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青,蔣建龍,顧劍峰,顧秀文,陶丹浩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常熟 215500)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命健康[1]。自從全直腸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概念提出以來,手術治療便成為首選[2]。直腸癌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傳統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兩種[3]。另外有更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4]。近年來國內、外報道均提示腹腔鏡手術獲得與開腹手術相同的生存期,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美容效果好、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等優(yōu)勢[5-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近3年來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術后30 d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來評估腹腔鏡手術的臨床療效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及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病人共58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組結腸直腸外科手術團隊進行。病人由電腦隨機分為兩組,腹腔鏡組30例,開腹組28例。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意見。所有的數據、病理檢查及圍術期情況均來自于病案記錄,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住院時間、病理類型、病理分期、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圍術期并發(fā)癥、淋巴結清掃數、腫瘤與遠切緣距離(distal resection margin,DRM)、淋巴結轉移、TME標本完整度,根據第7版AJCC指南的腫瘤分期。
兩組病人均采取全身麻醉,取改良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手術均遵循TME原則。腹腔鏡組采取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治療[7]。在臍上取10 mm觀察孔,主操作孔位于右下腹麥氏點偏下方,按手術需再做 1~3個5 mm戳孔作為輔助孔。進腹后常規(guī)探查腹腔,觀察有無腹膜種植或臟器轉移。采取中間入路,提起乙狀結腸系膜,于右側系膜內側骶岬水平分離乙狀結腸系膜至根部,游離腸系膜下血管。顯露并保護雙側輸尿管,清掃周圍脂肪組織及淋巴結。hemolock夾閉腸系膜下動脈及其伴行靜脈。根據血供情況決定是否保留結腸左動脈。保護盆底神經,沿直腸固有筋膜與盆壁筋膜的間隙行銳性分離。將直腸前腹膜返折切開。在直腸前壁與精囊于Denonvillier筋膜之間的間隙進行分離。游離直腸至腫瘤下方至少3 cm并裸化腸管。于腫瘤下方3 cm處以切割縫合器切斷直腸。下腹正中做5 cm的小切口,拖出近端腸管,于距離腫瘤上緣15 cm處離斷腸段。近端結腸放入吻合器砧座,重新建立氣腹,腹腔鏡直視下行乙狀結腸-直腸端端吻合。放置腹腔引流管,關腹。開腹組采取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治療[8]。通過下腹正中切口入腹,探查腹腔,行TME,吻合器吻合,放置引流,關腹。
手術指標如下: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DRM、腫瘤環(huán)周切緣(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9]。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術后自主排尿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后近期并發(fā)癥(切口感染、尿潴留、腸梗阻、吻合口漏、肺部感染)。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男 17 例,女 13 例,平均年齡(53.4±14.5)(42~75)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2±3.4),病程(8.4±5.7)(5~16)個月。開腹組中,男 15 例,女 13 例,平均年齡(52.3±14.1)(38~7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1.5±3.2),病程為(8.3±5.3)(6~15)個月。兩組病人性別組成、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程、腫瘤與肛緣距離[(8.2±4.9) cm 比(7.9±4.6) cm]、腫瘤直徑[(3.52±0.83) cm比 (3.52±0.79) cm]、 腫瘤 Dukes分期 (A6、B9、C15 比 A5、B10、C13)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將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DRM、淋巴結清掃數、CRM作為兩組病人手術相關指標的評估內容。其中腹腔鏡組病人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DRM均優(yōu)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CRM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腹腔鏡組術后自主排尿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恢復指標顯著優(yōu)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腹腔鏡組住院費用多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兩組病人術后近期內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尿潴留、腸梗阻、吻合口漏、肺部感染。腹腔鏡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較開腹組(25%)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1 手術相關指標(±s)
表1 手術相關指標(±s)
組別 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DRM(cm) 淋巴結清掃數(枚) CRM(cm)腹腔鏡組 7.1±2.2 95.8±25.3 145.6±51.2 7.1±2.8 12.9±4.1 1.3±0.8開腹組 15.5±5.3 220.3±55.2 156.4±45.3 6.4±3.2 12.3±3.2 1.2±0.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術后恢復情況
表3 術后近期并發(fā)癥
結腸直腸癌為全世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第3位的惡性腫瘤[10],且發(fā)病率有年輕化趨勢。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1991年,Jacobs等[11]開展世界首例腹腔鏡直腸手術以來,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有著創(chuàng)傷小、美容效果好、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加速康復外科的理念推出以來,腹腔鏡手術更被認為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12]。本研究顯示,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95.8±25.3) mL 比(220.3±55.2) mL]、切口長度[(7.1±2.2) cm 比(15.5±5.3) cm]及 DRM[(7.1±2.8) cm 比(6.4±3.2)cm]方面均優(yōu)于開腹組,可能與腹腔鏡的倍數放大效果有關。其不僅為術者精細解剖并避免血管損傷提供更良好的視野,且在腹腔鏡直視下能精確定位腫瘤的下切緣,避免多余的腸管切除。CRM概念的提出是直腸癌手術繼TME又一里程碑式進步[13]。本研究顯示,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CRM方面腹腔鏡組與開腹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腹腔鏡組的安全性與標本的完整性不比開腹組差,腹腔鏡手術安全、可行。本研究顯示,術后30 d內近期并發(fā)癥方面,腹腔鏡組術后自主排尿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開腹組。腹腔鏡組切口小、美觀效果好,避免其他組織的不必要損傷,減少機體炎癥應激反應,利于腸道蠕動的保護和恢復。腹腔鏡的放大效果保護盆叢神經,利于術后排尿功能的恢復。結腸直腸手術的主要近期并發(fā)癥包括出血、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尿潴留、感染等[14]。大量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5-16]。本研究表明腹腔鏡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開腹手術,進一步顯示腹腔鏡的安全性。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其循證醫(yī)學證據有待進一步商榷。
綜上所述,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安全、可行,臨床應用前景好。術后30 d近期療效優(yōu)于傳統開腹手術。縮短住院時間、加快病人康復均體現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但我院近3年直腸癌病人樣本量較少,其證據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