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圖式語言的清同治《桃源洞全圖》文化景觀空間營造研究

2021-01-15 00:54:02崔隴鵬
中國園林 2020年12期
關鍵詞:漁人文化景觀桃源

崔隴鵬

胡 平

張 濤

1 桃花源與歷代的桃花源圖

1.1 桃花源與《桃花源記》

桃花源位于湖南桃源縣南三十里(15km),又名“桃源洞”。其地北為武陵群峰,林壑幽深、山道崎嶇,南臨沅江。清同治《桃源縣志·桃源洞全圖》中描述的桃花源所在的山名“桃源山”,掩映于群山峽谷之中,又臨沅水,山谷內桃花溪橫穿而過,經桃源川流入沅江,沿溪兩岸盛開桃花;可謂別有洞天,宛若仙境。境內其他地方,多按陶詩記,額以佳名,如桃花潭、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等。

桃花源歷來被譽為世外仙境,源于晉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該作品約作于晉永初二年(421年),詩文中回憶了其仕途時所聽說的一個故事,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和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男女老幼,人人各得其樂的理想社會,與當時的黑暗現實形成了鮮明對照,反映出他對世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農耕社會的憧憬。“桃花源”是一種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理想,也成為歷代其他各地效仿營造的典范,如宜賓長寧縣有小桃源,據宋《輿地紀勝》記曰:“小桃源,其水發(fā)源于筆架山峰下,在軍城西冷水溪之上。嘉定己巳,太守張公市民田種植桃李,創(chuàng)置亭榭,曰仙津橋、桃花源、桃源洞、武陵洲、綠蘿塢、碧桃灣,亭曰蒸霞,堂曰詒然,軒曰棲碧、栢山、琳房,亭曰笑齋,又掘地得銅牌,曰小桃源云。[1]”此外,還有長沙“桃源洞”,北京圓明園的“武陵春色”(圖1)等都是對桃花源景色的模仿與再造。

1.2 歷代桃花源圖

“桃花源”題材的山水畫成為歷代文人心中對于理想家園的表達,唐代李昭道曾經畫過《桃源圖》,唐人韓愈、權德輿、舒元輿等也都有關于《桃源圖》的詩文記載。后又有南宋趙伯駒繪《桃源圖》,明代文徵明繪《桃源別境圖》(圖2),明代李士達繪《桃花源圖》(圖3),明末清初吳偉業(yè)和查士標繪《桃源圖》,清人王炳繪《仿趙伯駒桃源圖》等。畫家們通過描繪桃花源來忘卻現實的渾濁與紛擾,體現其對于超越世俗、獲得身心自由的精神追求。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文徵明的《桃源別境圖》,圖畫分為四節(jié),與《桃花源記》中情節(jié)近似。第一節(jié)是群山、溪水、桃花和桃樹掩映下一條停泊的小船,含蓄地暗示出漁人進入桃花源的山洞就在附近。第二節(jié)展現的是桃花源中漁人正在與眾人對答交談的情景,人物上方還畫有幾間草屋和籬笆。第三節(jié)中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有擔柴的農夫,在田中耕種的農人,還有閑坐的老人。第四節(jié)畫面中瀑布旁畫有一位正在觀瀑的文士,旁邊還有一位書童,腋下夾著一張琴,好似畫家正在觀看桃花源中的情景[2]。

本文研究的《桃源洞全圖》(圖4)出自清同治八年(1869年)《桃源縣志》,清人羅行楷主持修編。該圖以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令余良棟重修后的桃花源為模板,通過實際的考察,以平立面結合,散點布局的特征,描述了桃花源當時的場景,同時地方志中還有清晰的文字記載,提供了較為可信的憑據,據清光緒十八年《桃源縣志》載:“桃源洞在邑南三十里,碑鐫秦人古洞,光緒十八年,邑令余良棟捐金重修靖節(jié)先生祠,緣山布置亭閣。按陶詩記,額以佳名,又曰:問津亭、延至館、窮臨橋、水源亭、桃花潭、漁人從入處、豁然亭、高舉閣、尋契亭、漁人辭去處。既出亭向路橋諸勝,金碧焜耀青松綠條間,并題桃花源記。[3]”清人杜維耀在《桃源洞說》中亦有記:“渡白馬江,登嶺下平田逶迤之仙逕亭,亭傍有碑,曰桃源佳致。[4]”地方志中不僅清晰記載了桃花源建造的過程,而且還差人根據真實場景對桃花源空間格局進行圖繪表達,相較于中國文人繪制的山水畫,其具有更多的客觀真實性,可信度較高。與此同時,地方志圖中描繪的景色與陶淵明詩中的描繪都較為接近,可便于更好地梳理桃花源各個景觀之間的空間關系??傮w而言,清同治《桃源洞全圖》具有寫實寫意相結合的特點,一方面可以按圖索驥地對應桃花源的景觀與地理要素;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探尋古人山水空間格局與人居環(huán)境營造的設計理念。

圖1 清·圓明園《武陵春色》(局部)(左上)(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

圖2 明·文徵明《桃源別境圖》(局部)(右上)(臺北鴻禧美術館藏)

圖3 明·李士達《桃花源圖》(右中)(南京博物館藏)

圖4 《桃源洞全圖》(下)(引自清《桃源縣志》)

2 傳統圖像及其圖式語言研究

2.1 傳統圖像的特點與問題

傳統“文獻”或“圖像”往往具有非真實比例,非平面化的,散點布局式的圖式結構,體現的是古人對于風景的理想化的認識模式,反映了我國傳統的“風景園林”營造觀念。其作為史料時,圖畫比例尺度與真實的場景有非常大的差異性,正如童寯在其《江南園林志》中指出:“蓋園林排當,不拘泥于法式,而富有生機與彈性,非必衡以繩墨也。[5]”這里,童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園林的“富有生機與彈性”和學科制圖的“衡以繩墨”之間,未必存在真正的對應關系,所以難以采用較為統一的比例及標準作為論證的依據。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這一系統對象在學術研究中被肢解,進而對傳統圖像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困擾,無法詮釋傳統圖像中所隱藏的文化內涵。而以圖式語言理論對傳統圖像及其文化景觀進行研究,對景觀的對象關系、特征、模式做出概括性、提煉性的表達與分析,不僅可以尋找傳統景觀的內在結構與空間關系,還可以剖析文化原型與景觀要素之間的耦合關系及其演變發(fā)展過程,對景觀類型及其空間范式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可被當代所應用的傳統景觀語匯。

2.2 傳統文化景觀及圖式語言研究

圖式是西方哲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圖示、圖解、模式、圖式、模型都是風景園林常用的表現路徑。圖式揭示研究對象的形象特征、內部結構、相互關系等方面的信息。圖式語言理論體系在國外已有長足的發(fā)展,以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為核心內容的“模式語言”起源于C·亞歷山大的研究,成為學科發(fā)展重要的理論之一。在其“模式的語言”體系中,253個模式中有109個與風景園林相關,不僅對建筑學和城市規(guī)劃產生了重要影響[6],并且從其誕生伊始便對風景園林具有深刻意義。與亞歷山大的思想一致,杰佛瑞·杰里科(Geoffrey Jellicoe)和蘇珊·杰里科(Susan Jellicoe)從人類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了人類環(huán)境的塑造歷史,揭示了從古到今人居環(huán)境變遷的文化圖式[7]。在中國,景觀的語言起始于2003年將國外相關成果的引進和介紹[8]、模式語言的應用[9]、景觀符號學現象及意義[10]、景觀的語匯與語言學[11]和對國外景觀設計師設計語言的深入研究[12],成為推動我國景觀語言研究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景觀及圖式語言研究已形成較為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框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傳統地方景觀的文化解讀。如《風景園林的地方性——解讀傳統地域文化景觀》[13]《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圖式語言及其傳承》[14]《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與展望》[15]《剖讀虎丘——從謝時臣“虎阜春晴圖”中的遠山說起》[16]《黃河龍門文化景觀營造研究》[17]。2)建立起了較系統的景觀模式探討方法和內在機理研究。如《基于神話傳說的中國古典園林空間結構法式探討》[18]《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特征及形成機理》[19]。3)建立起了圖式語言研究的基礎方法。通過景觀空間的分類體系、空間尺度劃分依據、典型空間選擇標準,形成了圖式語言研究的規(guī)范方法和研究技術。如《根據語言符號學方法中詞匯、語句和章法3個遞進的分析層次論證了南京城的城鎮(zhèn)風景格局》[20]《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建構與應用研究》[21]《以蘇州古典園林典型空間及其圖式語言為例開展的設計實踐研究》[22]《傳統文化景觀半自然景觀空間圖式語言》[23]等,都從本質上對營造符合中國文化特點的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以往的研究都是對真實文化景觀空間和對有尺度比例的圖進行圖式語言解讀,本文不同于以往的研究,通過分析文化原型與圖像景觀的空間耦合關系,對地方圖志中的非比例尺度的圖進行空間圖式語言研究,將地方景觀以字、詞、詞組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其圖式中所含的空間關系和結構特征,將原有圖像關系轉譯成與其文化原型相結合的當代圖式語言,進而達到詮釋古人營造意圖和設計方法的目的。

3 桃花源景觀空間圖式語言

3.1 圖式語言分析方法

圖5 《桃源洞全圖》(局部)(作者整理自《桃源縣志》)圖5-1 桃花源總場景圖5-2 場景一漁人出入圖5-3 場景二漁人問詢圖5-4 場景三桃源佳致圖5-5 場景四桃川仙隱

在進行圖式語言研究前,先要對桃花源的空間結構和景觀中的“字”“詞”“詞組”“句式”進行分析。1)景觀中的“字”要素。景觀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文景觀要素。將參與景觀環(huán)境營造的建筑及景觀要素提取出來,并將其以平面的形式展示出來,平面表達方式在符合當代圖式語言的同時,還要保證每個要素不同的特點與個性。如,桃花源中的多個亭子、廟宇之間的不同特征。2)景觀中的“詞”。字要素之間依照原有文化語境以及邊界圍合關系,組合成詞語后形成的典型空間格局。如,橋亭和溪水一起形成的空間節(jié)點,廟宇和竹林形成的紀念性空間組團,都是特定的文化景觀詞匯。該部分主要研究景觀組團中心與邊緣的關系。3)景觀的“詞組”。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主要研究詞組與詞組的邊界和節(jié)點的關聯關系,詞組場景的圍合和空間關系,以及文化原型與景觀詞組的關聯耦合,即故事情節(jié)與空間場景之間的耦合。如桃花源圖以散點式方法進行繪制,根據《桃花源記》,可將圖分為4個分場景,每個場景都有相對完整的文化故事情節(jié)和清晰的空間邊界。4)景觀的“句式”。其是整個場景的空間結構與語法體系。主要研究景觀語法與秩序,塑造上下文關系和法則,與環(huán)境的關系法則,要對原有圖進行組團關系梳理,研究各個分場景之間的聯系。通過系統的圖式語言的分析研究,對其進行現代圖式語言的轉譯與詮釋,并展示原有設計者的空間思維方式和空間意境塑造方式,可以更加準確真實地還原古人營造的桃花源場景。

3.2 桃花源的4個分場景圖景

根據桃花源記,以及《桃源洞全圖》局部圖(圖5-1)所展示的空間來看,可以將其情節(jié)和場景分為漁人出入、漁人問尋、桃源佳致、桃川仙隱四部分場景,與明人文徵明的《桃源別境圖》的四節(jié)場景較為相似。

第一場景:漁人出入(圖5-2)。該處主要描述景色如《桃花源記》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痹撎巿鼍皬纳酵獾奶伊珠_始,沿著溪流穿桃林,林盡處有“水源亭”,又見一山,山口有洞,曰“桃源洞”或“秦人洞”,以呼應《桃花源記》中“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之意。過洞見一線天,左右兩山對峙,極為狹窄局促,溪水隨峽谷而流,順溪流緩緩前行,一側山壁有字曰:“劈開真面目”,然后峰回路轉,過遇仙橋,桃源入口的場景到此而止。而地方志圖中主要描繪此景色有“歸鶴峰”“秦人洞”“劈開真面目巖壁”“遇仙橋”4處,該4處景色都位于極其狹窄的山谷縫隙之中,形成了迂回曲折,欲揚先抑的局促氛圍。

第二場景:漁人詢問(圖5-3)。該處主要描述景色如《桃花源記》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痹撎巿鼍皬摹坝鱿蓸颉遍_始,空間豁然開朗,橋正對一廟宇,一側建有“淵明祠”,以紀念陶淵明先生。該祠又名“靖節(jié)先生祠”,為“光緒十八年,縣令余良棟捐金重修”,且“緣山布置亭閣”,再往前行,又遇溪流,過“問津橋”,乃村民遇到漁人“問所從”處。而地方志圖中主要描繪此景色除了“問津橋”外,主要有“大士閣”“方竹亭”“八角亭”等,與“淵明祠”形成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建筑周邊竹林掩映,彰顯陶淵明愛竹之意。而“八角亭”位于該景區(qū)的中央,形成整個空間的核心,將橋,祠廟,亭等要素組織在一起。該處的景色都位于較為敞朗的環(huán)境之中,四周環(huán)山,與之前的局促空間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方竹亭”,更是位于高岡之上,可以供人登高遠眺。

圖6 桃花源圖式語言分析(作者繪)

第三場景:桃源佳致(圖5-4)。該處主要描述景色如《桃花源記》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該處景色從“問津橋”開始,便進入桃花源主景區(qū),可見“秦人村”的農社村屋,阡陌交通,村莊的入口處有路亭,為“秦人村”的主要標識,穿過村社再前行,可達碧云山腳下,山上有“碧云山廟”,隱約可見,路旁有碑,曰“桃源佳致”,是桃源的主要景色,此處緊鄰桃花溪,溪上有曲橋名“清風橋”,可通往對岸。地方志圖中主要描繪此景色有“秦人村”“桃源佳致”“清風橋”“碧云山廟”等。該處景色為桃源最為開闊之處,且“路橋諸勝,金碧焜耀青松綠條間”,體現出一派生機的田園風光。

第四場景:桃川仙隱(圖5-5)。該處在《桃花源記》中未有詳細的提及,但在諸多歷史圖畫及文字中的描述應該是文士隱逸之所,如文徵明的《桃源別境圖》第四節(jié)畫面中觀瀑的文士,體現了隱士歸隱田園之景,地方志圖中主要描繪此景色有“桃川宮”“元岳宮”“水府閣”“后洞”等,諸景色沿溪流布置,桃花溪沿水口流入沅水,水口處有一高山,上建有“水府閣”,可俯瞰全川。從峽谷出后洞亦可見沅水,水中有一島,島上有一廟名曰“望仙廟”,與“水府閣”遙相呼應。此桃花源場景之大概。

3.3 桃花源圖式語言分析

首先,從“字”上看(圖6)。每一個景觀要素都具有獨立鮮明的特色,即使建筑的規(guī)制相同,其周圍的景觀要素,圍合方式也有區(qū)別。如村莊的路亭以民居山墻為特征,充滿人間煙火氣息。清風橋以木構拱橋體現小橋流水的田園場景?!皽Y明祠”周圍種滿竹林,又體現陶淵明愛竹及其高風亮節(jié)的品質。

其次,從“詞”上看。每個詞都有清晰的語義中心與邊界空間,如陶淵明紀念區(qū)以“淵明祠”為中心,以竹林為邊界;村莊以路亭為中心,兩溪水為邊界。另外每個區(qū)域都主題鮮明,如第二部分的陶淵明祠廟區(qū),“大士閣”“淵明祠”“方竹亭”“八角亭”形成完整的空間軸線序列,并且幽靜致思的紀念性氛圍,而第四景的“桃川宮”“元岳宮”“水府閣”“后洞”周圍植有千年松柏,顯示出歸園隱逸的仙宮氛圍。

再次,從“詞組”上看。桃花源的四場景都以山水環(huán)繞形成圍合空間,各個場景之間都有發(fā)展的線索和情節(jié)關聯,場景和場景之間用山做空間分割,或以水做空間分割,或以橋為轉折。前面兩景位于峽谷之中,空間較為緊湊,后兩景位于溪流河岸兩側,空間較為寬松。整個桃源的空間開合有度,收放自然,各景點之間亦有對望,呼應等關系,如“清風橋”兩端設“桃源佳致”碑和“桃川宮”,形成場景的視線關聯。

最后,從“句式”上看。桃花源的場景根據漁人出入桃花源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布置空間的“起”“承”“轉”“合”,并在空間上營造出局促的入口山洞,悠長的一線天峽谷,豁然開朗的桃源村,形成開合的行走流線,對比與收放的空間節(jié)奏及豐富的空間感受。整個圖的各景觀點之間形成前后呼應關系,如位于高處的水府閣、方竹亭與陶淵明祠和元岳宮之間的對望。

通過圖式語言分析,可以看出桃花源圖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空間結構特征。桃花源景觀由字、詞、詞組、句的結構組成,建筑、樹木、山石等字符在一定圍合的邊界之內,組成一組景觀詞組,再由景觀詞組通過相應的敘事方法,連接形成完整句式,表達一個生動而清晰的桃花源場景圖。與此同時,桃源文化景觀經過上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的文化景觀形態(tài)與空間范式。而桃花源圖采用分散式布局,多點透視的方法將景觀分成漁人出入、漁人詢問、桃源佳致、桃川仙隱4個場景,形成了桃花源風景的4個景觀范式,成為可應用的基本景觀語匯,后世通過對4個景觀范式的模仿和排序組合連接,并加入富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性山水環(huán)境和人文要素,進而造就了各地豐富且不同形態(tài)的桃花源景象。

4 桃花源風景營造的3種空間尺度

人與風景界域內山水要素的空間遠近關系,可歸納為“遠景-中景-近景”3個層次?!敖啊?“詞”的空間尺度),通常在人視域范圍內細節(jié)清晰可見;“中景”(“詞組”的空間尺度),通常較為遙遠,但可以看清其形態(tài)和格局布置;“遠景”(“句式”的空間尺度),包納了相對而言更遠的自然山水,是更大尺度山水風景圈層,通常只能看到大體的輪廓。

圖7 桃花源景觀層級分析(作者繪)

對于桃花源的風景營造依然存在3種空間尺度,形成三級景觀層級(圖7)。層級一為近景,具體到峽谷與水岸兩部分的代表建筑——“淵明祠”與“元岳宮”,通過視線視點的分析,具體表明了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層級二為中景,分為緊湊的峽谷景色與開闊的水岸景色,2種迥然不同的風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表現古人風景營造中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設計原則;層級三為遠景,包含了桃花源全景,大尺度地反映其山水的整體關系。3種景觀層級逐層遞進,由遠至近地剖析其內在空間結構與組成。同時,桃花源的每個風景的營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結合周邊自然環(huán)境,形成一個整體格局,風景之間在位置上高低錯落,甚至形式尺度上,都有明顯的廣狹、高下、曠奧等不同的空間對比,并彼此通過對峙、聯立、并列、互望等方式達到空間構圖與身心感知上的高度關照,最終形成獨具文化內涵的桃花源風景。

此外,桃花源圖中其并不以建筑本體作為風景規(guī)劃設計的追求,而是在執(zhí)著尋覓一種人與外在環(huán)境的整體棲居關系,承載和詮釋著地方風景的文化價值與追求。具體而言,乃基于對地方風景自然山水形勢的尋查與評價,把事關地方風景歷史與文化精神的重要空間要素,統一按照文化性、藝術性、整體性的原則,與地方風景特殊的山水環(huán)境相結合,并將其落實在空間組織過程中——通過游走、觀望、體察,風景場所“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24],“極目所至”,山水皆為景色,圖中繪制的場景遠大于桃花源數倍,以人的“此在”空間為中心向周邊四圍拓展,超越基地范疇,形成更為宏拓的地景空間的“心象”山水和“文態(tài)”格局。

不同于當代郊野風景空間呈現出高度孤島化、破碎化、邊緣化的特點,桃花源通過大、中、小3種尺度的空間營造,不僅細致地刻畫出了小尺度的桃花源風景的具體形態(tài),也建構了中尺度的各個場景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場景與山水環(huán)境的相互關聯,同時建立大尺度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圈層與風景區(qū)的依存關系,構架了風景的整體空間秩序,整合了場所的空間文化脈絡。而桃花源的圖式語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其地方性的人文生態(tài)系統和文化景觀空間的特征與模式,探索傳統郊野風景的整體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全新途徑,這也為當代探索傳統文化景觀的地域性特征和整體性保護提供了依據和借鑒。

5 結語

在地方志中保留的大量關于地方郊野風景營造的記載,《桃源洞全圖》僅僅是其萬中之一。這些圖像雖數量眾多,但由于圖畫比例尺度與真實的場景有非常大的差異性,真正為我們理解具體園林和能夠被近代學術研究所用者數量寥寥。所以,面對古代歷史圖像資料,更需要一套科學化和體系化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詮釋,基于此點,本文的研究有以下特點:1)以“空間結構關系”和“空間營造方法”為切入點,還原桃花源的景觀組成關系,并對概念、想法、結構、關系等簡化組織后進行視覺表達;2)對清同治《桃源洞全圖》場景以“字”“詞”“句”的語言體系建立空間邏輯關系,較為全面地解讀了桃花源景觀的空間形態(tài)與組織結構;3)通過圖式語言的方式整合傳統景觀空間的共同結構特征,總結傳統風景營造策略與生成邏輯。

誠然,我國圖式語言在景觀空間的研究仍處于發(fā)展階段,本文僅對于桃花源進行了圖式語言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景觀空間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需進一步探索與研究各地區(qū),各類型景觀的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并拓展其適用范圍,以求更好地服務于當代景觀空間建設。

猜你喜歡
漁人文化景觀桃源
漁人罷釣歸(繪畫作品)
漁人的故事
身在桃源 樂在天然
漁人的港灣
現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觀探究與實踐
現代園藝(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6
水調歌頭·游桃源谷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1
對首爾梨泰院伊斯蘭街道的文化景觀解釋
搬遷十年訪桃源
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景觀變遷中的人地關系和文化認同
陶瓷學報(2015年4期)2015-12-17 12:45:04
《桃花源記》中“漁人”的身份探究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4
阿巴嘎旗| 山东省| 柯坪县| 巴里| 枝江市| 台中市| 高雄市| 平遥县| 辽阳县| 新疆| 哈尔滨市| 安阳县| 龙海市| 柯坪县| 罗田县| 航空| 建始县| 图木舒克市| 景宁| 元谋县| 盐山县| 洪江市| 鲁甸县| 故城县| 成安县| 台湾省| 贡山| 长顺县| 凯里市| 祁东县| 莱阳市| 会昌县| 北票市| 丰原市| 嵩明县| 勃利县| 博客| 郑州市| 拉孜县| 平山县|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