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開榮, 馮歡歡
(1. 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1458; 2. 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河南 鄭州 450001)
摘要: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十三五”期間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尤其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然來襲的艱難形勢下,2019—2020年無論是質還是量方面,鐵路、公路、地鐵等領域的隧道工程建設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對比分析近2年我國鐵路、公路、地鐵等領域隧道整體建設情況,從工程特點、工程難題及對應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對佛莞城際獅子洋隧道、鄭萬鐵路小三峽隧道、汕頭海灣隧道等已建隧道工程,及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天山勝利隧道、川藏鐵路色季拉山隧道等新開工隧道工程進行分析闡述。系統(tǒng)梳理近2年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及未來發(fā)展中仍需要進一步突破的建設技術需求: 1)基于渭武高速木寨嶺隧道、引漢濟渭秦嶺隧洞、汕頭海灣隧道等工程的建設,高地應力軟巖變形控制技術、硬巖巖爆監(jiān)測及處置技術、高地震烈度區(qū)海底隧道修建技術等,取得了較大突破與成功應用;國產(chǎn)大直徑TBM和異型大斷面隧道掘進機制造及應用技術邁上了新臺階,國產(chǎn)盾構主軸承及整機再制造裝備得到了成功驗證與應用;高壓水耦合輔助破巖技術、基于大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的盾構/TBM巡航掘進技術等在隧道行業(yè)中進行了嘗試應用。2)面對穿江越海、川藏鐵路等極端環(huán)境或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隧道建設需求,新型破巖方法、多功能混合型TBM裝備、低真空管道磁浮隧道建設技術等亟需取得突破。3)針對傳統(tǒng)隧道工程理念方法難以解決川藏鐵路隧道等極端復雜地質隧道工程的關鍵性難題,提出隧道場的概念,指出應逐步建立并完善隧道場解重構理論與方法,革新極端復雜地質隧道設計理念;結合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復雜性、多變性、不可預測性等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智能建造”、“5G”等先進技術與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隧道及地下工程; 盾構; TBM; 鉆爆法; 勘察設計技術; 隧道施工技術; 大數(shù)據(jù)技術; 智能建造; 隧道運維; 隧道場; 解重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