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木齋中學 張倩雯
眾所周知,在初中階段,語文成績的構成主要是課內基礎知識和課外部分。真正拉開差距的在于課外部分,而作文在中考中占據(jù)了50分,將近40%,作文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語文成績,所以作文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得作文者得語文”,并不是沒有道理。筆者常年擔任一線教學工作,在平時的學習中了解到,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關注語文往往也是更加關注作文?,F(xiàn)階段語文教學中,由于課時受限,上課時間大部分用來進行精講課的解讀,對于練習很難有時間再顧及,對于作文就更沒有時間進行集中訓練。通常情況下,教師會留作文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寫作,然后再統(tǒng)一收回進行批閱,對于作文中集中暴露的問題再進行集中的講解。然而這種模式就使得學生有了機會借助網(wǎng)絡資料完成作文,教師收到的作文往往反映不出來學生的問題,給教師造成了一種假象。
這是學生作文中暴露最為明顯的問題。初中階段以訓練學生寫記敘文為主,而記敘文則以寫人敘事為主,很多學生的文章素材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例如寫事的文章往往是拾金不昧,寫人的文章則是寫母親冒著風雨帶自己看病。這類小學作文中常見的橋段在初中作文中也是屢見不鮮。除此之外,學生的敘事比較單調,往往是流水賬式的文章附加很多情景對話描寫,涉及真情實感的情感抒發(fā)并不多見。筆者曾多次跟學生強調要注意敘事內容的與時俱進,要貼合實際,但學生給的回復則是無事可寫或者無話可說。
很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并沒有列提綱的習慣,這就導致了在行文的時候結構混亂。一篇作文寫完以后,結構不明確,而且自然段之間沒有邏輯順序,每個自然段都沒有明確的主題來為中心服務。此外,在文章的詳略上,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注意。如,記敘類的文章,多數(shù)學生把大部分的筆墨都放在了敘事上,而對于情感的部分則放在了次要位置,導致文章顯得頭重腳輕,沒有重點。
不少學生在作文時面對題目生拼硬湊,以湊夠字數(shù)為目標,并不懂得靈活運用寫作知識與技巧進行構思,以致行文呆板單調,很難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語言索然無味。還有的學生提前背誦了所謂的萬能開頭和結尾,在每一篇文章中進行套用,導致文章看上去貌合神離、不知所云,變成了套作。
有一部分學生的文章,讀罷全篇,不知所云。如寫景的文章,在進行一些必要的寫景狀物后,又對一件事進行描寫,導致文章的體裁不明確。也有的學生不能分辨出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的區(qū)別,在行文的開始就沒有確定好體裁,導致后面的文章零零散散,既沒有記敘文的六要素,又沒有散文的抒情描寫或議論文的論點、論據(jù)等要素,讓閱卷教師抓不住他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常言道:“文章不厭百回改?!薄昂梦恼率歉某鰜淼摹!惫磐駚恚S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話不勝枚舉,但說到作文修改,很多學生并不重視,好像把寫作文當作了應付差事,對教師提出的修改意見置若罔聞,教師給完修改意見,學生沒有按照要求進行必要的修改,滿足于現(xiàn)狀,或者直言下次寫的時候會記住,并沒有落在紙上。這就造成了學生在某一方面反復出現(xiàn)問題。
在一次考試后,筆者讓學生對自身存在的作文問題進行剖析。根據(jù)學生上交的分析材料顯示,問題最突出的是以下三個方面:素材不夠,寫作無話可說;語言不夠優(yōu)美,不會使用寫作技巧;寫文章抓不住中心。針對學生自述的問題及實際作文訓練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筆者進行了思考探究,并付諸實踐,列出以下幾條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作文教學中繼續(xù)探究。
如果把語文的作文比作堅挺的高樓,那作文的素材就是構成高樓的無數(shù)磚瓦,這些磚瓦形狀各異,功能不同,但都為整體添加了色彩。但是目前初中生在行文的時候往往無話可說,無素材可寫,還有的學生甚至把作文的題目直接當成素材進行擴寫或改寫。當下的生活方式和閱讀方式造成了他們沒有積累素材的機會,所以很多學生在寫作的時候隨意捏造事件,造成文章假、大、空。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進行寫作材料積累。
1.從語文教材中積累素材。對于學生來說,語文課本是他們最熟悉的東西,所以從語本課本上積累素材是最為方便的。教師在日常授課中,應該注意對課本中的課文進行歸納總結,把課文分成不同類別分別服務不同的寫作主題。其次可以記住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在自己寫文章的時候進行化用。例如:如果是寫景主題的文章,我們就可以使用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如果寫堅強品質類的文章,我們可以用《白楊禮贊》。此外,各種古代詩詞也可以化用成為學生的寫作素材,用來增加學生作文的文采。
2.從課外讀物中積累素材。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除了每個學期要求的名著導讀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雜志和篇章的閱讀,甚至可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在每節(jié)語文課前分享一個小的文章和素材,這樣一個學期積累下來,學生就會獲得很多不同類型的素材。此外,要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隨時記錄自己在閱讀書籍時的感想,也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
3.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這看似最簡單,實則最難操作,因為多數(shù)學生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他們沒有時間和機會更多地感受生活,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多為學生介紹身邊的實事,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還要鼓勵學生多多進行戶外活動,把有意義的戶外見聞記錄下來,寫在作文本上。
在收集了學生的問卷后,很多學生希望教師多多提供高分作文在課堂上講解。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直觀地知道自己的作文和高分作文的差距在哪,所以如果教師能夠經(jīng)常把高分作文當作范文來講解,分析該作文的優(yōu)勢,相信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奧秘。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寫文章又何嘗不是如此,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會了。在為學生分析完高分作文后,要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訓練,要注意模仿范文的語言和結構,多多模仿自然也就會成為習慣了。
正如前文提到過的,如果單純把作文留作回家作業(yè),那學生的作文很難得到提高。語文課堂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練兵場,在精講課文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的重難點進行點評,讓學生暢所欲言,字數(shù)不用過多,就像微博的評論一樣,大約100—200字,但是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并且做到自圓其說。這種訓練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日常的作文訓練中,大多數(shù)是讓學生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訓練學生寫文章的綜合能力,但是這無形中既給了學生寫作的壓力,又給了教師評卷的壓力。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循序漸進。所以筆者在日常的訓練中更加注重分段、分層次、分結構的訓練。比如將訓練的題目設置為描寫春季的一個景色,但是要用到兩種以上修辭,或者描寫一個學生熟悉的人物,要使用兩種以上的描寫人物的方法。這種訓練方法更有針對性,不但學生容易接受,教師也更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以便于對癥下藥。這種練習做得多了,學生再寫完整作文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了。
綜上所述,學生在作文方面所暴露的問題不可能一成不變,因為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每個學生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相應的,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多進行思考與探究,從實際出發(fā),不斷發(fā)現(xiàn)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審美情趣。不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yōu)槟繕?,而是應該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能力,讓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語文,讓寫作成為一種樂趣,讓寫作成為一種寄托情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