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冠,羅霄霄*
(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200)
臨床上致使慢加急性肝衰竭發(fā)生的病因具有多樣性,包括慢性肝病患者受到急性損傷以及某些誘因作用等,患者常常在四個星期內即表現(xiàn)出急性肝功能失代償?shù)认盗邪Y狀,其中乙肝病毒感染正是致使該病患者出現(xiàn)的最為常見的臨床因素[1]。對于由乙肝病毒引發(fā)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來說,其臨床治療主要體現(xiàn)在抗病毒治療,應用抗乙肝病毒的強效類藥物能夠有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改善。本次研究主要以乙肝病毒引發(fā)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為中心,重點分析拉米夫定與恩替卡韋的治療效果。
選取本院2019年03月~2020年03月收治的82例乙肝病毒相關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選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41例。參照組有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40.35±4.71)歲;研究組有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40.76±4.44)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參照組
該組患者行拉米夫定治療:選取藥物為(生產(chǎn)廠商:Glaxo Wellcome Operations;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71228),給藥方式為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行恩替卡韋治療:選取藥物為恩替卡韋(生產(chǎn)廠商: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141),給藥方式為口服,每次0.5mg,每天1次。
評估兩組的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對兩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動度、白蛋白和總膽紅素進行檢測和記錄,其中凝血酶原活動度指標和白蛋白指標與臨床療效成正比,總膽紅素指標與臨床療效成反比;評估兩組治療效果,檢測并記錄兩組經(jīng)HBV DNA定量為陰性的例數(shù),對比兩組轉陰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有效(患者肝衰竭體征和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的例數(shù),對比兩組治療有效率[2]。
數(shù)據(jù)分析取SPSS19.0軟件,行t檢驗,用()描述計量資料;行x2檢驗,用%描述計數(shù)資料,(P<0.05)時代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凝血酶原活動度指標和白蛋白指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與參照組總膽紅素指標相比,研究組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與參照組HBV DNA轉陰率和治療有效率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組別 n 凝血酶原活動度(%) 白蛋白(g/L) 總膽紅素(μmol/L)研究組 41 35.82±9.74 33.11±4.12 324.21±25.35參照組 41 43.38±6.29 35.53±5.78 284.35±35.33 t/4.175 2.183 5.870 P/0.000 0.032 0.00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乙肝病毒感染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臨床上發(fā)生率最高的一項致病原因,乙肝病毒通過持續(xù)性的復制會誘發(fā)患者的免疫應答使其處于亢進狀態(tài),從而引發(fā)該病。慢加急性肝衰竭在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嚴重消化道癥狀、極度乏力、皮膚黃染等,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3]。
在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核苷類似物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患者病毒的復制進行抑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從而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發(fā)生死亡的概率。拉米夫定能夠有效作用于病毒DNA鏈,并對其的延長和合成具有競爭性抑制效果,恩替卡韋可以對病毒的復制活躍產(chǎn)生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在炎癥影響下肝臟受到的損傷,從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臨床療效顯著。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的凝血酶原活動度指標、白蛋白指標和總膽紅素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與參照組的HBV DNA轉陰率和治療有效率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高(P<0.05)。說明恩替卡韋的應用有利于對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展開優(yōu)化。
綜上所述,給予乙肝病毒相關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恩替卡韋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相關指標,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近期療效,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