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琪·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第三實驗學校八(3)班
上了初中以后最期待的節(jié)日便成了春節(jié)。倒不是因為在春節(jié)時能收到各種各樣的紅包,也不是因為能換上新的衣服裙子,只是因為在春節(jié)時,我能收到一份來自外公的特別禮物——稻米。
一提起來稻米,我就會忍不住地歡喜起來,就會想起它被煮成米飯時的香味,水咕嚕咕嚕的聲音;就會想起它擺成的一幅幅的金燦燦的圖畫,老師的小紅花。在“稻浪”里會想起在細雨中勞作的身影。八仙桌前是外公的爽朗的笑聲。真的,稻米在記憶里結的緣實在是太多了,多得實在是說不過來,所以即使我已經(jīng)很少能夠看見它了,它還是擠在我的記憶里,令我難以忘懷。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站在廚房的門口,朝著那門里的“世界”看。外公是那個“世界”的“主宰”。天剛剛亮,天空還灰蒙蒙的時候。外公就起來了,他就會進入廚房,從灶臺下拖出稻米,熟練地將它倒入碗里,就著清水沖洗起來,又搓、又搖、又晃。其實自己種的米并不需要不放心??擅看挝覀円患襾砹?,外公就會沖洗很多遍,沖得米都發(fā)了光,才肯把米倒入鍋里,挑弄起柴火來。每每到這個時候,我才會起床,外公總是打趣我是“小懶蟲”,可外公從不知道,我是掐準時機等著米飯的味兒飄出來呢!等著水奏出咕咕的樂章。那味道和聲音,是我無論什么時候都難以忘懷的,也是我小聰明的最好回報。
難以忘懷的除了味道與聲音,還有農(nóng)忙時期在稻米中游動的身影。秋高氣爽,風刮來了豐收的聲音。在“稻浪”中是各種各樣的“好漢”。他們一個個身懷絕技,有的懷著“分身”絕技——動員一家老小出來收稻;有的則使用了機器——用收稻機來收稻;還有的,就是像我外公一樣的了,單槍匹馬干活,秉持著“關公精神”。但外公也有不同于人的地方,那就是我,我每一次都坐在田埂上,為外公打氣加油,奮力吶喊,看著外公在浪里靈活地游來游去,彎著腰,汗水順著稻葉滴進土地里,再抬起頭時,汗水便隨著動作直接灑到了稻粒上,但背脊仍保存著彎下去的痕跡,比臉上的皺紋還要彎。于是從那時開始,我的飯碗里就再也不剩米飯了,一粒也沒有。因為我從外公那兒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最喜歡的還是外公那精巧的稻稈手工品,幾根稻稈在外公靈活的雙手下,很快就變成了一個精致的小物件。什么蛐蛐啊,雙截棍啊。假期結束,包里塞得滿滿當當。隨便拿一個去學校,展示給同學們,立馬就能收獲各種羨慕的目光,不僅羨慕我有蛐蛐有雙截棍,更羨慕我有個這么棒的外公。外公的稻稈,讓我小小的虛榮心,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可上了初中之后,我離稻米就越來越遠了,和外公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少了。每每收到外公的稻米,我心里都會涌起一股懷念。到底是懷念一去不復返的稻香味時光,還是懷念外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