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峰 陳麗花,2 陶 楠 鄒可人
1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上海 20092
2 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江西吉安 343009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美好家園環(huán)境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 更多形態(tài)多樣、 類型豐富、 層次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間為民眾所需求。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 到公園參與各種活動已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1], 而城市公園的邊界空間作為公園和城市空間的紐帶因其文化、 社會和游憩的重要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
參照相關標準規(guī)范, 本文所界定的城市公園是指在建設用地范圍內, 涵蓋綜合公園、 社區(qū)公園、 開放式專類公園、 游園、 附屬綠地等類型,城市公園邊界的概念涉及城市公園、 相鄰異質空間和邊緣交接地帶[2], 其功能是分隔公園的主體和相鄰空間或場所[3]。 當前研究以邊界本體、 邊界對公園主體、 周邊地塊作用影響為研究對象較常見, 內容集中于對不同城市或不同類型的公園邊界現(xiàn)狀調研、 分析及優(yōu)化策略, 目的是如何更好地進行規(guī)劃設計從而優(yōu)化文化、 生態(tài)、 商業(yè)等功能, 由于城市公園類型較多、 規(guī)模不一、 功能不同, 邊界受公園主體及周邊地塊影響也較大,不同類型公園邊界的優(yōu)化策略不一致, 因此研究核心還是集中在邊界設計元素的共性上[2-7]。 但邊界如何發(fā)揮其銜接和協(xié)調作用, 將公園主體、周邊地塊以及城市空間串聯(lián)起來優(yōu)化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布局較少關注, 因此本文關注以下問題:城市公園邊界空間有哪些, 其價值是什么? 城市公園邊界有哪些層次, 通過什么策略手段來協(xié)調和銜接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當前, 城市公園邊界的設計理念從物轉變到人, 在布局和內容上考慮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8]。 邊界行為主要包括交通通行、 休閑娛樂、休息活動等日常發(fā)生, 它具有場所性、 社交性的重要功能, 可以說, 生活性是城市公園邊界的主要特性之一, 在生活圈的語境下研究城市公園邊界很有必要[9]。 本文關注在城市開放空間體系中公園邊界的價值意義和功能, 研究從居民的行為出發(fā), 分析生活圈人本需求本質下的城市公園邊界空間優(yōu)化策略, 旨在探討城市公園邊界空間在構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所發(fā)揮的銜接和協(xié)調作用[10]。
城市公園邊界是城市公園與其相鄰異質空間中具有一定領域而直接受到邊界效應影響的邊緣交接地帶[2]。 邊界空間規(guī)模大小可按其承載功能劃分, 依照不同等級活動承載的功能[11], 其邊界寬度大小也不一樣: 承載大型公共活動功能的公園邊界有人流停駐、 交流、 展示、 交通、 視線等功能, 這類活動需要的邊界空間尺度大, 圍合度較低, 產生大流量、 豐富多樣的公共活動, 如中小型展覽活動展示、 宣傳公益活動等; 中型公共活動功能的城市公園邊界是提供一般性休閑娛樂活動的場所, 如在社區(qū)公園、 開放性的專類公園中交談、 商業(yè)活動、 娛樂休閑活動, 這類空間尺度適中, 視覺上有一定連續(xù)性, 有較好的公共空間交往活力; 小型公共社交活動功能的邊界場所空間尺度一般較小, 如居住區(qū)小游園[12]的邊界經(jīng)常舉行生活性景觀活動, 如老人帶小孩、 與熟人交談, 健身活動等, 這類邊界具有較好的場所性空間活力[13]。
城市公園邊界有連續(xù)性、 邊緣性和模糊性的特點[2]。 在演變發(fā)展上, 國內外有各自的溯源過程。 英國是最早出現(xiàn)城市公園的國家, 布里奇曼提出的“哈哈” 隱垣, 用來限定內外空間, 防止園外的牲畜進入, 在視線上又有借景效果, 具有早期邊界的功能, 即阻止外來干擾以取得自身安全。 隨后, 學者霍爾、 亞歷山大、 凱文·林奇等在公共空間邊界效應、 邊界區(qū)域、 城市意象邊界的價值也有所建樹[14-16]。
我國城市公園邊界的演變體現(xiàn)公園發(fā)展的時空觀和思維觀。 它歷經(jīng)園林的實體圍墻1.0 形式—柔性圍介2.0 形式—隱退圍護3.0 形式的時空觀,以及思維上的封閉內向—兼收并蓄思想—多元價值整合轉變。 邊界的時空觀和思維觀不僅表現(xiàn)城市公園的發(fā)展觀, 還是公園中人們活動方式、 行為方式、 生活方式的演繹, 更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體系活力發(fā)展的一個體現(xiàn)。
價值的理解有利于城市公園邊界的特征思辨及利用。 城市公園邊界空間價值有4 種, 即行為價值、 社會價值、 文化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 行為價值是人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起著“媒介” 關系的效應, 人的行為有聚集性和流動性, 它為邊界帶來動態(tài)的特征, 但是反過來, 行為也受到邊界無形的力量改變或者控制[17]。 社會價值是指邊界處日常發(fā)生活動所引發(fā)社會效應產生的價值, 它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常見的有日常生活性、 角色轉換性和公共私密性[17]。 文化價值的產生受到邊界行為效應及社會效應的影響, 即受到主體空間和周邊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 文化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受主體文化的輻射影響產生的模式,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產生新的文化,這里的文化特殊且活力較好[17]。 生態(tài)價值是由邊界處各種能量交換、 產生、 循環(huán)的過程所構成的,具有降溫、 防噪、 吸熱、 遮蔭等生態(tài)功能[18]。
根據(jù)公園邊界圍合程度, 將公園邊界分為全開放式邊界, 全封閉式邊界和半封閉半開放式邊界[17]。 不同邊界要素的規(guī)劃設計處理手法不一樣, 所起作用和價值意義也有差別, 明確設計要素及價值意義將有助于邊界層次的構建。 常見的公園邊界設計要素有圍墻、 地形、 植物、 建筑、水體、 街道等(表1)。
表1 城市公園邊界要素類型
公園邊界是城市公園的組成部分, 它可以發(fā)揮其銜接和協(xié)調的作用, 解決公園空間與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相關性問題。 邊界層次構建的總體思路是從生活圈的“城市—區(qū)域—社區(qū)” 多層級特征出發(fā), 將公園邊界設計要素設置在對應的層級上構建邊界層次, 最終形成高效可達、 層次化的公共開放空間布局。
層次構建的具體途徑: 首先, 將居民的日常行為置入邊界空間中, 在公園周邊形成積極界面,提升公園品質, 創(chuàng)造活力宜人的公園空間。 其次,在布局上將街道、 廣場、 道路、 建筑、 地形、 植物等邊界要素與周邊地塊、 城市系統(tǒng)復合開發(fā)(圖1)[18], 共同承擔滲透、 過渡、 連接和交換的功能。 第三, 充分發(fā)揮公園邊界綠道、 步道等線性元素的串聯(lián)作用[19], 將城市的主要空間節(jié)點串聯(lián)成大眾日常公共活動網(wǎng)絡, 最終形成城市公園邊界的3 個層次, 即邊界自身的空間—邊界與周邊的空間—串聯(lián)的邊界空間, 依次對應城市公園邊界層、 邊界面、 邊界域空間模式[17], 三者共同激活邊界空間的日?;盍?, 連接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體系, 滿足居民公共活動需求(表2)。
圖1 城市公園邊界空間構建示意根據(jù)《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 改繪
表2 城市公園邊界的3 個層次
構建邊界空間層次目的是明晰邊界在公園空間和城市空間的定位和作用,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邊界空間的類型。 簡單來說, 就是分析人們在邊界處所發(fā)生的行為而構成的景觀空間。
具體思路: 首先, 從理解生活圈行為特征概念本質出發(fā), 此處行為的界定為“日常行為” 或與日常行為相關的活動。 根據(jù)學者楊·蓋爾對行為活動的分類, 將日常行為定義為居民每天或者經(jīng)常發(fā)生的必要性活動, 如上班、 學習、 購物、運動、 休閑等[16], 聚焦在居民日?!耙率匙⌒小钡膶嵲诳臻g, 它容納各種日常生活發(fā)生或進行的場所總和[20]。 其次, 分析形成邊界空間的原因及元素。 依照居民在邊界處的行為活動, 將城市公園邊界空間分成主體, 行為和空間3 個元素(圖2), 其中, 主體是使用者, 包括不同層次的人群; 空間是承載功能的載體; 行為是客體, 指人群發(fā)生日?;顒印?三元素相互作用, 形成不同邊界空間, 它是城市公園的一種“生活圈”, 刻畫公園邊界與居民的互動關系, 同時具有組織順暢交通流線, 滿足休閑需求, 提高周邊土地經(jīng)濟效益, 創(chuàng)造宜人的交往場所功能。 最后, 將邊界空間“主體—行為—空間” 三元素耦合, 結合邊界要素和層次, 考慮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空間使用[21],將公園邊界空間分為休閑活動空間、 商業(yè)活動空間、 生態(tài)協(xié)調空間、 防護隔離空間[2](表3)。
圖2 城市公園邊界空間三元素
表3 公園邊界空間類型
結合公園邊界空間層次及空間類型, 從公園本體、 區(qū)域、 城市3 個層次提出城市公園邊界的空間優(yōu)化策略, 即構建滲透的邊界、 溶解的邊界和串聯(lián)的邊界。 通過公園邊界層、 面、 域3 個層次滲透到公園內部, 與周邊用地融合、 與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相連, 園城融合共同優(yōu)化城市空間資源分配, 打破鄰里隔離, 梳理城市肌理。
1) 滲透的邊界空間——打造高品質有活力的邊界層空間。 滲透的邊界空間需尋求與城市公園本體的關聯(lián)。 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tǒng)中的能量泵,在為周邊提供綠化基底的基礎上, 將公園綠化滲入到周邊邊界, 也將公園內的休閑活動擴散到邊界中使邊界環(huán)境和氛圍更加公園化, 營造宜居的休閑空間[22]。 滲透的邊界需與園內滲透, 增加居民的安全性和利用率, 提高公園的活力, 在設計上做到精細化, 秉承共享邊界、 生活優(yōu)先的理念合理配置園林要素, 營造一個在人們心理和行動上均認可的邊界。
2) 溶解的邊界空間——形成多融合多類型的邊界面。 溶解的城市公園邊界空間是尋求如何凝聚公園綠地與城市相鄰用地, 并承載城市生活的功能, 讓公園與周邊地塊更好地融合。 園城相融的途徑就是利用邊界作為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紐帶。 城市公園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僅僅是單純的公園, 更應是城市和公眾的一部分,與城市相通, 并具備商業(yè)性和便利性, 激發(fā)公園的活力, 當前多類型融合的邊界面成為城市提升活力服務的場所, 如上海市十五分鐘生活圈導則提出, 沿界面中至少有50%建筑具有零售、 餐飲或區(qū)劃規(guī)定的服務功能[23]
3) 串聯(lián)的邊界空間——構建高效可達層次化的邊界域。 串聯(lián)的邊界空間要尋求與城市各類綠色空間的關聯(lián)。 從城市尺度看, 邊界是城市公園景觀風貌的骨架, 公園邊界通過城市綠道綠廊[24]、 慢行步道、 林蔭路等自然、 人工線性邊界元素延伸輻射串聯(lián)起城市各類公園、 廣場、 步行街區(qū)、 城市道路設施等要素, 統(tǒng)籌城市各種形態(tài)、尺度和類型的綠色空間, 形成全天候的以城市公園為中心的、 內外相通、 多層次、 多元化、 高效可達的綠地系統(tǒng)[25-26]。
公園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文從公園邊界銜接協(xié)調的功能出發(fā), 關注公園本體、 區(qū)域、城市中這些功能是如何發(fā)揮的, 利用它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具體思路是在城市生活圈語境下,挖掘城市公園邊界演變價值和空間要素, 構建城市公園邊界的邊界層、 邊界面和邊界域3 個層次,并從“主體—行為—空間” 出發(fā)探討邊界空間類型; 在此基礎上, 從公園本體、 區(qū)域和城市3 個層次分析城市公園邊界的空間優(yōu)化策略, 即構建滲透的邊界、 溶解的邊界和串聯(lián)的邊界, 為民眾需求打造形態(tài)多樣、 類型豐富、 層次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間。 當然, 本文主要是在理解生活圈行為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空間優(yōu)化策略, 但生活圈本身是復雜而綜合的, 所探討的公園邊界構建層次在操作層面的問題也是將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