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偉
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子,低欲望、低消費,這就是一些人——據說多是“90”后所謂的“躺平”?!疤善健爆F(xiàn)象甫一進入人們視野,就引起了激烈爭論。有人認為“躺平”是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自由,無可厚非;也有人認為“躺平”者生活頹廢、不思進取,甚而至于以“可恥”論之。我卻以為,弄清楚這些人為什么“躺平”比評價“躺平”的對錯更重要。
要弄清這些人為什么“躺平”,首先得弄清楚,他們真的是發(fā)自內心愿意“躺平”嗎?就拿90后出生的年輕人來說,中學時代萬馬奔騰涌向高考的“獨木橋”,畢業(yè)后千萬騎竟逐就業(yè)的“賽道”,僥幸勝出者雖然拿著還算過得去的薪資,卻往往要過著“007”“996”的日子。大部分“泯然眾人矣”的年輕人只能在囊中羞澀中生活。別說動輒數(shù)萬元一平方米讓人望而生畏的房價,就是“出有車”也只能存在于夢想中。有車有房的日子倒是想啊,可能嗎?至于結婚生子,那更是需要有“強大”經濟基礎支撐的“上層建筑”,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無車、無房、不能婚,這不就“躺平”了嗎?
當然也會有一些曾經努力奮斗的人愿意換一種生活方式,以曾經的奮斗為資本,以“躺平”的方式“歇歇腳”。曾經有一篇網貼,標題特別吸引人眼球——《上海一對夫妻7年前早早躺平!不工作!沒孩子!不交際!全年只花2萬塊》。即便是對于這些人,我們同樣需要關心一下,他們?yōu)槭裁匆V箠^斗、選擇“躺平”?是殘酷的職場競爭讓他們心生厭倦,還是長期的“007”“996”工作模式讓他們的職業(yè)生涯難以為繼?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月收入維持在的最低工資標準的低收入群體至少也得數(shù)以億計,這些低收入群體怎么敢幻想“食有魚,出有車”?要過日子只能低欲望、低消費了。從這一方面來說,在中國有數(shù)以億計的人其實已經被迫“躺平”。既然是無可奈何地被動“躺平”,就不能輕易給這些人戴上“不思進取”或“頹廢”的帽子。因為“躺平”可能只是這些人對當前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并不代表這些人不向往美好的生活,不代表這些人不愿意奮斗。相反,我倒是覺得那些低收入的環(huán)衛(wèi)工人、保潔員、家政服務人員等等,恰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奮斗著。
人們常說,沒有一朵花兒不向往陽光。同樣,沒有一個人不渴望美好的生活,沒有一個人不期待在社會上體面地行走。對大部分“躺平”者來說,“躺平”是因為他們的現(xiàn)實中缺少“站直”的選項,導致他們想“站直”卻力不從心。對這些人而言,“躺平”何曾是他們的理想,所謂“躺平”無非是他們對個人現(xiàn)狀無奈的自嘲和揶揄。
一棵莊稼長得不好,可能是這棵莊稼有問題;當一大片莊稼都長不好,就有可能是土壤的問題,就需要看看是不是土壤里缺乏讓莊稼長好的養(yǎng)分。如果不解決土壤問題,一味地怪莊稼“不努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任你再怎么責罵,都于事無補。同理,“躺平”現(xiàn)象能在社會上引發(fā)激蕩和共鳴,也應該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
與其對“躺平”者不由分說地橫加指責,不如多給他們一點感同身受的憐憫和關懷?;蛟S,面對“躺平”,正確的姿勢應該是下大力氣解決阻礙人們“挺立”的系統(tǒng)性時弊,創(chuàng)造人人“挺立”的社會環(huán)境。唯如此,才能給人“站直了別爬下”的力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