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悅
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中藥品種紛繁多樣,在眾多中藥材中不得不提的當(dāng)數(shù)人參、熟地、附子和大黃。這四種藥作用強、療效快、應(yīng)用范圍廣泛,被明代名醫(yī)張介賓稱作“藥中四維”,推人參、熟地為“良相”,大黃、附子為“良將”。后人則稱它們?yōu)橹兴幚锏摹八拇筇焱酢?。這四種藥究竟有何神奇?本期請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醫(yī)師董振華、湖南中醫(yī)藥大學(xué)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進行解讀。
人參,補氣藥之王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濕潤的氣候,被稱為“百草之王”,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在古代,人參的雅稱為地精、神草等。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
藥性 : 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心經(jīng)。
功效 : 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參最重要的功用是急救,用于各種危重癥的氣虛欲脫、昏厥、休克、氣虛不固的大出血。
配伍 : 人參與黃芪相伍,能夠補益中氣、大補元氣,對于虛損性疾病或者老年人體質(zhì)虛弱,以及長期久病臥床患者有較好療效;搭配附子,能夠有效治療手腳冰涼、頭暈、目眩、氣短;與干姜合用,可以治療中焦虛寒、上吐下瀉、腹痛、食欲差。
使用方法 : 人參可以噙服、泡服、泡酒服、嚼服、燉服等。噙服就是將人參片或參須放在嘴里含著,等沒有人參味道的時候再嚼著吃下去;泡服即將人參片放入碗中或杯中,用開水沖泡,蓋蓋兒悶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泡酒服就是用鮮人參200克加酒1000克,浸泡3周后即可取酒飲服;也可切片嚼服,如果服用紅參,可以將紅參放在鍋里蒸軟后再切成片,每次取1至2片放入口中細嚼,可生津提神;燉服是指將人參切成2厘米的薄片,放入瓷碗中,加滿水,密封住碗口,放入鍋內(nèi)蒸燉1至2個小時即可服用。此外,人參還可以和老母雞、烏雞、鵪鶉等煲湯,起到補血益氣、強筋壯骨、延年益壽的作用,適合老年人、體虛人群食用。
禁忌 : 人參是補氣藥,如果服用過量,或沒有氣虛癥狀、體質(zhì)壯實者食用,反而會出現(xiàn)胸悶腹脹等不適癥狀。使用時應(yīng)從小劑量開始,以免導(dǎo)致上火。此外,人參忌鐵器,不可用鐵鍋、鋁鍋煎煮。夏季天氣炎熱,不宜食用或多服。
代表方 : 獨參湯,即只用人參一味藥熬制的湯劑,單味中藥功效專一,主要用于扶危救急、大補元氣,適用于大出血或創(chuàng)傷后虛脫及其他危重病證的病人。
代表藥 : 人參健脾丸,以人參為主藥,具有補氣健脾,和胃止瀉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精神倦怠,不思飲食、脘腹脹滿、腸鳴泄瀉。
熟地,補血藥之王
熟地為滋補肝腎陰血之要藥。熟地是由生地黃炮制所得,生地黃本是大寒之物,功在涼血,經(jīng)炮制后的熟地黃卻是溫?zé)嶂?,功在補血?!侗静菥V目》中說:“(熟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nèi)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fā)?!?/p>
藥性 : 甘中帶甜,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 滋陰、補血,可治療陰虛血少、腰膝痿弱、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消渴、耳聾、目昏等。
配伍 : 常與當(dāng)歸、川芎、白芍一起使用,能夠輔助治療血虛、心悸、眩暈以及失眠和月經(jīng)不調(diào);如果和酸棗仁等共用,可輔助安神補虛;如果是崩漏下血,則可和阿膠、艾葉等同服以補血;如果與山藥、山茱萸等合用,可輔助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和生地合用,既可以補益,又能清熱,對輔助陰血兼有熱象者有良效。
使用方法 : 人們經(jīng)常將熟地當(dāng)作湯料,讓煲出來的湯有淡淡的熟地味道,以補血益髓;也可用熟地泡酒,根據(jù)不同需要放入不同藥材一同泡制。
禁忌 :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中脹滿且便溏者忌服。
代表方 : 四物湯(熟地、白芍、當(dāng)歸、川芎)。熟地為滋補肝腎陰血之要藥,在婦科中應(yīng)用廣泛,四物湯是其中代表,為補血調(diào)血之良方。
代表藥 : 六味地黃丸,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生血,為君藥。
大補陰丸,有滋陰降火之功效,主治陰虛火旺證,方中熟地具有滋陰潛陽的功效。
大黃,瀉熱藥之王
早在兩千多年前,大黃就作為我國特產(chǎn)的藥材而聞名于中外。據(jù)載,公元前114年,大黃經(jīng)陜西被運往歐洲。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沈自尹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大黃古代亦稱黃良,言其療效良好,性質(zhì)良好也;又稱將軍,言其能戡定禍亂,是救民于水火的將帥。”大黃有推陳致新、祛邪扶正之力,但又不像巴豆、甘遂之類那樣峻烈。
藥性 : 屬苦、寒之品,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 利濕退黃、瀉熱通便、解毒消癰、行瘀通經(jīng)。
配伍 : 大黃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可用于大便燥結(jié)、積滯瀉痢及熱結(jié)便秘、壯熱苔黃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可治療火熱亢盛、迫血上溢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合桃仁、赤芍、紅花等活血行瘀的藥物,可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jīng)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可清化濕熱,用于黃疸。
使用方法 : 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yīng)后下,或用開水泡服;大黃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于瘀血證。大黃研末,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
禁忌 : 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者,無實熱、積滯、瘀結(jié)者,以及胎前、產(chǎn)后,均應(yīng)慎服。
代表方 : 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芒硝),主治大便不通、脘腹痞滿、腹痛拒按等。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
代表藥 : 麻仁丸,為潤下劑代表藥,有通便、促進腸運動等作用,其中大黃通便泄熱能加強君藥(麻仁)的作用,故為臣藥。
附子,溫陽藥之王
附子一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因附于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附子上能助心陽,中能溫脾陽,下能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侗静輩R言》稱:“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回生之殊功。”
藥性 : 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jīng)。
功效 : 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強心、調(diào)控血壓等功效。
配伍 : 附子配肉桂可用于氣血寒滯之證,補陽益火、健脾,治療腎陽不足、腰痛膝冷、脾陽不振、寒冷腹痛、肺寒喘咳等;附子配干姜可治療心力衰竭、陽虛欲脫、手足逆冷、脈微欲絕,又可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附子配白芍可調(diào)氣血、理氣機,治療血脈不暢等;附子配茯苓可治療陽虛水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肢體浮腫等;附子配黃連可瀉火護心,治療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等。
使用方法 : 附子中含有烏頭堿,有毒性,可導(dǎo)致心律失常、血壓下降、體溫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及中樞神經(jīng)紊亂等。因此,附子生品只做外用,內(nèi)服需經(jīng)過炮制方可食用。若內(nèi)服過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確,可引起中毒。曾對附子有過敏反應(yīng)的人,也要謹慎使用帶附子成分的中成藥等。
禁忌 : 附子辛熱燥烈,孕婦需謹慎使用,陰虛陽亢者禁用。附子不能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等同用。
代表方 : 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是回陽救逆、溫中祛寒的首選方。方中附子大辛大熱,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而散寒,下補腎火而回陽,為君藥。
代表藥 : 附子理中丸,可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