了人性美;表現(xiàn)在物質上,造就了物態(tài)美;融匯在環(huán)境中,形成了環(huán)境美;在國與國的交往中,搭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讓學生從《詠雪》這篇短文中去捕捉家庭的和睦,可指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去感知:謝太傅和家人聚會時氣氛輕松歡快,融洽和樂,這從“欣然”“大笑”等詞語感知出來;一個官宦人家“內集”且“講論文義”,雅興躍然紙上。融洽的家人關系,風雅的雅士風范,散發(fā)著“和”的氣息。
《公輸》昭示著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思想。墨子主張“非攻”,反對戰(zhàn)爭??蓢@墨子是怎樣反戰(zhàn)的來引導學生:一是他明確楚國進攻宋國是不義戰(zhàn)爭,于是不辭辛勞,長途跋涉趕到楚國都城,以實際行動去制止戰(zhàn)爭的發(fā)生。二是墨子站在正義一邊,自始至終以主動進攻的姿態(tài)向公輸盤和楚王進行了不可調和的斗爭,而且理直氣壯,義正辭嚴,終于用道理和行動說服公輸盤,進而迫使楚王不得不放棄對宋國的侵略意圖。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以無畏的膽識和善辯的口才,讓不可一世的秦王放棄了吞并安陵國的企圖,阻止了一場滅國戰(zhàn)爭??梢蚤_展一次“以和為貴”的綜合性學習,根據(jù)搜集的關于“和”字材料來解讀“和”字。
材料一:和,相應也,從口,禾聲。(《說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屬于通俗字體,本來應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個“龢”字,這個字極妙:左邊是一間屋子,里面懸有三口編鐘——古來“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組編鐘“象形”而不是“三張嘴”,因為下面是一個排簫:這分明表示音樂合奏——合奏第一原則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諧之思》)
①根據(jù)以上材料可推測“和”字的本義是:音樂合奏的第一原則——“和”音。②根據(jù)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漢字的構造特點是:通過發(fā)音、意義和形狀來構造。
中國人愛好和平,小到人際相處,大到國際交往,無不以和為貴。要知道逞強斗狠不光傷及別人,也會使自己大傷元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當然,“和”字當先必須還應保有實力,古人的經驗必須借鑒。
如今,一個人的征信出了問題將會受到多方限制,可見誠信這張個人名片絲毫沾不得污跡。自古以來,誠信是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以誠為信是指信譽靠誠實來積累實現(xiàn)。誠信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直以來就有“民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誠信就是誠實正直,言而有信。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當以誠信為本。
《陳太丘與友期行》中“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說明二人已約好時間,陳太丘的友人“過中不至”,表明其爽約。當友人責罵陳太丘時,元方把父親的“去”與“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聯(lián)系起來,直斥友人的不守信。學生懂得連七歲的小孩子都知道誠信的重要,可見我們更要做一個守信的人。
講到《<論語> 十二章》曾子三省吾身“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時,布置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古今中國人講信守義的故事,有談到商鞅立木建信公布了變法的法令,有講到湖北“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接力送薪守諾20年而感動中國。從而拓展了課文的內容,也可以學習這些人品德修養(yǎng)的高尚。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到自己家里貧窮,連書都買不起,只好“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洰?,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講到此處,可設問“這段文字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品質?”學生自會覺得這是“講誠守信”,正是因為作者講誠守信,才能“遍觀群書”,成為飽學之士,也成就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常言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難行?!罢\信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品德,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可反悔。在我國傳統(tǒng)職業(yè)道德思想中,誠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應該做到真實、誠實、守約?!盵6]希望我們在學習之中秉承古人以誠為信的優(yōu)良秀傳統(tǒng),以誠待人,以信做人。只有這樣,才能融于社會,行走天下。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脊梁。回望上下五千年,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7]“一勤天下無難事”,中國人民正是因為勤奮,從古至今屹立于東方,活躍在世界各地。中國人是世界上公認的勤奮代表,因為勤奮在各地得到了尊重。勤能補拙,“業(yè)精于勤”,對于個人,勤奮尤為重要,人的才能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過漫長的艱難過程而得來,這個過程靠的就是勤奮。
《孫權勸學》中,呂蒙在孫權的鼓勵下開始學習,而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寫得不多,可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去閱讀課文,從“蒙乃始就學”句中找到端倪,從魯肅對呂蒙的“議論”來發(fā)現(xiàn)呂蒙的驚人長進,通過閱讀再現(xiàn)呂蒙在學習中的勤奮程度。
諸葛亮《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要讓學生理解句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的意思,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地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
《送東陽馬生序》的中心句是“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蓮淖髡咴鯓涌圩≈行膩韺懽寣W生在閱讀中分析文章,從宋濂的求師之難和求學之苦中突出勤苦學習,最終學有所成。也能使學生感到宋濂雖不是天才,卻能取得世人仰慕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果。從而聯(lián)系自身進行反?。喝巳舨皇翘熨Y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
杜甫詩云:“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睂τ诔踔猩鷣碚f,勤奮這一品質尤為重要,它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必要途徑。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古人的教誨,古人的事跡,會在學習古文當中時刻激勵著我們,鞭策著我們。
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的底蘊,中華民族悠長的歷史讓她的文化底蘊顯得更加厚重,浩渺的歷史長河中沉淀的是古香古色的文明古韻,我們的先人用古奧的文字將其記載下來,用古樸的文章將其傳承開去,用古雅的風范使文明的民族精神大放光芒。正是因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藉豐富,讓我們中華民族雄踞地球五千多年,成為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民族。正如我為麻城思源學校??瘜懙那把裕骸般筱笕A夏,幅員遼闊;燦燦文化,源遠流長。你從殷商走來,藏著甲骨的古樸;你從廟堂走來,帶著鐘鼎的神圣?!P關雎鳩’,吟誦風雅的古韻;‘上下求索’,抒發(fā)騷人的情懷;秦磚漢瓦,昭示邊塞的雄渾;魏風晉骨,彰顯田園的恬適;唐詩宋詞,吟哦國家的興衰;明清小說,書寫黎民的憂樂。歌不盡的中華文化,唱不完的炎黃精神。文以載道,道以育人。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如春風風人,如夏雨雨人,如秋氣怡人,如冬陽暖人。道不盡的喜怒哀樂,書不竭的聚散歡悲。舍生取義,先憂后樂,是中華民族的正氣;嘗藥負米,臥冰懷橘,是感天動地的孝心;懸梁刺股,映雪囊螢,是刻苦自勵的楷模。觀今能鑒古,博古才通今。半畝方塘,映照自然和人生;萬卷詩書,洗滌思想與心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盵8]349我們不能讓悲劇產生:作為人民教師,必須恪盡職守,努力踐行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作為學生,必須認真學習,用民族的靈魂指引自己的行動?!安煌鼩v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盵8]313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人民的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9]。教學中,我們切不可食古不化,墨守成規(guī),應該在這些寶貴的財富中汲取精髓,豐盈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德行,武裝自己的頭腦,做一個合格的德才兼?zhèn)涞膫鞒姓撸囵B(yǎng)德智體美勞“五育”并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