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韓店學區(qū)潘河小學 韓曉玲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是我國文化傳承、延續(xù)的根基,亦是傳承民族文明的橋梁。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性學科,其教育目的在于使學生經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擁有基礎的聽說讀寫技能,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閱讀習慣,為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應擺脫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的思想與方式,將語文教育工作回歸到純粹的語文思維及語文形式。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面臨的嚴重問題就是涵蓋范圍過于廣泛,教育內容過于繁雜,導致小學語文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與面目,忽略語文學科本該具備的道德美、形式美以及音樂美。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應經過對文學及語言的體會和學習實現文化與美的觸碰,因此語文教育應向簡約化方向發(fā)展。小學語文教育往往過于注重純粹的文字訓練,忽略對思想的感知,導致語文教學失去吸引力,不僅浪費時間,也磨滅了小學生的天性。并且,歪曲語文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文本含義解釋的偏差,致使“崇圣化”現象發(fā)生,使得語文教育逐漸缺失人文關懷。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具體教育中追求簡約化,促進語文教育內容簡約化,進而使小學生更易理解,提高語文教育效果。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應切實突破以往注重理性因素的認知主義,弱化其在課堂教育中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使語文教學更具人性魅力。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諸多優(yōu)美文章,語文教師應深度解析文章內容與背景,使學生確切理解文章,從而促進其自主學習,使學生體會語文教育的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三觀”。語文課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課程,多數語文教師擔心語文教學失去語言文字本性,從而將語文課堂轉變?yōu)檎Z言文字訓練課。這便導致語文教育由一個極端轉變到了另一個極端,利用語句、文字的演練分離甚至壓抑語文學科所具備的人文精神,磨滅個性靈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明確語文學科蘊藏的美感,無須通過理性分析獲得,也不需要進行過度解析,而是應引導學生自主理解,還語文課程本真。
小學語文教育內容多以教材為主,但是也應充分運用教材外的知識內容拓寬學生眼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在學生遇到理解難度較高的知識時,教師可融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列舉生活實例展開補充說明。此外,階段不同的語文教育,其側重點也存在差異。例如,一年級語文教育重點在于識字,二年級重點教育內容在于組詞、造句以及簡單閱讀,而三年級則重視課文朗讀、古詩詞背誦以及簡單寫作。小學語文教育應逐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以及學習難度,通過層次化教育內容促使小學語文教育內容向科學化方向發(fā)展。
我國教育體系中,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科學化構建,切實呈現了現代化育人目標。語文教育活動為我國落實現代化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并成為民眾教育的重心,亦是當今小學語文教學價值追求的終極目標。語文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和工具性的雙重功能,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中,小學時期語文教育工作存在重視工具性、忽視陶冶情操的問題,主要因素在于其工具性作用的發(fā)揮先于陶冶情操作用發(fā)揮,并且具備更為明確的育人作用。因此,部分家長望子成才心切,使得學生的語文識別能力培育深受關注,忽視其個體理解能力的提高,注重語文教育廣度,忽視教育深度。鑒于此,小學語文教育應使學生對求知形成迫切渴望,重視培育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重視陶冶其情操。小學語文教育不能僅作為工具存在,而應構建長遠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發(fā)展、成長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應注重其基礎教育功能。在語文教育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培育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分析語文教育具備的內涵美,培育學生養(yǎng)成優(yōu)質的思想品格,重視教育觀念的長遠化以及教育內容的科學化,以此推動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學生日后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