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浩 劉瑞東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自信心水平;個人項目;集體項目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5-0069-04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exercise on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fidenc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team sports vs. individual sports for example
HUANG Zhihao1, LIU Ruidong2
(1.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257000, Shandong, China; 2.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fidenc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were intervened by individual sports (sprinting, distance running, aerobics) and team sports (basketball, football, volleyball) for 16 weeks. Before the experiment, every two weeks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Neuroticism Scale (N Scale) of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dult version) 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were used for evaluation. Results: 1)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fidence level of both the individual sports group and the team sports group were improved on average. 2)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of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of the team sports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individual sports group, and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of confidence level. 3) The primary tim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cycle was significant, and when the exercise time lasted for more than 12 weeks, optimal improvement in psychological benefits was reached and maintained. Conclusion: Physic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fidenc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mong the two types of exercise, team sports play a better role in improving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while individual sports in improving the confidence level. Obvious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nly appear when the exercise cycle lasts for 12 week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stability; confidence level; individual sports; team sports
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包含三個因素,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早已經(jīng)被人們認識,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面臨著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壓抑、焦慮、抑郁這些消極情緒逐漸占據(jù)不少人的心理,各類心理問題頻發(fā),這不僅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傷害,因此心理健康值得每個人重視。大學生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儲備力量,其心理素質的優(yōu)劣已經(jīng)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督逃筷P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質,具有較高的心理調(diào)適能力。[1]
情緒穩(wěn)定性是現(xiàn)代人格特質理論公認的重要特質之一,它既反映人的氣質類型,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2]。情緒穩(wěn)定型的人其情緒強度低,情緒狀態(tài)始終控制在一定限度內(nèi),不走極端;而情緒不穩(wěn)定型的人其情緒強度大,情緒狀態(tài)忽高忽低,喜怒無常,難以捉摸[3]。自信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品格和力量等的積極評分產(chǎn)生的信任,也是驅動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4]。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加,始于20世紀初期探索體育鍛煉改善心理狀況的研究再度受到人們的關注。有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從事中等強度 (最大心率的60%~75%)活動的鍛煉,每次活動20~60分鐘, 有助于情緒的改善[5]。不同時長和強度的鍛煉對大學生的自信心水平具有顯著性的影響[6]。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地改善情緒穩(wěn)定性,提高自信心水平已經(jīng)達成共識,但有關不同項目的體育鍛煉對人們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的影響研究尚不多見,多以單一的運動項目[7]或者屬于同一類項群的運動項目進行研究[8]。與此同時,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人探討個人項目與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對情緒穩(wěn)定性與自信心水平的心理效益。為此,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為實驗內(nèi)容,探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的影響,為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況提供理論參考,為制定運動處方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者以組織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名義,隨機抽取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自愿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化分組的原則,分為實驗組1、實驗組2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1的學生進行短跑、長跑、健美操個人項目的體育鍛煉,實驗組2的學生進行籃球、足球、排球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對照組的學生在實驗期間除了常規(guī)體育課以外不參加任何體育鍛煉。為了避免學生知道實驗情況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本次實驗采用單盲法,整個實驗組的體育鍛煉都由該校的專業(yè)體育教師進行指導 。在實驗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很多學生沒有堅持到實驗結束或者在實驗過程中,測試數(shù)據(jù)不全。本研究中實驗組1最終有41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10人,平均年齡為19.68±1.017;實驗組2最終有4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7人,平均年齡為19.93±0.844;實驗組3最終有4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8人,平均年齡為19.90±0.931。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實驗設計:根據(jù)中等強度可以產(chǎn)生最佳心理效益的原則[9],實驗組實驗者除了常規(guī)體育課以外,還會進行持續(xù)16周,每周3次,每次運動時間為90分鐘(包括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運動干預,其中每組隨機抽取10名實驗者佩戴POLAR心率遙控儀來監(jiān)測運動強度,中等運動強度心率控制在125~145次/min。根據(jù)學生心率變化的情況,指導教師采用適應的鍛煉方法來調(diào)整實驗者的運動強度。(2)實驗時間:2019年9月9日—2019年12月29日共計16周。(3)測試工具:采用陳仲庚等人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成人版)》中的《神經(jīng)質量表》(N量表)測量被試者的情緒穩(wěn)定性,包括24道題目,采用“是”和“否”兩級評分[10]。由于該量表為二項選擇量表,所以無需對該量表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采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Rosenberg)制訂的 《自信心量表》(Rosengerg Self-Esteem Scale),來測量實驗者的自信心水平,包括10道題目,采用“很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很同意”的4級評分[11]。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發(fā)現(xiàn),該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854,各題目刪除后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介于0.823~0.894之間,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4)測試方法:實驗組采用階段性追蹤對比的方法,即分別在實驗前、實驗中每隔兩周的周末和實驗結束時第16周的周末進行《神經(jīng)質量表》和《自信心量表》測試。同時,在相同的時間,對對照組進行相同的測試。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Excel 2016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計量資料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秩和檢驗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設定顯著性P<0.05為統(tǒng)計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鍛煉方式對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自信心水平評分的影響
由表1、表2可以見,三組實驗者情緒穩(wěn)定性評分和自信心評分具有較高是同質性并且分布具有一致性(P>0.05),符合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實驗前后實驗者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評分的自身比較:經(jīng)過16周的體育鍛煉,實驗組情緒穩(wěn)定性評分顯著降低(P<0.05),實驗組2降低幅度大于實驗組1(表3、圖1);實驗組自信心水平評分顯著上升(P<0.05),實驗組1上升幅度大于實驗組2(表3、圖2)。但在實驗后,三組實驗者只有在自信心水平評分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圖2)。對照組實驗者16周前后,其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評分均無顯著性變化(表3、圖1~2)。
2.2 不同鍛煉方式對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自信心水平改善效果的時間效應
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表3、圖1~2)結果顯示,在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評分上,時間主效應顯著,尤其是實驗組自信心水平評分發(fā)生了極其顯著的變化,并且實驗組心理效益的改善一直持續(xù)到12周左右。這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實驗者在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評分上均得到了顯著性的改善,而且這種變化保持了12周左右的時間,從12周到實驗結束時,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評分趨于穩(wěn)定。
3 討 論
研究結果表明,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均有改善效果。體育鍛煉能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鍛煉能降低緊張和不安,從而調(diào)控人的情緒;同時,體育鍛煉可以看到自己的長處,正視不足,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賀亮鋒對體育運動與情緒關系進行的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地改善大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12]。董玉福的研究表明,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狀態(tài)-特質焦慮的測試分值均明顯低于不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每周體育鍛煉的時間與狀態(tài)焦慮、特質焦慮測試分值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P<0.01),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13]。顏軍對課外體育鍛煉與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信心水平關系的研究表明,中等強度體育鍛煉能夠顯著提升小學高年級的自信心水平[14]。斯琴對體育鍛煉與大學生自信心特征的研究表明,不同鍛煉時間和強度都可以顯著影響大學生的自信心水平[6]。
研究結果顯示,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對情緒穩(wěn)定性的改善效果好于個人項目的體育鍛煉,個人項目的體育鍛煉對自信心水平的改善效果好于集體項目。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強調(diào)隊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協(xié)調(diào)配合,在鍛煉過程中,實驗者會有更多交流的機會,除在一起討論技戰(zhàn)術以外,還可以暢談生活、學習等話題,彼此之間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能較好地改善情緒。有研究表明,相比籃球、足球、排球集體項目的青少年運動員,柔道項目的青少年運動員更容易出現(xiàn)情緒波動和焦慮狀況[15]。也有研究表明:經(jīng)常參加健美操項目和網(wǎng)球項目的大學生EPQ量表的N量表得分顯著高于排球項目和籃球項目[16]。個人項目的體育鍛煉是改善體形、增強身體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個人項目體育鍛煉通過有效地改善實驗者的體能狀況,從而提高實驗者的自信心水平。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可以作為這一結論的合理解釋。班杜拉認為,人們完成了一項自己認為較難的任務后,會體驗到自我效能的提高。個人項目為個體提供了體驗到控制感的情境,也可以使實驗者在運動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從而提高自信心水平。有研究證明,長跑、中長跑、短跑運動員的自信心水平高于足球、籃球、排球運動員。[17]
研究結果顯示,鍛煉時間持續(xù)12周以上,才可以看到明顯的心理效益,與KAREN J. CALFAS,WENDELL C. TAYLOR的研究結果相似。[19]
4 小 結
16周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能顯著改善大學生的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尤其集體項目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以及個人項目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自信心水平的改善效果更佳,且鍛煉時間持續(xù)12周以上,心理效益達到最佳改善狀態(tài),并一直保持這個狀態(tài)。一定程度上表明,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能作為一種干預手段來改善大學生的情緒穩(wěn)定性和自信心水平,同時,應鼓勵大學生參加不同樣式的體育鍛煉,注重體育鍛煉的長期性和堅持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EB/OL].(2001-03-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930.htm.
[2]段曉莉,張俊濤,張玉雷.職業(yè)院校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的初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6):102-103.
[3]劉連龍,胡明利.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7(6):96-99.
[4]陶新華,王椿陽.大學生自信與成就動機的現(xiàn)狀與干預[J].心理科學,2008,31(1):245-247.
[5]Berger,B.G.Intro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2):87-93.
[6]斯琴.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尊與自信心影響的測量與評價[D].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3.
[7]張韌仁.短期身體鍛煉對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8]亢青青.多元動作固定組合類項目對小學女生身體自尊影響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9]張力為,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57-358.
[10]陳仲庚.艾森克人格問卷的項目分析[J].心理學報,1983,15(2):211-218.
[11]汪云.健身健美操對甘肅省女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自信心的影響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12]賀亮鋒.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境和情緒的影響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481.
[13]董玉福.不同體育鍛煉狀況大學生情緒狀態(tài)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3):435-346.
[14]顏軍,李崎,張智鍇,等.校園課外體育鍛煉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身體自尊和自信心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19,40(2):100-104.
[15]王珩.遼寧省技能主導類對抗性項群不同運動項目青少年運動員性格特點的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0.
[16]賈文偉.不同運動技能項群項目對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管理教育,2014,24(2):124-128.
[17]季靜.體育學院大學生運動自信心的調(diào)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A1):154-155.
[18]Karen J. Calfas,Wendell C. Taylor.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Adolescents[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1994,6(4):406-423.
作者簡介:黃志浩(1989- ),男,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