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許昌市金堂鈞瓷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河南許昌 461002
為什么要做鈞瓷器型創(chuàng)新?基于如下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眼界關乎心境,人欲活潑其心,先宜活潑其眼?!边@是明末清初的文人設計師李漁在其《閑情偶記》中說的觀點。一件鈞瓷作品的器型對人視覺的影響有多大,就對其心靈刺激的程度有多深。
再者,器物本身能讓人感受到溫度和情感,感受到其背后人的思想和精神,這是手工藝品相比于規(guī)模機械化生產的優(yōu)勢。雖然鈞釉的研發(fā)過程也是個復雜反復的試驗過程,但鈞瓷又講究自然窯變,給人的錯覺好像跟人沒有多大關系,故此重擔就落在了器型創(chuàng)新的肩上了。
銷售要突破,必須要創(chuàng)新。這種無先例可循的創(chuàng)新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創(chuàng)新經歷了一個張揚矯情、返本尚樸、凈雅折衷的修正過程。
2000年-2004年,我們把精力放在了鈞瓷釉色的研發(fā)和工藝提升方面,對器物形制鮮有創(chuàng)新,大多復制古代的傳統(tǒng)器型和紅色鈞官窯時期、國營集體瓷廠生產的器型,形成了產品同質化的問題。
2004年-2005年,我們把古代青銅器和玉器等國寶上的紋飾、耳飾生搬硬套在鈞瓷器型上,結果形成了文過于質、陰陽不調的弊端。雖然從形式上耳目一新,但從審美的角度仔細端詳,過于矯作和浮夸。
2005年-2006年,我們把古代的紋飾和耳飾進行符合時代審美的再創(chuàng)作,充分考慮器型的比例、虛實、剛柔、勢韻等關系,并與器物的實用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了一批讓人稱贊的作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贏得了好的口碑。
2007年以后的器型創(chuàng)作,就著重引入了文化的概念,盡管在以前創(chuàng)新器型中也賦予了文化,但未免有些差強人意,或者說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這個時期會針對器物為誰而做?做什么?怎么做?進行精準的、有目的的開發(fā)設計,并賦予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一定是根植于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形成撬動人們心靈的支點,與人產生情感共鳴,與大美時代共頻。
這段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上乘之品,譬如國禮《和樽》《坤德尊》《世博簋》《龍馬精神》等等,在取得不菲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官方的認可,極大地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和創(chuàng)作團隊走出了自己的象牙塔,深入到兄弟瓷區(qū),學習人家是怎么做的。
河南的瓷區(qū)跑遍了,又去了江西景德鎮(zhèn)、龍泉、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全國知名的藝術陶瓷的瓷區(qū),發(fā)現(xiàn)這些瓷類技法創(chuàng)新較多,但是沒有器型創(chuàng)新。
比方說,景德鎮(zhèn)瓷在元代有了青花,明清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是從工藝上、從技法上創(chuàng)新,沒有器型創(chuàng)新,還是以前的老的器型,瓶瓶罐罐,但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是著眼材料研發(fā),表現(xiàn)為繪畫技法與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從青花到粉彩、斗彩等等,也可能是他們瓷種的屬性決定了他們只能在技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而忽視了器型的創(chuàng)新。這就應了那句話:上帝為你開了一扇門,一定要給你關上一扇窗。
窯變是鈞瓷的魂,釉色渾然天成,具有返璞歸真的自然美,這和景德鎮(zhèn)瓷器把繪畫、雕塑等技法運用到陶瓷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征具有本質的區(qū)別。
器型創(chuàng)新無成例可循,我們就去了全國的博物館。先從河南開始,河南省博物院、安陽博物館,后來又去了陜西的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國家博物館等,包括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等等。在博物館中,有很多的陶器、青銅器、玉器等,我們從中汲取了很多營養(yǎng),也找到了靈感。后來就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不管去到國內外的任何地方,先問問當?shù)赜袥]有博物館。
在不斷的靈感碰撞和器型創(chuàng)新實踐中,慢慢就形成了一套鈞瓷文化創(chuàng)意理論:根植于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思想,自覺地讓文化提煉成有形符號或無形氣韻,對造物設計進行整體謀劃,用鈞瓷這種特殊的媒介去傳輸傳遞,去表達作者的思想,反映中國的盛世。
簡而言之,器型因世宜,文化賦魂根。
為什么要基于文化呢?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文化內涵的瓷器,和一個只有容積、重量、硬度等物理指標的冷冰冰的容器有甚區(qū)別!
首先,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從未斷續(xù),其在人文、哲學、科技等眾多領域都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或世界之先,這是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它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其次,我國在全球已是第二大經濟體,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也不意外。國人往往因為近百年來的被動挨打,而遺忘了我國曾經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在長達千年的歐洲中世紀,唯獨東方獨占鰲頭,本世紀返回世界第一也不必大驚小怪。究其原因,這其中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中國文化之強大,習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敝腥A文化的繁榮興盛,既關系到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到我國國際地位的確立和國際影響力的發(fā)揮,更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復興。經濟的繁榮必將促使文化的回歸與繁榮,這在世界發(fā)展史上的案例也不勝枚舉,這也是一個規(guī)律。比如像美國和日本,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時,都自覺在尋找、挖掘、恢復屬于本國的特有文化。
再次,中國有基于日常的“閑情”傳統(tǒng)。兩人看似對弈,其實在做心與心的對話,是想一時避開鬧市的喧囂;彈琴其實是在與天對話,與知己交心;吟詩作詞是在表達詩詞之外的隱喻,還有品茗、書畫等等,都是通過“閑情”來怡情悅性,所以當代的造物要滿足這種日常生活的美學傳統(tǒng),要寄物于文化,讓物去傳情達意。
在實踐中,我把文化創(chuàng)意理論具化為“一根四宜”法則。
“一根”,以文化為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諸如:陶瓷、青銅、玉器、書畫、古典家具、紡織手工藝品等物質文化,而且還有儒釋道的深邃思想、詩詞歌賦的情感內涵等非物質文化。在造物過程中,根據(jù)實際需要,合理載入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內涵,讓靜態(tài)的器物靈動起來,賦予其靈魂和真、善、美的文化價值。
“四宜”,就是與人相宜、與景相宜、與時相宜、與用相宜。
與人相宜,即與不同消費者的藝術審美情趣、生活體驗相適應。首先要明確為誰創(chuàng)作,任何一件鈞瓷作品,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只能被一定人群的一部分人認可。譬如:因為官方、商務精英、社會中產階層等等消費者身份的不同,對文化元素、外觀形式等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也就是要根據(jù)不同階層的審美趣味做到不同階層的專屬定制。
與景相宜,即與消費者的使用場景相協(xié)調。創(chuàng)作前要考慮此器物的陳設場景,是置于案頭、茶幾、廳堂、博古架的陳設,還是墻面鑲嵌;是傳統(tǒng)藝術,還是當代藝術;是實用器型,還是壁掛裝飾,并且要考慮器物的大小比例是否與使用場景相協(xié)調。
與時相宜,即與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事件、時令節(jié)氣相吻合。一件好的器物,一定是時代的縮影,映射著民族氣質和時代精神,譬如創(chuàng)作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作品,建國、建軍、建黨周年作品,中秋節(jié)、春節(jié)時令作品。同時還要考慮型和釉協(xié)調的問題,譬如國家大型節(jié)慶的作品,紅釉首選;春夏秋冬四季作品,天青、月白、富貴紫、帝王綠等釉搭配為佳。
與用相宜,即與消費者的實際功用相匹配。通俗地講,就是消費者是作為禮品贈予他人,還是自己日常實用,也就是說您的客戶最終是不是您的用戶,兩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方法,包括包裝設計和文案創(chuàng)作,是不一樣的。再譬如日用茶器,要考慮其使用場合,是茶臺休閑,還是商務辦公,不同的茶空間,茶壺與杯子的大小形制是不一樣的,整套茶具的件數(shù)多少也是不一樣的。這些思想來自哪里呢?無不來自喝茶體驗,來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