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盛濤 閔文化
(1.古交市國盛恒泰煤層氣開發(fā)利用有限公司,山西 030200)
近年來我國煤層氣產(chǎn)業(yè)高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直井、定向井由于其抽采范圍有限,產(chǎn)量低,已經(jīng)難以滿足煤層氣商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L型水平井改造范圍大,產(chǎn)量高,能夠彌補普通井的不足,但其舉升過程中存在井斜限制、煤粉卡泵、氣鎖影響泵的效率等問題。目前常用的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采用桿式泵排采,另外采用射流泵進行排采,但兩種排采方式的設備都比較復雜,入井風險高,且投資成本相對較高,這與煤層氣經(jīng)濟和安全排采的理念相沖突。
為此,依舊采用管式泵對古交區(qū)塊煤層氣L型水平井進行排采,并對常規(guī)管式泵排采管柱進行改造,在泵下加裝一種類似氣水分離器的裝置。此種排采方式可以在泵下將氣水進行分離,減少氣體進入泵筒,提高泵效,有利于進一步降低排采液面,同時入井設備簡單,成本相對較低。
古交區(qū)塊位于華北克拉通中部西山煤田內(nèi),是我國煤層氣重點開發(fā)區(qū)塊之一。區(qū)內(nèi)構造復雜,走向多樣,主要發(fā)育NW向褶皺和NE向斷裂構造。山西組和太原組為主要含煤地層,共發(fā)育煤層11層,山西組2號煤層和太原組8號、9號煤層為主力煤層, 其中8號、9號煤全區(qū)穩(wěn)定,為古交區(qū)塊L型水平井的目的層位。
本設備是在常規(guī)煤層氣水平井管式泵排采設備的基礎上,加長泵下尾管的長度,同時在尾管中加入帶扶正器的小沖管。小沖管通過特制的連接結構,連接到水平井管式泵下端壓力計托筒上(圖1)。
1—φ139.7mm生產(chǎn)套管;2—φ73mm油管;3—φ57mm水平井泵;4—壓力計托筒;5—特制連接設備;6—井下壓力計;7—φ73mm繞絲篩管;8—φ38mm小沖管(帶扶正器,最下部帶堵頭);9—倒錐絲堵圖1 L型水平井管式泵排采工藝示意圖
特制連接設備上端與壓力計托筒相連,下端內(nèi)部與小沖管相連,外部通過絲扣與繞絲篩管相連,小沖管內(nèi)腔是物體進入泵內(nèi)的唯一途經(jīng)。小沖管下部帶有堵頭,側面打孔,液體通過側孔進入小沖管。
水平井排采時,固、液、氣三相通過繞絲篩管進入尾管,由于小沖管側孔淹沒在液體中,氣體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上流動,大部分進入小沖管與尾管的環(huán)空,而小沖管與尾管的環(huán)空上部又通過特殊連接結構對其進行了封堵,氣體只能再次通過篩管返回油套環(huán)空,排出地面。液體通過小沖管測孔進入小沖管內(nèi)腔,通過特殊連接結構進入泵筒,排出地面,從而實現(xiàn)泵下氣液的初步分離,減少氣體進入泵筒,提高泵效。固體由于重力作用,部分沉降在尾管底部,部分隨液體排出地面。
(1)管式泵:φ57mm水平井管式泵,泵筒長度4.5m,泵效40%~89%。
(2)繞絲篩管:裂縫寬度0.18mm,長度4m(2根)。
(3)特制連接設備:外徑73mm,兩端均為公扣,中間為φ38mm母扣全空,上端與泵底壓力計托筒相連,下端外部與繞絲篩管相連,下端內(nèi)部與φ38mm小沖管相連。
(4)小沖管:φ38mm*4根*8m,通過絲扣相連,每根上、下部2m附近焊接類似扶正器的結構。最下端小沖管底部加堵頭,下部側邊開小孔或小口。
(5)尾管:φ73mm普通油管4根,下端連接倒錐絲堵。
(1)井底近40m的氣水分離裝置,大大增加進泵物體的路程,可以使煤粉等有效沉降在尾管中,減少卡泵風險。
(2)小沖管是物體進入泵筒的唯一途徑,且小沖管底部進口淹沒在液體中,由于重力作業(yè),氣體很難進入,從而基本上沿正常路徑排出地面,增加了井口正常收集到氣體量,同時減少了氣體進泵,有利于泵效的提高。
(3)減少了泵筒進氣的風險,可以增大泵體的偏斜度,從而增大泵掛深度,在排采過程中可以將液面降到更低位置。
該工藝選擇了6口井進行現(xiàn)場試驗,與前期普通的管式泵和螺桿泵從適應性、檢泵周期、氣體影響泵效和產(chǎn)氣量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加裝特殊結構的管式泵下入井斜達到了68.9°~77.8°,泵效達到了40%~89%,平均檢泵周期是原來2倍多,產(chǎn)氣量有了明顯的上升。
6口試驗的井,在加裝了特殊的結構后,其泵掛位置處井斜達到了68.9°~77.8°,與螺桿泵相比,基本上達到了同等水平(表1)。同時由于氣水兩項在泵下分離,泵內(nèi)無氣體進入,泵效明顯升高,達到了40%~89%,較好的滿足了大井斜角排采的需求。目的層在水中沉沒度小于150m時,CJS-L05、CJS-L06井等采用常規(guī)管式泵進行排采的井,泵內(nèi)氣鎖嚴重,已無法排采,而在泵下加裝特殊結構后,在此沉沒度和泵掛處井斜達到大于70°時,其泵效大于75%,且運轉正常,進一步說明了,在加裝特殊設備后的管式泵能夠滿足大井斜角排采的要求。
表1 6口試驗井前后參數(shù)對照表
表2 不同排采工藝的前后檢泵周期對比
6口試驗井在泵下加裝了特殊設備后,通過排采現(xiàn)場定期的示功圖測試來看,無一口發(fā)生氣鎖和氣體進泵,影響泵效的情況。實踐表明:此設備能夠很好的在泵下將氣液分離,基本上避免了排采過程中氣體進入泵筒,影響泵效的情況。
與螺桿泵和普通的管式泵排采相比,檢泵周期由原來的87~140天,延長到209~351天(表2),平均檢泵周期為原來的2.4倍,大幅延長了檢泵周期。同時由于入井設備相對于螺桿泵簡單,單井檢泵施工時間明顯縮短,對氣井的排采連續(xù)性影響變小。
采用在泵下加裝此設備后,相比于普通管式泵排采結構,其泵掛深度明顯加深,能夠很容易的將液面降低到相對較低的位置,使降壓漏斗擴散到遠井端,排采波及范圍更廣,緩解了在L型井著陸點周圍液體封堵的情況,同時減少了遠端氣體運移到近井端的阻力,單井產(chǎn)氣量明顯提升。
從現(xiàn)場檢泵情況匯總來看,試驗井中有1口井因為抽油桿偏磨,導致油管直接磨穿,其余各井在井斜角較大部位的油管、抽油桿、扶正器等部件均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磨損。另外還有2口井出現(xiàn)煤粉堵塞。
實踐表明,此種工藝任存在嚴重的管柱偏磨和煤粉不能有效攜帶的問題。
綜上所述,該工藝是在普通管式泵排采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下井工具較少,入井風險低,且成本明顯低于采用螺桿泵和射流泵。同時該工藝能夠較好的滿足大井斜角,泵沉沒度低,入井深度小于1000m的煤層氣L型水平井排采要求。但檢泵周期相對較短,管柱偏磨和煤粉堵塞的問題依舊存在。
在下步推廣應用過程中,應深入研究管柱偏磨和煤粉堵塞原因,加強扶正設備的類型、安裝位置和攜帶煤粉機理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扶正設備的有效性和延長檢泵周期。
(1)在普通管式泵下加裝該新型井下氣水分離器,可以滿足煤層氣L型水平井大斜度排采的需求,其泵掛處井斜達到了68.9°~77.8°,基本與螺桿泵持平。氣體進泵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單井泵效達到了40%~89%。
(2)解決了螺桿泵排采的高成本、入井材料復雜和易脫扣的風險,同時其檢泵周期由原來的87~140天,延長到209~351天,檢泵周期明顯增加,與煤層氣排采的安全、經(jīng)濟和持續(xù)的理念完全吻合。
(3)實現(xiàn)了管式泵對煤層氣L型水平井的排采,單井產(chǎn)氣量明顯上升。
(4)該工藝任存在管柱偏磨和煤粉堵塞的問題,檢泵周期依舊較短。應進一步改進管柱扶正結構和防堵措施,使該工藝能夠真正適應于L型煤層氣水平井的大斜度、深泵掛和長時間連續(xù)排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