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暉 劉海軍
榫卯最理想的樣子是“個性化”
我喜歡榫卯結構,也一直在收藏老家具,因為北京是一個很大的古舊家具集散地,有很好的老家具市場和環(huán)境。在這里,能看到全國各地的好東西。要是往前倒推20年,還能經??吹絻扇倌甑睦衔锛K鼈兘o我的感覺就是,古木建筑經過歲月風化后結構依然非常牢固,其中透露出來的那種氣韻,跟中國的文化和土壤是無法割裂的。讓人看一眼就直覺“它必須誕生在這片土地”。
但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在談紅木、紫檀等材質有多美、多貴。其實,所有木材都可以制成榫卯結構,只是軟一些的材料需要把榫卯做得更大一些,這只不過是“什么木材適合做什么家具”的一個匹配度的問題。所以,整個行業(yè)審美給我的感覺是跑偏了,是不完整的。因此,我希望從另外一個角度讓它回歸正軌:這個時代應該有屬于這個時代的中國家具。比如明代家具、清代家具或現(xiàn)代家具,應該有一種風格和審美,但事實上沒有,就簡單地叫“仿古家具”或“明清家具”。所以我覺得,收藏這些家具并把背后的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帶入當代和現(xiàn)實生活中來,也許是有意義的。
有了這樣的想法,2012年,我毅然放棄了自己創(chuàng)建近20年的設計公司,帶著幾個愿意和我一起摸索的同事到北京郊區(qū)建了一個工作坊,正式開始了家具研究和制作。在這里,我們與招選來的有傳統(tǒng)木工技藝的師傅一起動手,學習怎么做傳統(tǒng)家具,了解用什么工具、什么方法、什么部位用什么結構更省更牢或更有韻味,以及區(qū)別在什么地方等。就這樣一件一件做,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滴學習、感受、體悟傳統(tǒng)家具中的榫卯結構。到現(xiàn)在,9年時間過去了,工作坊變成了工廠,我們也從門外漢到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榫構的行家。不知不覺間,我們都成了懂榫卯結構的設計師。
“設計”這個概念來自西方,從某種程度上講,有點像現(xiàn)在搞文創(chuàng)、搞快消,只是快速解決一個問題,而對于它之后的歷史性、延展性是不夠的。反觀中國古代的器物,雖然它的延展性、跨越時間的能力很強,卻一直停留在過去造型觀念之中,沒有人把它們轉換進入現(xiàn)代社會或沒有跟現(xiàn)實生活產生新的關聯(lián)。我認為,榫卯不僅僅只是鏈接木材,金屬、石材都是可以鏈接的。榫卯其實就是一種鏈接方式。作為一種輔助鏈接,過去也使用竹木釘或魚鰾膠、牛膠等,后面也不乏使用鐵釘?shù)那闆r。比如小時候看到木匠用火熬制魚鰾膠或牛膠,融化后,竹木釘蘸上直接插入。但這種膠到了濕雨季節(jié)比較潮濕,還會散發(fā)出一種特別的味道?,F(xiàn)代制造工藝中的膠水已經非常好了,也能達到國際環(huán)保標準。只是大家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覺得傳統(tǒng)榫卯結構是最好的。我不是停留在傳統(tǒng)榫卯概念上一味地復古,而是把榫卯結構延續(xù)在我的產品設計里,轉換成一種現(xiàn)代的方式,讓大眾能夠享受到這種智慧。
在家具這個領域,雖然我是從傳統(tǒng)家具開始的,但我又有學習現(xiàn)代設計和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背景。如果當初我沒有深入到傳統(tǒng)家具體系里面去研究、考證它,了解每一個部件的來龍去脈、某種器型或木材的產地等,也許我還局限于以設計師的思維來設計家具,無法像現(xiàn)在這樣,在思考和制作中,將文化屬性和設計屬性結合起來。這種文化屬性我認為有兩種:一是家具構造的人文屬性,二是中國的文化屬性。再融入對現(xiàn)代設計的理解。我用這3種東西制器。如何打破“傳統(tǒng)”的理解呢?我一直告誡自己“設計師”的身份,盡管其中也涉及到匠作過程,但如果我要是真的一頭扎進“匠作”可能就出不來了——那絕對是一個坑。因為傳統(tǒng)的那些形和意,以及各種榫卯接合的技巧會讓人走火入魔,把人牢牢地“繞”在里面,想出來都難。所以,盡管我現(xiàn)在天天跟家具打交道,但我的理智隨時在警醒“我是來改變它,而不是追隨它的”。
為什么我能看得這么清楚?能突破“圍城”呢?我跟外國設計師合作,在東西方思想產生沖撞時,既要獨立思考,也琢磨對方的思考方式。我也閱讀了大量的西方現(xiàn)代設計實踐和理論書籍,還順著中國傳統(tǒng)家具對歐洲家具影響的脈絡,把歐洲家具設計體系“走”了一遍。也就是說,我把中國傳統(tǒng)家具和西方現(xiàn)代家具都梳理了一遍。所以,我現(xiàn)在才能站得更高,能清晰地看見每一片林子都有它的風景。
榫卯,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只不過它們的復雜性和精巧度遠不如中國。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其中就包括榫卯。傳到日本后,經過精細化發(fā)展,榫卯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揚。之后到19世紀中后期,日本被西方打開國門后,就把這些精妙的榫卯帶去了美國、歐洲等地。所以,我個人認為,日本的榫卯對世界的影響也許是不少于中國的。這使我們在現(xiàn)代家具上也能看到一些榫卯的影子,只不過,憑借機械和膠水,西方把它轉換成一種直接、簡約的連接方式。
我癡迷于傳統(tǒng),但也謹記“不要陷入傳統(tǒng)”,因為我很不容易從“圍城”里出來。在我看來,榫卯最理想的樣子應該是:沒有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沒有東方和西方,全由自己來把握。就像做菜,我自己控制火候。如果我是南方人,希望這個菜不要熟透;如果以后年紀大了,也可以做得很軟。此時,全憑我的個人意志。
保持神韻,凸顯個性
在從事家具制作的這9年里,我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臨摹開始,我從朋友、藏家、商人或書中選一些器物進行臨摹、復刻;第二個階段主要是改良,對比例和各方面細節(jié)、結構進行調整,但變化有限,仍屬于傳統(tǒng)狀態(tài);基于這樣的認知,我對傳統(tǒng)器物做進一步解構,然后在重組時產生新器物,從而完成了第三個階段的轉變。比如九宮格、六合柜和蒙德里安柜都是第三階段的產物。
這幾款家具是如何產生的呢?當我們接到一些設計項目時,由于委托人的門比較小,大家具無法進去的時候,啟發(fā)我從運輸、安裝的角度思考,促使我想到了“模塊化”。九宮格就是由9個“模塊”組成的一件“活”家具。它是在我對當下生活的理解前提下完成的——無論是一件家具或器物,如果總是一成不變地陪著你難免不會單調。所以,我希望我的設計能夠伴隨人們的生活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變化和使用功能。鑒于此,我在2016年設計了“六合柜”?!澳K化”的六合柜是由4個柜體和2組抽屜組成,可高可矮、可對稱或不對稱,可用作茶柜、餐邊桌或書柜等,可以根據(jù)不同空間滿足使用者不同喜好的組合應用。再后來是2019年設計的書架“蒙德里安柜”。我們用解構的方式把傳統(tǒng)書柜上的抽屜、柜門、背板、側板進行分離,再以活榫鏈接使它們重新組合,從而使它不僅提供更多使用功能,還能保持傳統(tǒng)的人文意趣。
我熱愛傳統(tǒng),但也反對一味地模仿傳統(tǒng)。
“其實這種解構和重組疊加的形式,也是榫卯結構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活榫直接分開和接合。我認為這就是傳統(tǒng)到當代性的一種轉化,也是我們對現(xiàn)代性的一種表達?!迸砦臅煾粗氐氖菍忭?、神性等榫卯結構內核的延續(xù)。例如傳統(tǒng)家具中的桌子或椅子制作中有“四腿八札”一說——4只腿“撇”向8個方向。那正面“撇”多少?側面“撇”多少?如果沒有玩過傳統(tǒng)家具的人無法感受到這些微妙細節(jié)。但我們因為有制作傳統(tǒng)家具的經驗,所以不知不覺間對傳統(tǒng)結構、接合方式、造型語言等爛熟于心。讓人尷尬的是,我不能放任這種“熟練”影響我的思考,因為我今天不是要“形神兼?zhèn)洹钡貍鞒?,而是?chuàng)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東西,我只需它和過去產生一定連接,把握到它的“神”。
什么是“神”呢?需要反向推導“它為何要這樣做”。我認為這可能是中國人對中正平穩(wěn)的追求,只有當4只腿向8個方向各“撇”一定的角度,形成一個等腰梯形,透露出一種平穩(wěn)的韻味,功能上放開的四足在結構上也比垂直著地的擺放更平穩(wěn)。而且因為我早年學過透視學,知道人眼看東西時近大遠小,如果4條腿垂直著地,收在桌面之內就會缺乏美感,僅僅是個標準化的工業(yè)產品。所以我在做設計時,就會遵循這一類規(guī)律:在現(xiàn)代設計中保持這種人文韻味,凸顯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