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張忠新,馮巨濤
(河北體育學院 武術系,石家莊 050041)
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方面擁有獨特作用,但其在當下卻因為參與人群老齡化、分布地域邊疆化、項目內容隨意化、傳承方式個體化等原因陷入傳承和發(fā)展困境。就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典型代表項目——武術來說,在經歷了國家權力、國家身體、國家象征的輝煌之后已趨沉寂。在長期探究之后,學者們逐步鎖定傳承方式是這種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具體是什么因素阻礙著武術乃至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有效傳承,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說到競技化,人們馬上聯(lián)想到西方競技體育,認為競技化乃體育之競賽,就是更快、更高、更強的較量。這固然是競技化的強表現(xiàn)形式,卻不是唯一。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探析。
根據《說文解字》[1]443的解釋,“競”字原為“競”。競,逐也?!案偂彼磉_的意思是追趕、爭鋒、爭勝。甲骨文“競”的字形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二人競逐或比賽的狀態(tài)。然而,國人尊崇“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詩經·大雅·桑柔》)的道德約束,競爭也日趨內隱和文飾,導致古代身體運動多為射禮、投壺等儀式性競爭形態(tài)?!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然而問題并非如此簡單。競爭是人的本能,即便在儒家君子人格的大力倡導下,依然有很多身體和技藝較量的成分體現(xiàn)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蹴鞠、角力、捶丸、射箭等都屬此類。參與者不僅挑戰(zhàn)自我,而且兩兩對抗。曹丕曾不無自豪地講述自己與鄧展比劍的經歷:“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騻紊钸M,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類似這樣的競爭在當時非常普遍?!凹肌笔遣拍芘c手藝,是競技的根本。競是技的爭鋒,技是競的對象。欲競必須掌握技,無技難以相爭。由此可見,“競”“技”合起來就是人們?yōu)榱藵M足本能的競爭需要而掌握的相互或自我抗衡的行為能力。路云亭曾言:“最原始的競技往往代表了對自然界原始法則的崇敬,它尊奉的是大自然最基本、最恒定不變的法規(guī)。”“競技的全過程,可以體現(xiàn)人類原始欲望的全過程?!盵2]這種基因在體育的競技中得到繼承和演化,體育成為人世間合情、合理、合法、合規(guī)的競技,被人類廣泛、長期利用,成為競技化的典型文化事項,人類通過這種競技過程實現(xiàn)著人類的身體建設全過程。劉欣然認為:“競技是身體性運動競爭的技藝?!盵3]掌握精湛之“技”,才有施“競”之能。因此,競技特指掌握高超專屬技能人群的爭鋒、抗衡行為。換言之,競技是身體精確控制并實施抗衡的行為能力。進而推論,競技化則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漫長追求、不斷精進、逐步完善的身體控制過程。競技化對技術的精細要求以及非凡的身體精確控制需要特殊的身體行為—意識為根基,不是常人所能輕易擁有的能力。人們必然會追問,常人就沒有競技了嗎?常人尚未掌握技藝,何談競技?即使有,其活動也僅限于競的意向,實無競的行為,抑或是此競的對象僅僅局限于初級狀態(tài)的肢體活動,尚未進入體育文化范疇。
競技構建于技藝,技藝的演進歷程規(guī)定著競技進化之途。競技的體育運動技術體系充分體現(xiàn)出體育的發(fā)展歷程,從競力到競技、競藝,再到競智。除競力之外,競技、競藝、競智等形式均包含著需要系統(tǒng)的身體訓練,不斷提升對技術技巧的掌控能力,在高敏度身體體驗、全面深刻身體認知作用下,形成完整的嫻熟身體行為和富有活力的身體創(chuàng)造等能力的技術體系構建過程。從技術動作的發(fā)展歷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簡單的動作衍生出繁雜的技術,其本身就是競技化過程。繁雜技術被不斷磨練并凝練成精湛技術,更是競技化的結果。技術在使用中遇到效能不足時,其內隱的競爭驅動力必然實施對技術的改造與提升,漸成巧用力量、擅用方法、融會遷移的身體行為,由此奠定體育競技演進軌跡。西方體育中球類運動率先演化為一種身體藝術,才有了今日的輝煌。武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瑰寶,同樣也受益于身體競技技巧的固有基因與后期的不斷改造和完善。
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特定地域中不同人群主動運用身體行為進行生命塑造的身體活動。民族傳統(tǒng)體育包含著豐富的肢體活動,這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身體物質基礎和基本活動。而身體行為則是人為地運用適宜能量代謝的專門技術體系,在合理生命沖動中實施生命塑造的身體活動。人類體育技術包含自然演進和人為改造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中體現(xiàn)人化自然的是人為技術改造,是競技技術進步、構建競技化技術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說競力階段尚處于技術的自然演進,那么后續(xù)的競技、競藝和競智則屬于人化自然的技術過程,這是體育文化演進的脈絡。能夠代表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內容是被人化后的身體行為,并構成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結構主體?!丢毊愔尽酚涊d:裴旻舞劍“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云,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栗?!笨梢娖涓叱奈浼妓?,這類技法流傳至今成為競技武術的器械拋接難度動作,成為有歷史淵源的技術結構。人化自然構建起了人體精湛、精細、牢固的肌肉記憶,并能夠向身體記憶、集體記憶、生命記憶拓展,最終結成更廣泛、深刻的文化記憶。這些記憶鏈條實現(xiàn)了體育文化的記憶傳承。
人類的活動大多經歷了從本能、隨意的“肢體活動”向人為、刻意的“身體行為”的轉化,這是身體活動演進的必然過程,主要體現(xiàn)為身體活動的技能狀態(tài)日臻完善。當人們使用身體無法滿足各種需要時,便開始了自覺、主動地改進,這種改進讓身體機能更加富有效能。比如“看”可能視而不見,而“觀察”則會細致入微?!芭堋彪m然比走快,但是“競速”的跑可是“跑”的數倍。人類瞬間時速最高可達44.722 km/h,長距離跑速可達20 km/h,這類記錄似乎遠沒有達到極限。在這個過程中,在人的意識作用下,肢體活動通過不斷凝練精湛技術,逐步轉化為具有較強效能的專屬身體行為。身體行為不是盲目、混亂、無序的活動,它具有價值尺度、原則標準、技術規(guī)格、目標方向。身體行為的凝練是對人的自然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在擺脫自然能力束縛中,使得人的身體趨向于完善,使人更富人性,與自然更加和諧。從肢體活動衍生為身體行為,尤其是身體機能不斷精湛的過程,可以稱之為身體的競技化。
競技化依托于人的身體結構,身體結構決定著不同人種的競技及競技化類型。黑種人和白種人的骨盆結構呈現(xiàn)出前后徑長,矢狀運動能力突出,黃種人則橫向發(fā)展,在額狀軸的運動能力具備優(yōu)勢。相同的直線運動,不同人種的奔跑速度差異明顯;相同的曲線運動,靈活程度也是大相徑庭。以搏擊運動為例,拳擊熱衷直線進攻,武術還青睞迂回技法。不同的身體結構會讓身體對相同的身體活動產生不同的感敏性,在后續(xù)的肢體活動中派生出不同的行為類型,進而在各類身體機能的完善中表現(xiàn)出各異的身體自覺。人在演進的歷程中,不時地被“化人”或“人化”,其目的都是完善、強化身體控制力,以達身體建設,更好地“為人”服務。因此,競技化的身體技能提升是身體的文化過程。文化過程更強調優(yōu)勝劣汰,競技化的文化必然取代其他類型的文化,猶如工業(yè)的身體技能取代狩獵技能。
在人類知識體系中,身體知識是一種與人類相伴始終的知識。身體知識的不斷積累,使得人類從具身經驗中總結和歸納規(guī)律性的內容,一代代積淀傳遞,逐漸形成建立在身體知識基礎上的知識。體育是人類身體知識積累的主要場域之一。早期的身體知識多局限于自然本能,當其難以滿足身體欲望時,“我思故我在”“知行合一”發(fā)揮綜合效應,在身體創(chuàng)造的作用下,人類無限的行為為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得人類將身體知識從身體本體向著身體、器物、制度、精神延伸,逐步轉化為系統(tǒng)的人為文化知識。因為,尼采提出要通過身體活動認識世界萬物,胡塞爾主張用身體經驗替代意識,皮亞杰認為動作是思維的起點,其中“梅洛-龐蒂認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是以身體知覺為基礎的。這種身體知覺并非是一種對外在客體的內部反映,而是一種現(xiàn)象體驗。正是這種現(xiàn)象體驗賦予了客體以意義,使得我們的知覺世界變得豐富多彩。”[4]賦予客體以意義就是形成知識的過程,人類的知識積累須臾不可脫離動態(tài)的身體知識凝練和提取。反之,這個過程使身體行為蘊含更為豐富的文化含量和文明特質。日趨豐富、精深的身體知識不僅增強了身體機能,提升了身體行為的文化品質,而且延長、拓展了身體與外界的接觸范圍。眼鏡、望遠鏡、顯微鏡讓人類看得更清、更遠、更細。工具的功能再強大,也無法擺脫身體的支點,恰如電腦運算速度驚人,但人腦可以創(chuàng)造文化,創(chuàng)造電腦。尤其是經過知識洗禮,腦技能得到知識“競技”激發(fā)和歷練,其效能是機器無法企及的。對此,可以說身體知識是人類知識的不竭源泉,也是人類知識實用化的表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很多內容從徒手逐步發(fā)展到身體與動物、器物相隨相連,實現(xiàn)了身體的延伸,造就了獨特的身體行為文化,表現(xiàn)為動態(tài)的身體符號[5]。武術從起初的徒手,到折木為兵,木已為器,術已延伸;馬上運動由原野上信馬由韁到賽道中揚鞭飛馳,騎術已非騎馬;龍舟由祭祀、運載到競渡,舟楫化作玩具。這種被埃利亞斯稱為體育化的演化實現(xiàn)了競爭手段的豐富,提高了人化的身體駕馭能力,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身體知識體系,匯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之中,構成獨特的東方文化知識。
盧元鎮(zhèn)強調:“競技運動是保持人類自身生物優(yōu)勢、抵抗自身退化的重要手段,競技運動連接著人類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薄爸挥挟斎丝谟煞稚⒌泥l(xiāng)村集中到城市,社會為人們提供越來越多的物質、能量、信息、閑暇時間的時候,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競技才會以較快的步伐進入社會生活?!盵6]文化人類學的這種觀點,揭示了分散狀態(tài)下肢體活動緩慢演變在城市空間匯聚中得到了身體行為層面的甄別、熔煉、升華。人類的城市化進程不可阻擋,城市熔爐的“溫度”使得事項發(fā)生改變,一則去偽存真,二則去粗取精。的確,在結構復雜的城市空間中競技化加速演變?yōu)楦缓幕煞值纳眢w知識。試看,習武人在城市空間中通過習練武術,精確掌握技能,靈活應用技法,使武技成為習武人在更廣泛領域安身立命的本錢,教化著習練者踐行自強不息;通過對習武者施以武戒、武規(guī)、武德、行規(guī)、民俗、世禮等致密的社會和文化規(guī)訓,有效地制約了攻擊性,克服了在家庭、家族環(huán)境中的任性,強化習武人德技雙馨的自覺。這種獨特的競技化不僅能夠自我抗衡,更能有效地實施相互抗衡,是一種源自于鄉(xiāng)野,也適于邦畿且在城市完善的身體知識延續(xù)的鏈條。可見,競技是連接時空的手段。當然,“競技是生命必須的經歷,在生活中占據著特定的領域,并可以提升人的幸福、自由和安全感,給予生命重要的文化關懷?!盵3]只要有生命存在的空間,就有競技傳承,偏于一隅的朝鮮族秋千也會“萬里秋千習俗同”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城市是文化集成空間,更易于競技化的身體文化傳承;城市是文明鍛造場域,更易于競技化的身體文化共享。太極拳誕生于陳家溝、揚名于京城,龍舟源于水鄉(xiāng)、盛于京都,均是佐證。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競技化遠非競賽一維,而是生生不息、多維交融的動態(tài)過程。
流傳至今的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都是技精藝純的代際傳遞結果,即身體文化的優(yōu)勝劣汰。以武術拳種為例,先秦尚武造就了俠士階層,魏晉崇文使得武術“擊有術、舞有套、套有譜”。在農耕文化中,武術的技術多為拳腳功夫;在游牧文化中,武術的技術則呈弓馬技能。太平盛世時,拳種追求強身養(yǎng)生;殺伐攻戰(zhàn)中,拳種渴望克敵制勝。武舉制使習武者揚眉吐氣,禁武令讓習武者深思修行。外憂內患之際,武術是國家的身體權力;國泰民安之時,武術是國家的身體資本。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讓武術色彩斑斕,源遠流長[7]。這一切都與南拳北腿東槍西棍、少林武當峨眉崆峒、太極八卦形意等傳人們的精湛技術密不可分。技高路寬,只有掌握了競技化的精湛技術,師父才能擁有傳承的身體資本,才有徒弟追隨,形成超血緣的師徒傳承關系,進而融入符合邏輯的社會、文化、經濟的資本鏈條。在這種師徒關系的維系下,武術拳種得到了有效傳承,形成了武術特有的競技化身體行為傳承體系。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個別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由于項目的技術精湛程度不足,雖然可以人人參與,但難以達到人人精通,最終是人人疏遠、人人怠慢。比如,拉爬牛、抱石頭、竹竿舞、拔河等。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隨意關注的事情,往往會無情遺忘。而高蹺、舞獅、龍舟、摔跤、馬術等則是需要長期關注和訓練的內容,逐步形成了習練者的身體記憶,這種記憶起碼是一種個體的行為習慣,正如蒙古族的男性都掌握著“男兒三藝”的習慣一樣。一旦形成了行為習慣就不容易遺忘,在一定程度上習慣是行為—意識高度融合的表現(xiàn)。牢固、精湛的身體記憶易于準確地將信息傳遞給更廣泛的人群,演變?yōu)榧w記憶。個體項目需要相互切磋,集體項目更需要同伴和對手掌握相同的技術,這是記憶拓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嫻熟精湛的技術體系和身體知識的武術、舞龍、龍舟、賽馬、摔跤等等,在節(jié)慶、儀式的催化下,成為了富有演藝功能的演藝武術[8],集體記憶形成了便于深入傳承的文化記憶,由此編制出一條印刻在人身體上的動態(tài)、鮮活的文化記憶鏈條。這個鏈條雖然不易完全文本化,但是比文字記憶的印記深刻、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傳承的可能性更大。畢竟,身體活動從來沒有拒絕過文盲。
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有效傳承依托于身體行為,身體技能必須上升為精湛技術,方能成為人體文化的核心技術,被廣泛認同和傳承。如果將生活故事比作肢體活動,那么由這些生活故事升華為文學作品后,其名言雋語則相當于身體行為,前者僅供大家聽聽看看,后者則成為民眾世代相傳的核心知識財富。能凝結出核心要素的文化事項,才具備了本真?zhèn)鞒械目尚行?。從武術核心技術體系構成角度看,可以看到各拳種的共性技術,以及核心技術的身體行為表現(xiàn)都具有極強的一致性:其一,對精深功法的追求,是所有拳種繞不過去的核心基礎;其二,對內外兼修的追求,是各拳種力圖達到的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其三,對技術技巧的磨練與雕琢,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競技化技法水平,是對所有拳種和習武人進行評價的唯一標準。共性的核心技術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延續(xù)的根本,競技化的核心技術更是支撐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技術骨架,是身體行為傳承可行性的根本。
與之相比,部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恰恰缺乏對身體行為的刻意追求,以至于其技術狀態(tài)難以將肢體活動有效地轉化為身體行為。比如各地域普遍流傳于孩提時代的,卻難以成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主要傳承內容的拋嘎、蹴球等,由于沒有精湛的技術做支撐,隨意性強,生活氣息濃郁,始終處于玩耍、游戲狀態(tài)。而蹴鞠—毽子—毽球,騎馬—賽馬—馬術,角力—拔腰—摔跤等,正是將隨意的肢體活動有效地轉化為專屬的身體行為,踐行著技術的競技化,進行著傳統(tǒng)的當代發(fā)明[9],由此成為被民眾普遍認同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實現(xiàn)了身體文化的傳承。核心技術的競技化不僅是一種凝練肢體活動的過程,更是一種對身體行為進行規(guī)范、整合、改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身體行為與人體機能趨向吻合,更便于發(fā)揮身體效能,有益于生命完善和質量提升。對生命產生積極效應的文化事項必定具備強大的傳承可行性。
在現(xiàn)實中,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英雄崇拜。英雄實際上代表著一種超乎常人的能力,如果深究英雄的內在含義,很容易發(fā)現(xiàn)英雄愈發(fā)蘊含著資本、權力、地位等元素,這些元素令人向往、迷戀和崇拜。體育是常人可及的鑄造英雄之域,只要具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加上悟性和勤奮,達到相應的競技狀態(tài),就能成為人人頂禮膜拜的英雄。劉翔、姚明是競技的化身,更是英雄的代表。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傳承中實際上就是英雄崇拜心態(tài)下的競技化行為傳遞,蒙古人男兒三藝的佼佼者是民族的英雄,民眾紛紛效仿膜拜。武術流派中的傳人,是拳種的強者,徒弟的偶像,民眾的英雄。曾有孫祿堂、霍元甲、萬籟聲、蔡龍云等英名感召,為武術拳種留下了無窮的資源。今有李小龍、李連杰引發(fā)了文化盛典般的武術熱。英雄擁有超人的能力,在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精湛的技能、高尚的品德,這是身體文化傳承的強大、永恒的能量??此茖こ5母偧加⑿鄢绨菔且环N富含生命動感的身體祟拜,具有凝聚正向能量、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符合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現(xiàn)實追求。因此,競技崇拜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傳承可行性的基本保障。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文化異常豐富的當代社會,欲求傳承,必須是去偽存真、優(yōu)中擇精。在知識更新率極高、異質文化滲透至深的時代,主動擇優(yōu)求存顯得更加殘酷,稍有不慎便會導致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覆滅。擇之“優(yōu)”者必須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的核心技術、核心理論,并將這些核心成分進行競技化體系構建,使得民族傳統(tǒng)體育形成技術—理論自成一家的系統(tǒng)。以武術為例,武術的拳種流派眾多、富含文化理性、兼容多元功能,為三足鼎立的技術—理論—功能體系,這是保障武術生存的基本結構。其中,最為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是拳種流派之精湛的技術結構。以長拳、太極拳、南拳、競技武術為先導,高度重視對核心技術的凝練與提高,不斷在創(chuàng)新中向前推進,精湛技術成為武術三足體系中的身體支柱,以此確保著武術文化的競技化傳承,這是不容否認的客觀現(xiàn)實。構建在精湛技術基礎上的身體行為不僅能夠決定項目的生存,更能贏得社會的認同,成為民族精神資源。類似的案例,如摔跤從唯力至上的推搡、絆拉發(fā)展到力求精湛巧妙的合、撈、踢、躺、靠、蹩、掏、耙、勾、豁、揣、別、踢、叉、涮、擰、拄、撴、錯、披等技術體系,發(fā)揮著對項目強勁的推動、維持作用。精湛技術有利于強化身體控制能力,有利于強化習練者的生命意識和抗衡精神。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精湛的技術較量對凝練、體認、培養(yǎng)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意識和精神更具有鮮活、生動、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任何文化事項都扎根于現(xiàn)實,脫離現(xiàn)實的文化必將是無本之木,難以為繼?,F(xiàn)代性引發(fā)的消費理念,使得現(xiàn)代人更追求高品質、高水準的文化事項。日常生活中,民眾挑剔地選擇高品質的衣食住行,精益求精和品牌意識是社會和文化進步的必然?,F(xiàn)階段,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的使命,須首先由掌握競技化技能的精英們來承擔,他們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引領者、傳播者;而非依托于人人參與的模式和眾多的項目人口,大量的民眾不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傳人,而是其受益者和享用者。只要精英有了機會和平臺,就能夠使“原版”本真地實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有效傳播和有效傳承。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蘭州纏海鞭桿的傳人王建中在獲得甘肅省級非遺傳人后,其競技化的鞭桿技法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承,與未獲得該稱號之前形成鮮明的對照。由于國家賦予的社會地位,武術大師蔡龍云、太極名師李德印等武術先賢得益于高校專業(yè)教師身份、以德技雙馨搭建起武術教育燈塔,追隨者蕓蕓,受教學生遍布各地,傳授拳種日益壯大,這是不容輕視的客觀現(xiàn)實,也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共性的傳承方式。
反觀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部分項目,因體系欠完整、技術欠變革、內容欠創(chuàng)新、形式欠時尚、初衷欠針對、目的欠高遠等內因而裹足不前。在科技推動的日新月異的時代,沒有變革、沒有精細技能就會很快失去生存空間,搶花炮、上刀山、鍋莊舞、阿細跳月、頂杠子、擺手舞依然停留在祭祀和民俗層次,將難以廣泛傳播和傳承。秋千迎合宮廷,自稱千秋,加上越發(fā)精致、高超的競技化技術,使自身得以傳承延續(xù)。風箏、龍舟、摔跤、射箭等項目借助新材料、新工藝對原有技術進行優(yōu)化細化,在競技化革新中迎來了新生。
競技屬性中人之自然性是自身的生命有機體機能流露[10],文化性是自我身體的社會文化表達,兩者均源自于主客合一的身體,緣于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對立統(tǒng)一。當人的身體將自然化和人化進行對接,使“人為”意向與“為人”目標吻合,身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技術、技能呈現(xiàn)游刃有余、運用自如的競技狀態(tài),不斷地身體競技化建設成為實實在在的身體文化核心后,競技化身體建設因此具備了牢固的現(xiàn)實性基礎。從太極拳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務實的太極拳有效地助力于人類健康,蘊含極強的現(xiàn)實性。從身體建設的角度來看,當下人類已經步入到高度關注身體的歷史階段,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身體建設凸顯著中華民族文化智慧。應該準確深刻理解“無為而為”的真實含義,避免忽視、歪曲技術競技性的傾向,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進行更為積極主動的專門的競技化身體建設。技是“無為”空杯,卻是盛水的“有為”之皿,無技則無杯,如何有為?很現(xiàn)實的是,要主動去擁有精湛技能的“無為”空杯,才能有更強的競技、傳承之“有為”。身體建設是精細化、專業(yè)化的建設工程,特別是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健康問題,無論是人類綠色發(fā)展,還是人性完善,都有賴于競技化這種精準的身體建設手段。唯有建立在人以及人的身體基礎上的優(yōu)秀精湛的民族文化演進與升華,切實推動適于國人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才能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價值。武術從身體武器到身體玩具,至今又衍生為服務于人的生命塑造,日漸成為國人身心兼修、難以替代的重要手段,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性,以及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演進的規(guī)律性。面對參差不齊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應以武術發(fā)展為參照,補齊部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競技化身體建設的短板,完善精確身體建設的鏈條,充實優(yōu)秀的文化資本。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存在肢體活動—身體行為、隨意動作—精湛技藝、肌肉記憶—文化記憶、身體資本—文化資本幾個彼此交織、相互融合的鏈條,這種由多維鏈條擰成的強勁競技化鏈條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傳承。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競技化傳承不僅關乎其自身的生存,更關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身體行為承載、蘊含、創(chuàng)造著中華民族精神,只有通過競技化身體行為,才能真正凝練、踐行、弘揚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