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震國
東拐拐,西拐拐,向左轉(zhuǎn),再向右轉(zhuǎn),雖然有手機導航的指引,然而最終我還是在幾個紹興老鄉(xiāng)的幫助下,才在細長逼仄的小巷內(nèi)一段有點剝落的粉墻上,看到掛著一塊木頭做的門牌,上面鐫刻著書法大家潘天壽題寫的四個大字:“青藤書屋”。我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我知道我苦苦尋找的目的地終于到了。
與前面幾個我剛?cè)ミ^的三味書屋、咸亨酒店、魯迅故居以及沈園等景點里,游人如織、熱鬧異常的場景相比,這里顯然要安靜得多,也清冷得多。走進院子,我獨自一人開始打量起眼前的景致。院子并不大,院子的中間是一條鵝卵石鋪砌的小路,小路的左邊種有一株石榴和一架葡萄,右邊則是在一叢幽篁和幾株芭蕉前面,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刻有“自在巖”三個大字。順著蜿蜒的小路徑直走進去,便是一個圓圓的門洞。進得門洞,在靠墻的一角,那叢著名的青藤就映入了我的眼簾。記得徐渭曾專為這株青藤寫過一首詩:“吾年十歲栽青藤,乃今稀年花甲藤。寫圖寫藤壽吾壽,他年吾古不朽藤?!?這就是徐渭十歲那年種下的那叢青藤?這就是已經(jīng)有著四百年高齡的那叢青藤?回答無疑是否定的。現(xiàn)在的這叢青藤是后人從野外移植而來的。
徐渭,字文長,又號青藤居士。在明代,徐渭與解縉、楊慎是著名的三大才子。與其他兩位或工于詩書,或擅長書畫不同,徐渭學兼四藝,他的詩文、戲劇、書畫,可謂是并駕齊驅(qū),獨樹一幟,都稱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可謂是個“全能型”的才子。徐渭的詩文“如嗔如笑”,跌宕多姿,“句句鬼語”,在明代文壇公安派領(lǐng)袖人物袁宏道的心目中,無疑是“明朝第一”。一次,袁宏道路過紹興,在朋友陶望齡的家里偶然讀到徐渭的《闕編》一書,一把拉住陶望齡,想叫他安排與這個名叫徐渭的作者能見上一面。當?shù)弥煳妓廊ヒ延?年時,一時不能自已。那個晚上,袁宏道通宵都在讀徐渭的詩作,據(jù)說一邊讀一邊還不停地叫著,直至天亮了也不肯停歇。袁宏道在文章中,曾描述過自己閱讀徐文長詩文時的心情:“不覺驚躍,燈影下,讀復叫,叫復讀”。后來袁宏道把能收集到的徐渭的詩文全部都讀了一遍,在精心研究的基礎(chǔ)上,撰寫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小傳——《徐文長傳》。
在戲劇方面,徐渭著有《南詞敘錄》《四聲猿》等劇作。徐渭的戲劇作品,文辭齊越,寓意深邃,令著名戲劇大師湯顯祖拍案叫絕,極力推薦,稱之為“詞壇飛將”。徐渭的書法結(jié)體茂密,富有氣魄。徐渭尤其擅長行草,筆墨奔放灑脫,蒼勁多姿,縱橫恣肆,“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徐渭曾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但是后人對他評價最高的還是畫。徐渭的畫法注重寫意,反對摹古。徐渭畫畫的時候喜歡用筆將墨汁潑灑在宣紙上,然后再用毛筆涂抹,用墨色相互滲化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潑墨花鳥的大寫意技法。徐渭所創(chuàng)作的潑墨畫,淋漓瀟灑,形神兼?zhèn)洌P法大膽,他不拘泥于任何傳統(tǒng)的規(guī)范,而是在情感上酣暢淋漓地宣泄著內(nèi)心的悲傷與痛苦,同時在技法上又追求著筆法強烈的速度感和撕裂感。徐渭的畫不僅對一向溫文爾雅的中國文人畫是一個有力的拓展,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畫壇一個赫赫有名的流派——“青藤畫派”。在著名畫家、被后人譽為中國山水畫一代宗師的黃賓虹的心目中:“徐渭300年無人能及。”現(xiàn)代著名畫家齊白石更是說:“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于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毙煳嫉睦L畫對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乃至現(xiàn)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據(jù)說著名畫家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看到徐渭的畫后,被他的畫作技法驚得目瞪口呆。從此他改變了自己的作畫方法,決定按照徐渭的畫路走下去,開始了水墨寫意的探索,最終成為中國畫壇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大家。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仔細觀賞和研磨了徐渭的畫后,同樣被他的技法所折服。除了詩文書畫,徐渭還有許許多多的書評、畫論、贊跋、銘記、尺牘、燈謎、碑傳……都是成就驕人,都可“摘冠而戴,傲視古今”。
青藤書屋作為徐渭的故居,其實只與徐渭的童年有關(guān)。徐渭的家境衰敗后,這座小屋就由徐渭同父異母的哥哥做主,出售給了別人。雖然與這座小屋廝守不到十年的時間,但是徐渭直到晚年都對這座小屋仍是念念不忘。徐渭晚年曾畫有一幅《青藤書屋圖》,寄托了自己對這座小屋的感念,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想。時光荏苒,數(shù)百年間,這座小屋多次易主。后來的主人或自己居住,或改成學舍,傳經(jīng)授徒。直到明末的畫家陳老蓮,因為敬慕徐渭,便買下了這座小屋;又因為徐渭自號青藤居士,便把這座小屋定名為“青藤書屋”。
青藤書屋并不大,除了一個小小的院子,剩下的就是兩間不大的房間。靠外的一間是廳堂,里面的擺設(shè)很簡單。窗前是一張長長的書桌,側(cè)面的墻邊擺放著兩張明式的圈椅,正面的墻上掛有一幅題為徐渭的圖像,兩邊是其手書的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lián):“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diào)人”。走過廳堂,進到書房,沿墻擺放著一排排的玻璃柜臺,里面陳列著徐渭各種版本的詩集、劇本、冊頁。墻上則懸掛著徐渭的書畫作品。徐渭筆下的花花草草,不論是荷花還是翠竹,不管是蘭花還是臘梅,都是那么清瘦,寒枯,一點兒也不講究曲折欹逸。就拿那幅墨梅來說,整張紙上就只有一枝散淡、簡約而寧靜的梅,枝上也只有寥寥數(shù)朵的花。枝干用的是枯墨,花朵用的也是枯墨,只是在枝干和花朵的邊緣有一點點淡化。明代的文人畫都喜歡用墨,但是像徐渭那樣用墨卻非常罕見。徐渭似乎特別喜歡濃重的墨色,而且基本上不摻一丁點的水。徐渭看起來是在畫畫,其實是在抒情。他的筆下墨到之處,所飽含的情緒便躍然而出。還有徐渭畫的那張青藤圖,墨氣淋漓,橫七豎八瘋長的枝條之間似乎蘊藏著無盡的悲憤、激越等飽滿的情緒。只要你認真地盯著看,而且不停地用目光在其間搜尋,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似乎隨意揮灑的筆墨里,其實隱藏著一幅命運多舛的地圖。徐渭筆下的山水,更是枯瘦得沒有一點兒生氣,紙面上就是隨意站立的幾棵樹,最多樹下還有一個兩個靜坐或立臥的人。這些人往往只有那么寥寥的幾筆,連長得是個什么模樣也根本看不清楚。這就是徐渭的特點,他并不是在畫人,而是在畫骨氣,畫胸襟。所以他就根本不在乎樹是否能生機盎然,人究竟長得是什么模樣,他把一切的細節(jié)都省略了,因此也就沒有必要浪費筆墨了。
我獨自一人在狹小的書房里流連忘返。其中最讓我挪不開步子的,還是徐渭的那張大寫意畫作《墨葡萄圖》。雖然我知道,這并不是徐渭的原作,而只是一件復制品,但我的精神還是“陡然一震”。雖然我對于徐渭的畫作并沒有什么研究,但是我從這幅畫中仍然能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筆墨的躁動,以及隱藏在筆墨后面的一種不馴與無奈。就如余秋雨先生所說,“他的生命奔瀉出淋漓而又灑潑的墨色與線條,躁動的筆墨后面游動著不馴和無奈。在這里,僅說筆墨趣味就很不夠了,僅說氣韻生動也太矜持了。”
徐渭的畫,畫面非常簡單,但是畫上的題詩卻非常奇絕。徐渭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詩畫互襯,相映生輝。讀徐渭的畫,也許一時難以揣摩出他的真意,但是通過題在畫上的詩,卻往往能從中窺見徐渭的心意。例如,在那幅《枯木石竹圖》中,徐渭的題詩中有這么一句:“大抵絕無花葉相,一團蒼老暮煙中?!痹凇赌咸褕D》上,他更是題了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脑娮鳎骸鞍肷淦且殉晌?,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這首詩可以說是徐渭一生的寫照,拿這首詩來作徐渭的墓志銘,我覺得都是十分恰當。
一代奇才的徐渭,一生都不得志。雖然徐渭在窮困潦倒中也活到了古稀之年,但最終還是郁郁而終。1593年,也就是明萬歷二十一年,貧病交加的徐渭死于一堆殘書舊稿之中,享年七十三歲。據(jù)說,徐渭死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甚至沒有一個朋友,家徒四壁的屋里居然連一鋪草席都沒有。唯一為徐渭送行的就是一只小狗,一只與他一樣曾經(jīng)在街頭踽踽獨行最后被徐渭收養(yǎng)的流浪狗。
走出青藤書屋,深秋季節(jié)的太陽落山很早,沒有一片綠葉的青藤正處于“一團蒼老暮煙中”?!肮P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崩p繞的青藤,像極了徐渭荒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