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治理共同體:一個文獻述評

2021-01-12 04:51張瑞才
湖北社會科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共同體理論

李 達,張瑞才

(1.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昆明 650504;2.云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云南昆明 650106;3.中共昆明市委黨校決策咨詢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500)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①在此之前,關于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社會治理作為社會建設的主要方面,當然也構成了國家治理的內容;有學者從黨和國家政策文件發(fā)現社會治理作為單獨領域出現,常常與國家治理、法治建設等內容以并列的形式出現,而不隸屬于某一體系或方面。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的官方表述,從而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廓清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為我們更好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如何以社會治理促進“國家成長”意義重大。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其原因在于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1](p12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立足全局高度描繪了“中國之治”的制度體系,并首次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2](p49)在此之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目標。這是對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新形態(tài),為當前我們黨和國家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指引。“社會共同體”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進程中顯示了新的時代意義和科學內涵。從社會治理到社會治理共同體,意味著國家社會關系的再調整、社會治理領域的再發(fā)現、社會治理空間的再拓展。社會治理共同體旨在以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完善來提升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實現了從物的工具治理向共同體關系治理的轉向,因而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系統審視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最新命題的內涵,不僅要在社會治理方式上實現架構轉變、在治理角色上進行重新塑造、在治理結構上突出互嵌樣態(tài)、在治理倫理上開展觀念革新;同時也在維度上凸顯了治理的匹配聯動向利益與風險共擔的深刻轉變?,F階段,與“強國家、弱社會”的關系正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相同步的,是重新發(fā)現社會領域已然成為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這個新概念之前,以往的國家相關文件都曾有過關于社會共同體相關的表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集合以往的既有論述,標志著黨對社會治理的認識和布局有了更高標準的規(guī)劃。所以,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必須對這個時代之問及時進行理論與現實的回應?;诖隧棸才?,本研究在文獻述評的基礎上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問題進行探討,并嘗試從理論、歷史、實踐與時代四個維度來理解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主體內容,進而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社會治理共同體研究的現實安排和發(fā)展趨勢。

二、理論與現實: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整體回顧

對人類社會的解讀,可以從共同體的視角出發(fā)。也就是說,人類社會是以共同體的形式出現的,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共同體的形式和性質是不一樣的。[3](p1)現階段,在治理領域引入共同體這一概念,首先就需要對這一概念的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做一個大致的回顧與梳理,以厘清來龍去脈。同時,通過將社會治理的公共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認同,促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目標和利益整合,進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發(fā)展的當代形態(tài)和話語體系。

(一)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理論淵源。

共同體(Gemeinschaft)的概念并不是馬克思所原創(chuàng)的,這一概念起源于古典時期。在社會學視野中,“共同體”是一個古老且常提常新的話題,而家庭構成了傳統社會中最早的自然共同體。[4](p12-14)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鄉(xiāng)里社會被看作是一個由血緣、親情串聯起來的“熟人社會”,是一個群體本位、和諧有機的共同體。[5](p457-458)從概念產出、理論建構的角度出發(fā),對共同體概念做出正式描述的是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在滕尼斯的思維體系中,共同體不再作為最高的形態(tài)而存在,而是從較小的單元(諸如家庭、家族、村社、城鎮(zhèn)等)出發(fā),是建立在血緣、地緣與情感等基礎之上,其生活形態(tài)呈現出較強的認同感和人情味。[6](p65-76)從馬克思思想的整體性出發(fā),不難發(fā)現,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貫穿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全過程,且在其思維體系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一思想是馬克思對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體思想、近代社會契約論的主要思想萌芽;康德“新的共同體”思想、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和費爾巴哈關于人類本質思想等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共同體”思想元素;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關于和諧社會的構想和莫澤斯·赫斯的“共同體”思想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的共產主義學說批判和繼承的前提下,在“主體—客體”二元劃分的思維底板實現超越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其卻與資本主義共同體思想有著本質性差別,正是在對資本“虛假共同體”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社會共同體的理論形態(tài),強調了個人理想與集體理想的統一性。而現代共同體是建立在早期新自由主義以及當代社群主義概念基礎之上,與當前所進行的“社區(qū)復興運動”具有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以美國為代表的早期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認為,義務是以自愿的前提產生的,是基于當事人的同意(協議),并不存在高于同意的普遍義務。由于早期新自由主義思想割裂了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導致在20世紀中后期的美國和西方大多數發(fā)達國家社區(qū)陷入了“衰落—復興—衰落”的閉環(huán)。在此之后,作為西方政治思潮之一的社群主義(Communalism)漸進興起,美國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指出,社群主義是建立在對新自由主義進行批判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強調為增進共同體團結而努力的義務。[7](p5)但是,社群主義的核心要旨是由個人及其自我最終是由他所在的社群決定的?;貧w到我們今天所討論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其是建立在滕尼斯對共同體描述、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美國早期新自由主義以及當代社群主義等所謂的現代共同體概念基礎上進行闡述的,也就是社會中的共同體,它超越了新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在這個社會治理共同體中,共同體不是虛擬的,而是具體存在的形態(tài),追求的是有機的團結;這個共同體形態(tài)是以一定的治理空間或單元為承載,又往往以村組或者社區(qū)等較小的單元為存在形式。[8](p45-56+125-126)

(二)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現實必要性。

從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如何有效治理社會的理論和實踐來看,主要經歷了社會管控、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①對中國社會治理道路發(fā)展階段的理解,學界有不同的劃分依據,本文傾向于三階段的劃分法。本文主要依據是以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發(fā)表的講話《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中的論述:“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因此,本文的劃分依據與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相一致,即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和新時代這三個階段。相關觀點可以參見魏禮群:《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道路——改革開放40年社會治理成就及其寶貴經驗》,載《求是》2018年第8期。的演變邏輯,暗含了國家與社會兩者關系的張力與權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隨著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qū),各方面的社會矛盾與壓力不斷增加。與經濟發(fā)展的成就相比,中國社會治理領域的一系列問題正在逐漸顯現。從整體上來審視,在社會治理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之外,推動中國社會治理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另一個因素在于社會治理自身存在的一些基本矛盾,即體制機制的斷續(xù)缺失和要素不完善給當前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變革帶來事實層面上的隔阻。除了公共服務難以有效進入社會以外,由于缺乏專業(yè)的公共服務平臺,政府的服務措施和福利政策基本上依靠公共部門組織來推動實施。此外,基層自治組織聚焦于上級下達的行政命令和政策落實,其本身的自治能力被極大弱化,成為上級政府的“派出機構”和“執(zhí)行部門”,其在維護自身秩序過程中的自主效果不易發(fā)揮。這些基本矛盾既包括社會治理組織層面的問題,也包括觀念與方法、社會職能與政府能力的問題;還有整體的公共利益與局部的、個體的利益,社會治理權力的集中和權力分散等瓶頸。需要明晰,我國的社會治理具有以基層探索為主體為“點”的研究特點,其多從經驗、現象層面出發(fā),側重于對本土現實情況的考察,研究資料的呈現較為充分,體現了經驗研究的明顯痕跡。雖然從總體宏觀層面研究社會治理改革和創(chuàng)新,但在研究的深度上有所長,研究結論也不可避免地指向了社會改革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所涉及的核心議題和價值取向,因而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和困難。當前,從社會治理走向社會治理共同體,體現的是對新時代社會治理訴求、目標與任務的現實關照與及時回應。我們可以說,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為新時代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提供了發(fā)展思路和實踐依托,也為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打下了現實基礎。社會治理共同體構成了上述目標和內容的安排,也是當前研究社會治理領域問題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徑之一。

(三)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邏輯必然性。

從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理論與現實出發(fā)可以發(fā)現,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既凸顯了理論關切,又回應了現實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對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進行的布局和實踐隱含著實現社會活力的“復興”與“再造”,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對當前的中國社會治理而言,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和實踐突出了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當代形態(tài),需要從“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的角度來理解,特別是把“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作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現方式,同時強調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把“人人享有”作為強化激勵機制的運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主體框架與整體的社會變遷過程同步,包括人民主體、價值取向、社會制度、保障機制等層面的內容。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了從國家本位到國家與社會協同的轉向,這是重大的理念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一個突出亮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一,理論特色與實踐特色的有機融合,不斷拓展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治理概念、內容、體系。正是基于這一現實背景,現階段在社會治理領域所進行的“共同體”建設就具有當然意義和邏輯必然性。

三、四重維度:理解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主體內容

作為馬克思社會共同體理論的當代形態(tài),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為解決社會領域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采取的重大而現實的舉措。這反映了在社會治理走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國家社會關系的再調整、社會治理領域的再發(fā)現、社會治理空間的再拓展。從整體上來看,學者們運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從理論維度、歷史維度、實踐維度和時代維度等四個方面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與討論。當然,不同角度的探討不僅發(fā)生在各個維度之間,也發(fā)生在每個維度以內;只不過,各個維度之間的樣態(tài)和特征更加明顯一些。同時,各個維度之間也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性與繼承性。因此,需要在整體上對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主體內容進行理解和把握。

(一)從理論維度上探討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并指導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一種理論的產生,源泉只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動力只能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9](p63)“共同體”作為馬克思思維體系中的經典概念,在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闡發(fā)下,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概念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因此,從理論維度上探討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形態(tài)的表現,可以發(fā)現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闡述西方政治哲學是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直接來源。如何與西方政治哲學進行對接是理解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與當代形態(tài)的前置性條件。從歷史形態(tài)來看,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是建立在以往人類思想有益成果的基礎之上而不斷繼承和發(fā)展的。因此,學界目前所進行的一項基礎工作是對西方思想史上出現的代表性共同體思想進行系統的文本分析和解讀。正如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的開篇就指出,城邦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它是由很多共同體構成。[10](p1)張新剛在《友愛共同體——古希臘政治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在古希臘政治思想中,友愛共同體是追求善的城邦共同體思想,其聚焦古風和古典希臘政治思想,對政治共同體創(chuàng)生和演進過程中的理論反思進行了系統考察,認為個人追求的善與城邦共同體追求的善是統一的,友愛共同體是貫穿希臘政治思想的核心關切。[11](p1)美國學者卡羅爾·C.古爾德在《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一書中論證的核心要旨是馬克思對于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的獨特綜合。其將馬克思視為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等傳統中的系統哲學家,將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視為社會理論之本體論基礎中的根本問題。[12](p7)此外,中世紀維護神學信仰的社會共同體思想,以契約、理性和愛為聯結紐帶的社會共同體思想等等,都為揭示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獨特性提供了重要前提。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立足于唯物史觀的高度,在批判的吸收和消化其中合理成分基礎上,實現了對西方政治哲學的超越。

第二,關注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概念內涵與形態(tài)流變的研究。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諸多國內外學者從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等視角探討了馬克思對社會共同體的經典描述與演變過程?,F有的研究一般認為,《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中蘊含著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因子。[13](p10-11)也有學者從詞源角度對馬克思1848年前著作中的相關詞語及其內涵進行了甄別和考察,對構成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兩級的人格個體與真正共同體之間的關聯做出了文本意義上的梳理,這對于理解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核心要義具有參考價值。[14](p3-11+127)與此同時,學界也通過對馬克思“社會”概念的內涵進行系統考察,提出馬克思“社會”概念及經由這一概念所確立的新哲學觀念,直接應對的是現代性狀況下“個體主體”與“社會共同體”分裂這一重大現實課題。[15](p11)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边@對于馬克思主義所要實現的“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也具有闡發(fā)意義。總體而言,人類社會在發(fā)展的不同形態(tài)實質就是人與社會相統一的過程,在這個形態(tài)的流變中,社會共同體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但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等不同造成了社會共同體的發(fā)展不可能存在一致性,這是每個國家在發(fā)展中所呈現出的“原生形態(tài)”。這就要求在尊重世界多樣性和具體性差異的前提下,由各個國家和民族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16](p23-28)

第三,探討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所闡發(fā)的當代價值研究。對社會治理共同體是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fā)展,這個觀點在學界沒有爭議。探討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所闡發(fā)的當代價值,為把握國家共同體的形成基礎、正確處理經濟發(fā)展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方向、開展國家共同體建設、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和引領力量、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實踐指引。[17](p36-42)同時,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視角來看,馬克思早期政治共同體思想中的國家治理理論,把握了政治共同體與法律、市民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三大關系方面,為當代國家治理提供了政治價值論上的參考。[18](p30-35)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目標,是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當代形態(tài)的現實表現。不僅將社會治理理論推進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也使社會治理中的矛盾雙方實現了對立統一,從而實現了在社會治理方法的創(chuàng)新。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社會治理的理念方式的創(chuàng)新,有助于增進社會團結,維護社會秩序;也是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徑之一。[19]可以說,從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形態(tài)出發(fā),彰顯出“中國之治”的鮮明特色和顯著優(yōu)勢,呈現出當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壯麗前景。

(二)從歷史維度上理解社會治理的演變邏輯,并從整體上反映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變遷軌跡。

要理解一個新概念,就必須要將其置于具體的背景框架內。從歷史維度來理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有三個視角。一是歷史傳統與政策特點的視角;二是引入西方學界關照的視角;三是國家與社會關系權變的視角。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維度來看,提出并探索對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進行治理的重大課題是在我國處于社會深度轉型的時代背景下逐步明晰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概念的提出是對治理領域的重新思考、設計與建構,其變革的動力直接來源于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也是為了適應治理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

第一,立足我國歷史傳統背景和政策特點,突出中國社會治理的演變邏輯。受限于我國歷史文化和傳統治國理政慣性的多維因素影響,我國社會治理成長的土壤與西方存在著完全不同的場景和路徑。具體來講,在西方國家,社會中心與個人本位是作為行動出發(fā)的邏輯起點而存在的,其社會治理的理論支撐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之上。[20](p161-170)相較之下,我國的社會治理實踐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因為黨的根本性質和目標宗旨,其邏輯起點是通過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目標,進而實現多元主體共治的治理格局。這與西方治理理論和實踐中“去中心化”趨勢明顯不同,呈現出鮮明的歷史背景和實踐特征。[21](p32-38)因此,回歸到當代中國的歷史傳統背景和政策特點,可以發(fā)現,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深刻變遷是建立在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迫切性。[22](p52-59)當前,隨著治理環(huán)境的變化,我國逐漸進入到網絡化的治理時代。與常規(guī)治理相異的是,網絡化時代的公共危機治理具有復雜性、特殊性且影響因素較多等特點。[23](p20-26)因此,對其治理實踐進行回顧與總結,就不能脫離特定的歷史條件,要從發(fā)展的實際立場和社會結構性關系出發(fā),如此才能對中國社會治理展開整體梳理、理論闡釋和事實分析。從國家發(fā)展的大趨勢來看,以社會治理替代社會管理,開啟了從中央到地方實踐探索與變遷路徑。

第二,梳理以往西方學界對中國社會治理的研究,為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提供現實關照。早在19世紀中期,西方思想界已經將“社會建設”作為一個新領域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闡釋。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費正清、史華慈等為代表的哈佛學者對社會主義中國如何進行治理的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形成了海外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浪潮。[24](p1)從立場出發(fā)點來看,以哈佛學派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的實用自由主義對中國社會建設進行的學術考察,反映了不同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念沖突與交融,逐漸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和系統的學術思潮與主流觀點。隨著西方現代性研究同時起步的“現代化范式”的提出,豐富了關于“如何在不同制度層面進行社會治理”的思想理念。具體來看,西方思想界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體系內進行社會治理思想的邏輯運行與安排,越來越關注人與社會關系元命題的分殊認知,重點對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實現進行了有益探討,進而形成了多元的社會智識。[25](p4-14)同時,受到西方工具主義思維的影響,圍繞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當代調適及其發(fā)展辯證法,形成了基于制度條件下“資本—市場—社會—國家”的任務與解釋框架,這對當代中國發(fā)展一種國家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狀態(tài)的新型治理模式具有啟示意義。[26](p32-39+126)基于西方社會建設思想所體現的認知邏輯,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中國社會治理,需要在回歸和深植于現實的、場域的、制度體系內所規(guī)定的“復雜現代性”上來挖掘自身特質的理論因子和實踐道路。同時,也要對西方社會建設思想加以參考和借鑒,進而建設可良性發(fā)展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格局。

第三,重點厘清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反映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變遷軌跡。馬克思認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的職能為基礎的?!盵27](p526)這一經典論述闡明了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即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是為政治統治奠定社會基礎,而政治統治則規(guī)定和保證了社會有序運轉。在馬克思的思維體系中,馬克思強調社會有機體具有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有著不斷自我更新、自我成長的特性,社會職能必然會與國家存在而一直延續(xù)下去,不會因為地域、時代發(fā)展而消亡,這也論證了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廣泛影響力、全域覆蓋度。[28](p41)從這個角度來看,理解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就構成了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邏輯原點。西方的治理困境及中國的治理實踐表明,我國的國家治理帶有非常鮮明的國家主導模式,呈現出強烈的“強國家、弱社會”的典型特征。這一特征造成當今社會治理領域呈現出明顯的跨界性、關聯性、復雜性特征,而不僅僅是依靠黨和政府等主體力量所能夠實現治理效能最大化的。[29](p23-39+205)同時,馬克思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一方面肯定社會對國家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對社會的反作用,并認為維系國家與社會二者關系的基礎在于人民群眾起到的決定作用。[30](p83-88)新時代背景下,國家一直都強調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此種治理改革表現出鮮明的制度性安排特點。但處于基于外部性制度安排向基于內生型需求推動的制度治理大變革中,社會領域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和調適,漸進引領社會朝向“善治”的方向努力。[31](p5-14)

(三)從實踐維度上突出轉型中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整體發(fā)展。

任何理論問題都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對現實問題的理論回應和實踐解決。從實踐維度來看,中國社會治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作為一種價值標識的觀點,人民群眾對主觀感受和價值追求,使得社會活力的深層激發(fā)缺乏系統性的制度安排,社會治理場域和環(huán)境正面臨著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更加突出轉型中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第一,聚焦于現有成就、問題和路徑,構成了對社會治理共同體主要議題的現實回應。理論與實踐證明,黨和國家在各領域取得巨大成績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成功進行了以社會變革為主體內容的全域改革。一部中國社會治理變遷與轉型的歷史,是社會成長史和社會文明進步協同發(fā)展的結果?;仡櫢母镩_放四十多年,中國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歷史成就是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生的歷史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其主要成就集中體現在治理理念、社會體制、制度體系、方式手段、社會結構、運行狀態(tài)、社會景象等七個方面。[32]現階段,中國社會領域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國家對管理職權劃分和職能配置的規(guī)定、管理對象和領域的設定以及作為基本依據的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制定,還沒有進行科學的認識和研究。此外,政府部門職責錯位、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基層民主制度不健全,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能力相對弱化。以政府為代表的國家公權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一元主體地位依舊無法撼動,這使得政府長期主導幾乎所有的社會公共事務,扮演著“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雙重功能。[33](p64-73)走向未來的中國社會治理發(fā)展目標何以實現?這就需要進一步厘清社會治理領域的主體型構及其功能界分,破除“中心—邊緣”的工具主義思維傾向。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重構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公共性社會關系,這為我們在新時代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34](p43-52+126)因此,需要在準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治理變遷歷史與實踐邏輯的基礎上,在不同層面重視和解決社會治理領域的深層次挑戰(zhàn)。

第二,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回應新時代社會治理訴求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規(guī)定性內容。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當下政界與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盡管學界在不同理論闡釋共同體的視角上存在不同,但在整體上體現了共同體理論在反對極端個人主義發(fā)展帶來的危害、強調公益優(yōu)先于個體權利、積極的責任和身份認同構成共同體的核心要素。[35](p12-20)著眼于社會治理的實踐,構成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挑戰(zhàn)主要聚焦于價值體系不均衡、利益訴求多樣化、公共權力邊界不清以及公民參與機制不健全。這就要求在實踐層面通過重新界定治理共同體參與維度及渠道、規(guī)范共同體的公共價值倫理導向以及筑牢共同體的科技支撐等不同方面。[20](p161-170)探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特征,一方面,共同體是一種身份認同,它不僅是利益相關的,而且是利益共享的。另一方面,共同體中的個人與集體是固定的隸屬關系,每個人都需要在共同體的集體身份意識之下展開活動和發(fā)生關聯,這一共同體構成了個體和公共制度連接的唯一中介。在這種場景下,理想和現實都需要我們在推進社會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強調義務、擔當與責任的統一。[36]

第三,探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本內涵、主體目標及其實現機制,并試圖重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從基本內涵的角度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進行考察,可以從不同方面出發(fā)。首先,從哲學的層面來講,一切共同體都有著“統一性”的追求,也是指一種社會關系,社會性構成了共同體的本質屬性。其次,從性質和特征看,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建立在血緣、地緣與情感等基礎上的多元協商共治的生命有機體。[37](p39-50)再次,從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所要實現的主體目標來看,構筑“中國之治”的社會之基,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找到戰(zhàn)略思路和實踐依托。[38](p7-17)在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機制的研究上,有學者通過運用微觀案例剖析和細化研究維度,在對孟加拉國的格萊珉小額信貸模式、浙江桐鄉(xiāng)“三治農貸”和浙江溫嶺民主懇談會和參與式預算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來強調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需要與特定基層、特定共同體的政治與文化傳統相契合。這就需要與所有參與主體利益相容,需要為所有參與主體提供持續(xù)共贏的強激勵,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方式手段。[8](p45-56+125-126)此外,用共同體理論重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體現了新的分析視角在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當代形態(tài)上的運用。其將研究的觀察點聚焦在社會治理理論構建、社會治理方式手段、社會治理結構模式、社會治理話語本質等方面。以此為邏輯起點,進而嘗試對社會治理話語體系的重建賦予新的解釋力。[39](p36-42)

(四)從時代維度上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合力建設,最終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目標。

從時代維度來理解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有“國內”和“國際”兩個視角。這兩個視角在宏觀上歸納了當今學界研究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整體狀態(tài)和命運關切。從馬克思社會建設思想出發(fā),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40](p156-163)要保證這一目標有效實現,需要準確理解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在時代維度上的意義闡釋,最終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發(fā)展目標。

第一,從國內發(fā)展現實來看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新的時代必然孕育新的理論,也必然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從國家發(fā)展的總體趨勢來看,以社會治理替代社會管理,開啟了從中央到地方實踐探索與變遷路徑。當前,中國社會在理論政策與具體實踐層面發(fā)揮作用的表征現象,而不僅僅是治理面上、顯性的問題,而是在實質上與更深層次、更隱性的問題相聯系。隨著治理環(huán)境的變化,我國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這一時代的公共危機治理具有一般性與特殊性且影響因素較多。與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同步,基于“熟人社會”的鄉(xiāng)土中國轉變?yōu)椤澳吧恕钡某青l(xiāng)中國,社會秩序需要重組,社會關系需要調適,社會治理方式需要重構,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秩序和關系結構。[41](p128-146+232)新時代下,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更加強調“三個突出”,即更加突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更加突出民主與法治的運用,更加突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與源頭治理。從整體上進行審視,中國社會治理的主體框架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從宏觀層面來看,大致包括社會治理的主體、體制、制度、體系、機制、領域與方式,這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頂層設計。從微觀層面來看,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治理實踐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形成公共性基礎,這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存和發(fā)展緊密相關。[42](p45-50)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發(fā)生了新變化,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現階段在社會治理領域所進行的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就具有當然意義,這要求必須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社會治理運行的內在邏輯。[43]因此,回應這種時代變化要求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就成為未來行動的必然選擇。

第二,從國際環(huán)境來探討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全球化、后工業(yè)化時代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會以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一前提下,我們的時代還有著諸如科學技術成就包含的“隱喻”以及虛擬化、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等現時代的基本特征。作為一個共同行動模式的治理,就需要構建起與這些特征相調適的觀念、文化與制度。[44](p35)全球化帶來的國家治理變量的重大調整,中國一直堅持以東方與西方、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融合共生為目標共同發(fā)展,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在新一輪國際規(guī)則重建中把握主動權,正在實現從規(guī)則參與者逐步轉向引領者的深刻轉變,正在成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和合作共贏的強大正能量。這一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為我國進行社會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環(huán)境和機遇。[45](p32-41+92)當前,高度相互依賴性作為新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這種相互依賴性突出體現在發(fā)展的相互依賴性,風險與挑戰(zhàn)的相互依存性與議題的相互交融性。綜合來看,當前全球治理正在從多重維度面臨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現有全球治理存在的復雜性、不確定性難以對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特別是國際政治經濟發(fā)展)做出有效的回應,治理失靈的現象時常發(fā)生。這表明,社會治理命運共同體建設不僅要關注個體的存在與發(fā)展,更需要突破和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的束縛,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思考人類的未來。[46]因此,實現治理目標,要在把握社會治理實踐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和條件的基礎上,從國際發(fā)展的現實立場和社會結構性關系出發(fā),如此才能對中國社會治理展開整體梳理、理論闡釋和事實分析,進而最終建立起國內外相聯動的社會治理命運共同體。[47]

四、結論與趨勢:基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文獻研究的雙重視角

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政界和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從理論、歷史、實踐與時代的四重維度上共同勾勒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具體輪廓,體現了社會治理領域研究的新視角??傮w而言,由于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個新的概念,造成既有的研究成果較多的探討了其歷史樣態(tài)與當代價值。對于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在當代形態(tài)的整體革新,尤其是社會治理轉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系統性研究、具體性探討還有較大的空間和不足。因此,建立在文獻述評的基礎上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問題進行梳理,并嘗試運用雙重分析視角在研究結論和發(fā)展趨勢上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研究結論。

從現有文獻所研究的主要內容來看,學者們在對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從理論維度、歷史維度、實踐維度與時代維度等不同視角對社會治理共同體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和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基本上都關注了社會治理的變遷歷程,回應了現實的問題,提出了發(fā)展的方向。然而,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的命題出發(fā),可以發(fā)現,當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研究仍然有許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核心議題,也存在若干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第一,在研究現狀上,作為馬克思中國化發(fā)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新概念,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概念從宏觀層面的角度解讀,造成雖有研究的熱度但鮮見研究的深度,尤其缺乏哲學層面的整體性把握。如何將馬克思政治哲學與現代西方政治哲學在同一個理論平臺進行對話提供可能,這是理解新時代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可能的坐標與方向。第二,在研究內容上,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的實踐,如何將目前研究與當代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進行有效銜接,以“共同體”作為“最大公約數”來尋求實現“帕累托最優(yōu)”,最終形成一個共同的問題意識和話語體系,仍然需要在研究內容上做出深入討論。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對社會治理共同體開展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還有待深度擴展,亟待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相關理論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總結,研究的系統性和綜合性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第四,在研究范式上,目前學界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實質還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自覺意識和理論品格,造成現在不少研究偏離了我國社會實踐與現實關切,容易陷入“兩張皮”,或者一味地套用西方理論與概念術語來簡單、機械的解釋當代中國所進行的實踐,或者停留在具體政策措施層面而缺乏本土理論內涵的闡釋。

基于對以上文獻進行的理論梳理和存在不足的學理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結論以供討論。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實現社會共同體的方式和途徑,從社會治理共同體走向社會共同體是治理領域的必然趨勢。系統審視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路徑,構筑起“中國之治”的社會基礎,要按照黨中央安排部署,把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人民群眾的民生水平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中心。面對新的歷史使命,要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前進的目標,以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推動發(fā)展方式的轉型升級,不斷改善和完善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著力提高社會治理領域的軟硬件和核心競爭力。要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就需要從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當代形態(tài)出發(fā),結合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目標任務,重構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治理格局和話語體系,進而對所表達的主體內容進行闡釋和進一步的安排,這是確保新時代對社會治理的方向布局與路徑實現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趨勢。

正如美國前政治學會會長威廉·穆若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都是理想主義者,因為人生來就要行動,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如果沒有值得追求的理想,人便會手足無措……對一個偉大的、盡善盡美共同體的向往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48](p1)因此,回歸當代中國治理實際,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以什么樣的思路來謀劃和建設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49](p27-34+242)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治理呈現出政府治理主動性、黨政系統協作性、治理主體多元化、制度體系法制化和治理手段智能化的時代特征。[50](p35-41)中國社會治理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探索所共同產出的成果,其政策范疇和內容體系既獨特鮮明,又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研究主題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在對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未來規(guī)劃上,只限于對重點領域、突出問題的反映,這就需要我們在多維度、多層面把握發(fā)展的未來趨勢。

第一,從歷史向度轉向現實關懷。從理論的來源而言,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馬克思主義國家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市民社會理論和馬克思治理理論具有內在聯系和同構性。自二十世紀末以來,隨著治理理論研究的逐漸興起,服務型政府理論、治理和善治理論、社會建設理論的發(fā)展日漸成熟,中國學者在治理概念和內涵上賦予了新的解釋,并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加以拓展和運用。當前,關于中國社會治理的研究具有從歷史向度走向現實關懷相結合的邏輯思維方法特點。通過多樣化的治理實踐與社會力量的生長,中國社會治理能夠在既定的場景中更有可能獲得成功。這與西方治理理論和實踐中“去中心化”趨勢明顯不同,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鮮明特點。中國治理實踐中所呈現出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具有歷史向度與現實關懷的張力。新時代下,需要在準確把握整體研究的基礎上,以歷史向度轉向現實關懷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指引,不斷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構建社會治理命運共同體。要著眼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治理實踐,鑄牢在不忘本來中開拓的精神,不斷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邁向新的發(fā)展階段。

第二,從道路探討轉向議題分析。從中國社會治理的實踐來看,社會治理領域的復雜性、社會治理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造成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面臨著機遇與風險并存的雙重形態(tài)。具體來看,一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治理內涵有了明顯的變化,社會治理現代化與社會治理變革更是注入了許多新的內容。二是治理權威主體、權威性質、權威來源、權力運行向度實現了根本轉向,與以往的社會管理有了本質上的區(qū)別。三是治理體制和治理行動體現了國家工具理性和公民價值理性的協同,反映了社會治理有機、協調、動態(tài)和整體的運行系統。四是從社會治理特點和發(fā)展的形式來看,中國社會治理進入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提質增效的歷史性階段,發(fā)展的方式、內容、體系都實現了徹底性的變革與重塑。也就是說,要以當代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科學構建及優(yōu)化路徑為關注點,在界定參與維度及渠道、公共價值倫理導向進行議題分析,為社會治理結構互嵌提供清晰的規(guī)則邊界。這就要求,在準確理解中國社會治理變遷道路探討的基礎上,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重視和解決發(fā)生在社會治理領域的主要議題。

第三,從純文本分析轉向當代形態(tài)實踐。從純文本的角度出發(fā)是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基礎,是一項必要性的工作。作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過程中的最新概念,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概念,從理論與實踐的邏輯中理解中國社會治理的根本保證、立場、方式、格局與路徑就顯得意義重大。這就不僅需要依靠文本研究的理論指導作用,更要立足于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的當代形態(tài)。這也意味著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需要立足于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進行理解和把握。從國家層面來講,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其政策范疇和內容體系獨特鮮明,根本前提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對當前的中國社會治理而言,社會治理的內涵和實踐突出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當代意義。從社會層面來講,這就需要進一步厘清社會治理領域的主體型構及其功能界分,關鍵是要完善“七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重構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公共性社會關系,這為我們理解作為馬克思社會共同體當代形態(tài)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指明了方向。

第四,從學術研究轉向話語體系構建。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研究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品格,這就需要學術研究通過基礎學理和政策探討緊密結合,以實現學理到政策的有效轉變;要從政策到學理的雙向反復、螺旋式上升,進而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學術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要充分發(fā)揮理論的先導作用,用馬克思共同體理論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話語體系的構建。當前,在學術研究的進程中,國內學界需要承擔起中國話語體系下的社會治理理論和解釋框架的重大任務,要對中國情境下的社會治理當代形態(tài)做出貼切的理解和強大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理論上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具有長遠的重要意義,是無比強大的武器。要在更高、更廣、更深的層面推動中國社會治理的本土經驗和地方實踐能夠走向世界,不僅讓中國治理經驗為世界社會治理貢獻中國話語力量,而且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不愿意依附別人的國家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道路。以實現中國與世界、東方與西方、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融合共生為目標,達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猜你喜歡
馬克思共同體理論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馬克思像
愛的共同體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