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科(214023) 陳 海 錢 云 董昀球 楊志杰 郭亮亮 劉 佳 申 倩 王 璐
【提 要】 目的 分析1990年與2017年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探討不同年齡組及疾病死因變化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影響。方法 采用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國居民1990年與2017年的死亡數(shù)據(jù),應用簡略壽命表法及期望壽命差異分解法,評估年齡別和死因別死亡率變化對性別差異的影響。結果 1990年,影響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腫瘤(30.57%)、心腦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12.26%)、交通傷害(12.80%)和意外傷害(15.21%),其中腫瘤的影響集中在50~74歲(20.63%)。2017年,腫瘤(31.49%)和心腦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進一步加大。與1990年相比,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性別差異增幅最大(1.05歲),且集中在45~79歲(24.18%),而交通和意外傷害的貢獻雖略有下降,但仍超7%。結論 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仍處在較高水平,男性期望壽命持續(xù)低于女性??s小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不斷提高居民的期望壽命,應重點關注≥50歲男性的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時不可忽視≥60歲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50歲人群的交通和意外傷害等的影響。
期望壽命是反映人群生命長度的重要指標,是聯(lián)合國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三大核心指標之一,綜合反映國家或城市的整體健康水平[1]。隨著社會和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居民的期望壽命不斷增加[2],但是女性的期望壽命普遍高于男性。隨著危險因素暴露及疾病死因譜變化等問題的日益突出,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正逐漸變化,且這種差異在不同地區(qū)各不相同[3-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增長,其變化實質是各種原因導致的疾病死亡率的變化。如何抓住不同年齡組影響性別差異的重點疾病,對今后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期望壽命及實現(xiàn)“健康中國2030”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6]。
因此,本研究根據(jù)中國1990-2017年分性別死因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和人口數(shù)據(jù),從不同時期的居民期望壽命出發(fā),利用期望壽命的差異分解方法,探討不同年齡組和疾病死因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影響,為縮小男女期望壽命的差距,不斷提高居民期望壽命提供參考和數(shù)據(jù)支持。
1.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中國居民(包含香港和澳門地區(qū))年齡別和病因別的死亡數(shù)據(jù)均來自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GBD 2017)[7],其來源主要是1990年以來的中國疾病監(jiān)測點系統(tǒng)(DSPs)死因監(jiān)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tǒng)、中國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網(wǎng)、腫瘤登記數(shù)據(jù)及澳門和香港地區(qū)死因數(shù)據(jù)。GBD研究組在綜合考慮基線因素(性別、年齡、年份、地區(qū)、發(fā)展水平、數(shù)據(jù)質量等)基礎上,采用對數(shù)線性混合效應回歸、對數(shù)時空高斯過程回歸和負二項回歸等統(tǒng)計學模型進行不同來源死亡率的整合和估算。對于不同年代和來源的死因數(shù)據(jù),分別采用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9和ICD-10將死因分類映射到GBD死因分類中;垃圾編碼會被重新歸類至可做根本死因的分類中。具體方法和細節(jié)可參照GBD 2017[8]。
2.研究方法:
(1)期望壽命:本研究采用蔣慶瑯法[9]建立簡略壽命表,將人群分為21個年齡組(0、1~、5~、10~、15~、……、≥95歲),計算不同時期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壽命。
(2)期望壽命的差異分解:采用Arriaga′s法[10-11]將期望壽命差異(TEx)分解為:直接貢獻(DEx)、間接和交互貢獻(IEx)。
年齡組的差異分解:不同年齡組的總效應具有可加性。
(1)
(2)
TEx=DEx+IEx
(3)
其中l(wèi)x指年齡x歲時尚存活人數(shù),l0指初始人口數(shù),Lx指年齡x和x+n歲間的存活人年數(shù),Tx+n指年齡x+n歲以上的總存活人年數(shù),lx+n指年齡x+n歲時尚存活人數(shù)。上標“a”代表男性和“b”代表女性。
疾病死因的差異分解:各年齡組死因別死亡率的變化對該組總死亡率的影響與對期望壽命的貢獻成正比。不同死因的總效應具有可加性。
(4)
(3)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excel 2013和R 3.4.1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錄入、分析和圖表制作。綜合考慮各年份的波動情況,采用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12]分析1990-2017年男女期望壽命的變化,檢驗水準為α=0.0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不同時期的死亡率性別差異變化
1990年和2017年男性年齡別的粗死亡率基本上均高于女性,特別是2017年15~59歲年齡組死亡率的性別差異進一步增大,男性年齡別死亡率達到女性的2倍以上(圖1)。相比于1990年,2017年各類疾病粗死亡率的性別差異進一步增大(除皮膚和皮下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意外傷害),特別是艾滋病和性傳播疾病、物質使用障礙的男性/女性比值均超2.5倍,而精神障礙的男性/女性比值雖有大幅增加,但仍小于1。營養(yǎng)缺乏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糖尿病和腎病、自殘與人際暴力的粗死亡率由女性高于男性,轉變?yōu)槟行愿哂谂?圖2)。
圖1 不同時期、不同年齡組粗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2.不同時期的期望壽命性別差異變化趨勢
1990-2017年中國男性(AAPC=0.40,t=32.1,P<0.05)和女性(AAPC=0.50,t=26.1,P<0.05)的期望壽命均呈穩(wěn)定上升趨勢,男性期望壽命增加了7.8歲,女性期望壽命增加了9.6歲,女性均高于男性,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總體呈上升趨勢。1990年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為3.5歲,到2017年上升至5.3歲(圖3)。
圖2 不同時期、不同疾病粗死亡率的性別差異
圖3 1990-2017年中國男女期望壽命及差異變化趨勢
3.1990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分解
從年齡組分解,女性在各年齡段的期望壽命均高于男性(除1~4歲年齡組),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主要集中在高年齡組40~79歲(2.38歲,67.77%),是產(chǎn)生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因素,特別是60~74歲各年齡組的性別差異均>0.35歲,其次為低年齡組5~9歲(0.24歲,6.90%)。從死因分解,影響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死因是腫瘤(1.07歲,30.57%)、心腦血管疾病(0.62歲,17.57%)、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0.43歲,12.26%)、消化系統(tǒng)疾病(0.29歲,8.34%)、交通傷害(0.45歲,12.80%)和意外傷害(0.53歲,15.21%)。其中母嬰和營養(yǎng)性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自殘與人際暴力等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呈現(xiàn)負向影響。
綜合而言,1990年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集中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前者主要包括50~74歲組的腫瘤(0.72歲,20.63%)、心腦血管疾病(0.37歲,10.67%)、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0.28歲,7.96%)和35~59歲組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0.18歲,5.05%);后者主要包括20~39歲組的交通傷害(0.29歲,8.13%)和5~14歲組的意外傷害(0.22歲,6.32%),詳見表1。
表1 1990年不同年齡/死因的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分解
4.2017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分解
從年齡組分解,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到65~69歲組達到高峰(0.73歲,13.64%),之后逐漸下降。高年齡組45~84歲(3.99歲,74.93%),是產(chǎn)生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因素,特別是60~74歲各組的性別差異均>0.55歲。從死因分解,所有死因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均呈正向影響,主要是腫瘤(1.67歲,31.49%)、心腦血管疾病(1.67歲,31.36%)、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0.44歲,8.34%)、交通傷害(0.44歲,8.19%)和意外傷害(0.39歲,7.27%),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0.23歲,4.37%)。
綜合而言,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集中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前者主要包括50~79歲組的腫瘤(1.32歲,24.76%)、心腦血管疾病(1.17歲,22.08%)和65~84歲組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0.30歲,5.72%);后者主要包括20~49歲組的交通傷害(0.27歲,5.00%)和5~54歲組的意外傷害(0.30歲,5.66%),詳見表2。
表2 2017年不同年齡/死因的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分解
5.不同時期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比較
1990年和2017年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分別為3.5歲和5.3歲,差異逐漸增大,兩者差值為1.8歲。從年齡組比較,性別差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45~84歲組(1.73歲,95.70%),而5~14歲組的性別差異則變小(-0.25歲,-13.74%);從死因比較,導致性別差異增加的主要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1.05歲,58.14%)和腫瘤(0.60歲,33.32%)。
綜合而言,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增加主要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其中45~79歲組的心腦血管疾病(0.91歲,50.43%)和60~79歲組的腫瘤(0.52歲,28.47歲)影響最大(正向),而低年齡5~14歲組的意外傷害則表現(xiàn)為負向(-0.15歲,-8.27%),說明該組男女因意外傷害導致的死亡差距正逐漸縮小,詳見表3。
表3 1990年與2017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比較
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逐漸增加,從1990年的3.5歲上升到2017年的5.3歲,這一趨勢與部分國家的研究結果一致[13-14]。1990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引起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因素,其中腫瘤對期望壽命的影響最大,占全部差異的30.57%(1.07歲),且集中在高年齡組(50~74歲,占20.63%)。另外青年組的交通傷害和兒童組的意外傷害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影響也較大,占比均超6%,而傳染性、母嬰和營養(yǎng)性疾病的整體貢獻均處于低位波動狀態(tài),說明男女之間的死亡差異較小。到2017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的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危害進一步加大,分別達到31.49%和31.36%,而在1990年時心腦血管疾病的占比僅為17.57%。與1990年相比,腫瘤導致的性別差異的增加主要來源于高年齡組(60~79歲),而心腦血管疾病則分布更廣泛(45~79歲)。同時交通和意外傷害仍占據(jù)一定比例(>7%),但相比于1990年,影響有所下降(差異合計下降0.16歲)。
隨著經(jīng)濟和醫(yī)療的快速發(fā)展、人口老齡化[15]和疾病譜的演變[16],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影響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其中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對性別差異的影響最大,且隨著時間推移,正逐漸增大,這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較一致[17-19]。在腫瘤方面,由于中國男性的肺癌、胃癌和肝癌的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20-21],導致兩者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較大;在心腦血管疾病方面,中國男性的死亡率同樣高于女性,且兩者差異在逐漸擴大[22-23]。在發(fā)達國家,吸煙被認為是導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最主要原因[24-25],吸煙是惡性腫瘤(特別是肺癌)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26-27],如何進一步控制吸煙,將有助于降低疾病的死亡率,尤其是男性人群。另外男性人群過度飲酒和血壓控制不好也會導致性別差異的增加[27]。應重點關注男性高年齡組的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qū)為基礎,采取有的放矢和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重點區(qū)分和控制不同性別人群的危險因素暴露[28],從而縮小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提高整體期望壽命,為實現(xiàn)“健康中國2030” 而努力。
本研究還顯示交通傷害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影響變化不大,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對提高期望壽命造成一定的阻礙。目前國內男性人群的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29],可能歸因于男性更高的駕駛比例和危險因素暴露。而意外傷害導致的期望壽命性別差異逐漸縮小,主要集中在15歲以下兒童,可能原因是跌倒和溺水的死亡率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30]。近年來,隨著多項兒童傷害干預項目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兒童致死性跌倒和溺水發(fā)生的風險,未來有必要持續(xù)開展,并擴大干預范圍。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通過采用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分解方法,為縮小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提供一定的線索,但不能直接反映社會、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其次,本研究納入的疾病死因分類較少,不能完全涵蓋各類疾?。蛔詈?,本研究暫未對逐年數(shù)據(jù)的波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中國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仍處在較高水平,男性期望壽命持續(xù)低于女性??s小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不斷提高居民的期望壽命,重點應關注50歲以上男性的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時不可忽視60歲老年人群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小于50歲人群的交通和意外傷害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