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學(xué)剛
(黃岡師范學(xué)院,湖北 黃岡 438000)
陳季常(1032- 1096),名慥字季常,號方山子。宋英宗鳳翔府太守陳公弼(希亮、新牧)之四子,又名陳四。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陳先世于唐廣明中自京兆遷移眉山。陳公弼知鳳翔,舉家又遷往洛陽(今屬河南)。
陳公弼(1014-1077)自幼喪父。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jìn)士。任大理評事、長沙知縣、殿中丞、鄠縣知縣。嘉祐二年(1057),任開封府判官,繼任京東轉(zhuǎn)運使。嘉祐八年(1063)任鳳翔府知府,繼任湖北房州知州。英宗即位,遷任太常少卿。后辭官告老還鄉(xiāng)隱居十年,神宗熙寧十年(1077)逝世,追封為工部侍郎。妻程氏生子四人:陳忱,官為度支郎中;陳恪,卒于滑州推官;陳恂,官為大理寺丞;陳慥,未仕。
陳季常由儒士、俠士、道士而成為隱士,是個官二代。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稍壯,折節(jié)讀書。家鉅富,有洛陽與公侯并列的壯麗園宅,有河北得帛千匹的田歲。喜好賓客,蓄納聲妓。飽參道學(xué),嗜酒好劍,自謂一世豪士。晚年大徹大悟,棄絕名利,隱居于黃州之歧亭,道號 “靜安居士、龍丘居士” 。
蘇東坡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到陜西鳳翔府,任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時年26歲。鳳翔為周朝首都及以后各朝的著名州(郡、府)。血氣方剛的東坡勤于政務(wù),大力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造修葺 “飲鳳池” 為東湖,作《東湖》《鳳翔八觀》《新葺小園二首》,構(gòu)建 “東坡鳳翔園林文化現(xiàn)象” ,讓鳳翔及其東湖成為今日之旅游勝地。
當(dāng)時,宋選任鳳翔知府,厚待蘇東坡。嘉祐八年一月,陳公弼自京東轉(zhuǎn)運使接替宋選的職務(wù)。東坡與陳公弼共事三年,關(guān)系應(yīng)屬正常。 “希亮為人清勁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yán)憚之。見義勇為,不計禍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誅。然出于仁恕,故嚴(yán)而不殘。”[1]依據(jù)《宋史》所說,陳希亮還算一個公平正直勇于擔(dān)當(dāng)?shù)墓賳T。不知怎么引起不少歷史誤會,說陳公弼待東坡不近人情。陳公弼以嚴(yán)著稱。中元節(jié)假日,東坡不進(jìn)知府廳參加例行宴會,被罰銅八斤;東坡寫的公文常常被涂抹,修改數(shù)次才定;禁止人們像今人追星一樣稱東坡為 “賢良” 。按今天的干部品質(zhì)要求,上司嚴(yán)格要求下級是合情合理的。這對歷練年青而初入仕途的東坡來說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東坡 “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于言色” (《陳公弼傳》)。作《客位假寐》以解嘲,東坡自注:因謁鳳翔府守陳公弼。
嘉祐八年,鳳翔久旱不雨,蘇東坡率民眾祈天得雨,作《喜雨亭記》,獲陳公弼太守點贊。隨后,陳太守帶領(lǐng)官民疏浚東湖,建筑凌虛臺,命東坡作記。東坡在抒發(fā)以民之喜憂為喜憂時,借機(jī)譏諷陳太守對己不平意。陳太守愛才,大度,肯定了東坡從政為民的可貴信念,竟一字不改地讓人把《凌虛臺記》刻在石碑上。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一月,陳公弼招飲凌虛臺,東坡賦詩《凌虛臺》,盡釋前嫌,后來東坡 “已而悔之” ,還為陳公弼寫傳。充分體現(xiàn)了雙方愛人以德的獨特情誼和高風(fēng)亮節(jié)。
蘇東坡和陳季常就是在鳳翔這樣的環(huán)境里相識的。陳季常嗜好飲酒、擊劍、打獵,出沒山林間,自號龍丘子、方山子,素有游俠之名。 “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方山子傳》)。治平元年十二月,東坡離職還朝,與季常分別。但此后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蠻荒之遠(yuǎn),蘇東坡依然與陳季常保持著聯(lián)系,他們的友誼毫無私欲功利色彩。
歧亭,位于湖北麻城縣西南,舉水河畔的一個古鎮(zhèn),在光、黃古道上。又名西館驛。在越過大別山關(guān)隘后,過往行人旅客首宿東館驛,繼宿中館驛,再宿西館驛。這里有兩條道路,一條通往黃州、光州(今河南潢川縣),另一條通往夏口(今屬武漢市),兩條道路交于一亭,故名歧亭。如今的歧亭,留下了蘇東坡與陳季常歧亭聚游的諸多紀(jì)念處:杏花村、杏花書院、東坡街、蘇步橋、方山亭等。
蘇東坡《歧亭五首》的敘言,概述了蘇、陳兩人黃州的刎頸之交的全程: “元豐三年正月,余始謫黃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余故人陳慥季常也,為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復(fù)往見之,季常使人勞余于中途。余久不殺,恐季常之為余殺也,則以前韻作詩,為殺戒以遺季常。季常自爾不復(fù)殺,而歧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數(shù)往見之,往必作詩,詩必以前韻。凡余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而季常七來見余,蓋相從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獨至九江。” “慈湖” ,又名 “磁湖、張家湖” ,現(xiàn)屬湖北黃石市。
自此以后,兩人不僅密切聯(lián)系,而且蘇東坡在致同僚、親朋的信中大量傳遞著陳季常的信息,可見友誼之深,非同一般。
“烏臺詩案” ,詩人被貶為水部員外郎黃州團(tuán)練副使。神宗元豐三年(1080)正月,蘇東坡頂著風(fēng)雪辭汴京,直赴黃州貶所。這時,陳季常50歲,蘇東坡45歲。二十五日至麻城歧亭,蘇東坡受到老友陳季常的 “白馬青蓋” 隆重禮儀接待,留住陳季常靜庵。他鄉(xiāng)遇故知,促膝談?wù)搰旅袂椤⑸鷳B(tài)環(huán)保、修煉保健,飲酒游覽,相互唱和。東坡作《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歧亭五首之一》《虞美人·冰肌自是生來瘦》《無愁可解·光景百年》《臨江仙·細(xì)馬遠(yuǎn)馱雙侍女》等詩詞數(shù)首?!杜R江仙》詞的敘言說: “龍丘子自洛之蜀,載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見者以為異人。后十年,筑室黃岡之北,號靜安居士?!?“龍丘居士、靜安居士” 就始于此。
陳季常實是一位可敬可愛的方山子道士: “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方山子傳》)陳季常有《山居詩》: “鳥息我亦倦,行行取徑微。石稜妨錯足,藤蔓每鉤衣。森木各天籟,連山同夕暉。推門吟袖冷,滿帶野風(fēng)歸。”[2]
蘇東坡離開歧亭,二月一日到達(dá)黃州。政治、經(jīng)濟(jì)、精神都處于困境甚至絕境的兩人,命運決定他們無法分離。三月,陳季常來信,請買田定居武昌。東坡復(fù)信辭謝: “示諭武昌一策,不勞營為,坐減半費此真上策也。然某所慮,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飾,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別路,傳聞京師,非細(xì)事也?!?黃州屬淮南西路,武昌屬荊湖北路,故云 “別路” ,怕小人告狀。五月信告陳季常: “數(shù)日前,率然與道源過江,游寒溪西山?!?再次謝絕 “示諭武昌田,曲盡利害,非老成人無豈得聞此” 。東坡便專心去解《易》義。六月去信,贊揚(yáng)陳季常 “所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 。又去信向陳季常借《易》家文字及《史記》索隱、正義。
在蘇東坡眼里,人世間一切升沉、得失、禍福、榮辱都為過客云煙。人,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都應(yīng)活得快樂一點,健康一點,藝術(shù)一點。東坡委托陳季常采寄草藥 “覆盆子” 。 “覆盆子” 乃健身、觀賞草藥,富有藝術(shù)情趣。在給湖北提點刑獄章質(zhì)夫的信中詳細(xì)介紹了 “覆盆子” 的藥性情況。得之后,東坡以信帖方式致謝陳季常。帖,行書,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七月應(yīng)邀,陳季常第一次來黃州,帶來東坡所需要的書籍,還會見地方豪紳,東坡作《陳季常自歧亭見訪,……戲作陳孟公詩一首》以謝之。東坡在致友人《與景倩書》中,也提及到此情: “食已,本欲奉謁,適陳季常來。” 九月去信言: “日夜望季常入州,但可惜公擇將至,若不爭數(shù)日,而吾三人者不一相聚劇飲數(shù)日,為可惜耳。” 又言 “近者新闕甚多,篇篇皆奇” 。
元豐四年元月二十日,蘇東坡第二次去歧亭。途中滿遇梅花,作《歧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贊其有 “蕙死蘭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嶺頭梅” 的風(fēng)采。住靜庵作《歧亭》(之二)和《王翊救鹿》,勸陳不要殺生。與陳季常漫步山中,得應(yīng)夢羅漢,帶回黃州置放安國寺,作《應(yīng)夢羅漢記》。二月,與楊元素太守書,深情介紹陳季常兄弟。說 “陳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時復(fù)來往” “其人甚奇?zhèn)ァ?。四月,陳季常第二次來黃州,旋回歧亭。六月二十三,陳季常第三次來黃州。有善琴者求東坡出所藏寶琴彈之,并攜精筆佳紙妙墨求東坡書琴事。東坡作《雜書琴事十首贈陳季?!泛汀峨s書琴曲十二首贈陳季?!罚⒁躁惼蘖阌⒌纳矸葑髑偾冬幊匮唷ら|怨,寄陳季常》以贈之。東坡在音樂領(lǐng)域的貢獻(xiàn)不言而喻,那種 “東坡不能歌” 的言論是有偏頗的。在致鄉(xiāng)人《與任德翁書》中,東坡報告了自己近期生活狀況,也贊賞陳季常的新貌: “陳季常歸,又得動止之詳,小四乃能爾,師中不死矣?!?二十四日,與陳季常、王齊愈、王齊萬、潘丙、古耕道等會于師中庵,祭任師中,東坡主祭,作祭文和挽詩。九月,東坡過陳季常寓齋,書營籍周韶落籍詩村姬,贊美周韶的才貌。陳季常旋返。十二月一日,東坡第三次去歧亭,住陳季常靜庵。是時李公擇亦至。三人暢飲抒懷,東坡作《歧亭》(之三)詩。他們再次賞梅、書大雪事,以梅格自慰,東坡作《次韻陳四雪中賞梅》: “臘酒詩催熟,寒梅雪斗新?!?是月,東坡致信陳季常: “今日見馬鋪報,公擇二十一日入光州界,計今已在光。輒于太守處借人持書約會于歧亭?!?再次勸陳不要殺生,但同時又贊頌陳 “篤于風(fēng)義,至自割瘦脛以啖我,可謂至矣” 的情誼。二十二日,謁王文甫于江南,坐上,得陳季常書報,是月四日,種諤領(lǐng)兵深入,破殺西夏,眾喜飲慶賀,作《聞捷》《聞洮西捷報》。同年,東坡為陳季常作《方山子傳》,為陳希亮作《陳公弼傳》。歲末,陳季常病,速愈;致信東坡,東坡戲復(fù)之: “公養(yǎng)生之效,歲有成績,今又示病彌月,雖使皋陶聽之,未易平反?!?是年,東坡又給陳季常寫信,史稱《一夜帖》。其內(nèi)容是:朋友王君,向東坡借其所藏黃居寀所畫的龍欣賞,東坡答應(yīng)了。后來忽想起半月前這幅畫由曹光州借去臨摹了。他怕王君誤會其小氣,便托陳季常解釋,并承諾曹光州一旦歸還,馬上給王君送去。并送一餅茶給王君表示歉意。這封信顯示了東坡的真誠、達(dá)觀、親近。帖,行書,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王君,宋代教授。黃居寀,五代十國時著名畫家。曹光州,即曹九章,光州太守。曹光州的兒子曹煥,是東坡弟弟蘇轍的女婿。
元豐五年元月初二,蘇東坡致信《新歲展慶帖》給陳季常。 “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 ?是時,李公擇并未成行。二月,陳季常第四次來黃州,深為關(guān)切東坡農(nóng)事,東坡作《陳季常見過三首》以謝之: “東坡有奇事,己種十畝麥?!?“但愿長如此,來往一生同” 。還作《阮郎歸·梅花》詞。同月,東坡信告雪堂落成事。三月,信傳沙湖相田、求醫(yī)事: “近因往螺師店看田,既至境上,潘尉與龐醫(yī)來相會因視臂腫,云非風(fēng)氣乃藥石也?!?五月,王先生送陳季常往江南,過黃州,訪東坡,東坡賦《滿庭芳》,序言說: “有王長官者,棄官黃州三十三年,黃人謂之王先生。因送陳慥來過余,因為賦此。” 六月,陳季常第五次來黃州,陳季常以一揞巾為贈,東坡作《謝陳季?;菀晦罱怼吩娨灾x之。十二月,東坡第四次去歧亭,住靜庵,為第二次勸陳 “戒殺” 事未能全愿,遂再次前往?!稌涥惣境T姟分姓f: “季常不禁殺,故以此諷之。季常既不復(fù)殺,而里中皆化之,至有不食肉者?!?東坡欣慰不已,作《歧亭》(之四),只談飲酒之樂了。十二月,陳季常長兄陳伯誠(忱)逝世,東坡致簡(帖)慰問其弟陳季常。陳忱,慶歷六年(1046)進(jìn)士,曾任京東轉(zhuǎn)運使。東坡信中贊揚(yáng)陳伯誠 “宏才令德” ,陳季常 “篤于兄弟,而于伯誠尤相知照想” 。不能親哭伯誠靈,只好致信陳季常。兩帖行書手跡,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豐六年三月,蘇東坡聞聽陳季常妻柳秀英亡故,與子由書,追記此事。東坡給陳季常及其內(nèi)兄蹇授之作慰疏。五月,東坡致信陳季常: “臨皋雖有一室,可憩從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極相近,或門前一大舸亦可居?!?八月,陳季常報荊南莊田事,第六次來黃州,東坡派長子蘇邁前往荊南。楊元素派其弟楊慶基來黃,同東坡議買莊田事,事未議成。關(guān)于陳季常參與荊南買田事,東坡寫信楊元素,將具體情節(jié)一一陳述。十一月,東坡第五次去歧亭。好友滕達(dá)道有約,東坡去黃陂迎接,至季常家,聚會數(shù)日。東坡曾戲用佛經(jīng)語,為作《魚枕冠頌》。
元豐七年三月,蘇東坡將離黃去汝。為送東坡,陳季常第七次來黃州。與諸友相聚雪堂數(shù)日,有王齊愈兄弟,潘氏家族、古耕道、郭興宗等18人,送東坡至磁湖(現(xiàn)屬湖北黃石市)。途中,過程氏居觀瀑布,東坡作《記參寥、陳季常答問事》。陳季常、參寥、喬仝、趙吉等送至九江,陳季常、參寥、趙吉還繼續(xù)前行至興國軍,過富川弟子員李仲覽家,賦詩作詞《阮郎歸》。三人再回到九江守候至六月,等東坡從筠州(今江西高安)返回九江后才依依惜別,東坡作《歧亭》(之五)詩以懷念之。他們還極有可能一起游覽了九江廬山。東坡當(dāng)年所題李仲覽家壁的《偶題》特別有意思: “惟陳季常不肯去,要至廬山而返,若為山神留住,必怒我?!?這略帶噱頭的文字,反映了兩人的刎頸、知心的深情。
蘇東坡和陳季常之間人生際遇有近似點:被貶官和 “不遇” ,都不得志。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時的排遣方式又各不相同:東坡是放浪山水,廣交朋友,陳季常則是隱居山林,安貧修道。兩者力求遠(yuǎn)離人世災(zāi)難,卻不能離開彼此摯愛。
在蘇東坡與陳季常的交往詩文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吳德仁,又名吳瑛,湖北蘄春人,曾通判池州、黃州。仁宗龍圖閣學(xué)士贈太尉、廉吏吳遵路之子。吳德仁酷學(xué)忘家禪,灑脫于酒食,寓物不留物,46歲退休歸隱蘄州。東坡在蘄水,曾欲訪吳德仁,未果。神宗元豐八年(1085)三月,蘇東坡在赴南京途中,致信,并附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插科打渾玩笑間所帶出的 “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詩句,竟惹出了陳季常是否怕老婆的公案,讓歷史至今多少人爭訟不已,多少人編野史筆記小說《河?xùn)|獅子》、戲曲《獅吼記》、電影《河?xùn)|獅吼》,讓陳季常落了個怕老婆的千古嬉名。陳季常當(dāng)時毫不生氣,只因友人戲謔詼諧生活笑話。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陳季常是蘇東坡在黃州時最好的朋友,好到可以隨便開玩笑[3]。而當(dāng)時的一些文人也許過多的添油加醋和推測想象。今日我們使用這一野史資料時應(yīng)當(dāng)謹(jǐn)慎。
蘇東坡回到朝廷,在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任上,位高權(quán)重。陳季常懷揣著的是同病相憐的友情。元祐元年(1086)二月,陳季常專使致信,東坡回信,望這位 “不管閑事” 的靜庵居士陳季常去京師。信報告了自己 “僦居蒲池寺,去此稍遠(yuǎn)” 的冷境, “劫劫過日,勞而無補(bǔ)” 的蒼顏,與僚友升遷的 “新事” 。
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十五,陳季常赴京城開封來看望蘇東坡,寓于興國浴室,徹夜長談。為什么?不求官,會知己,尋溫情。蘇東坡為陳季常傳家寶 “柏石圖” ,作題畫詩《柏石圖詩并敘》,贊揚(yáng)陳氏父子堅美的柏石人生。同年十月五日,《書魯直浴室題名后并魯直題》,借為黃庭堅浴室題名文字,戲稱六祖變滅后, “陳季常林下士也,寓棋簞于此” 及蘇子瞻、范子功、黃庭堅等四人進(jìn)入 “鬼籙” 的笑傳。 “林下士” ,指超逸隱士。 “棋簞” ,喻清靜閑雅生活。 “鬼籙” ,指迷信者所謂陰間死人的名簿。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逝世,18歲的哲宗親政,章惇拜相,盡廢新法,報復(fù)元祐黨人。哲宗紹圣元年(1094)四月十一日,革蘇東坡端明殿學(xué)士和翰林侍讀學(xué)士高職,罷定州任,責(zé)授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十月惠州安置。東坡抵惠半年,紹圣二年,陳季常去信數(shù)封,打算跋山涉水去看望東坡。歧亭到惠州,豈止千里之遙。三月四日,東坡急忙回封充滿可愛謊言的長信勸阻,安慰季常 “安心家居,勿輕出入” ,佯裝自己 “到惠將半年,風(fēng)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 “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fēng),二子作詩騷殊勝,咄咄皆有跨灶之興,想季常讀此,捧腹絕倒也” 。 “跨灶之興” ,比喻兒子勝過父親。這是何等的不離不棄、心心相印、談笑風(fēng)生、捧腹絕倒的知己深情啊。
令人驚訝的是:蘇東坡離開黃州之后,陳季常一直與他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直至哲宗元符三年(1100)。65歲的東坡還在儋州時,陳季常依舊刊刻東坡詩集。黃庭堅《答何斯舉書》說: “陳季常所刻蘇尚書詩集,煩為以厚紙印一本見寄。只封在鴻父處亦可爾。”[4]可喜的是梓版藏在鴻父處。 “鴻父” 乃 “洪羽” ,黃庭堅的外甥也。
真正的友誼是無私的,不帶任何功利的價值交換。或是才華的相投,或是心靈的相通,或是精神的相依,如同陳季常對待東坡那樣,不在春風(fēng)得意的順境里吹捧巴結(jié),卻在窮困潦倒的困境中傾注真情,樹立了人際交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