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琵
“巨嬰”并非現(xiàn)時代才有,只不過,在現(xiàn)時代才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在物質(zhì)生活不發(fā)達(dá)的時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屬于富家子弟,所以才有“自古紈绔少偉男”之說。普通老百姓家,孩子們從小就得學(xué)著做活兒,早早嘗到人生苦難,最起碼也要經(jīng)些風(fēng)吹日曬,受些冷眼、呵斥。因此,這些孩子們不會因為苦點累點、誰給個重話就受不了、想不開。隨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普通人家也具備了嬌生慣養(yǎng)的物質(zhì)條件,加上家長不明家教之理,“平民巨嬰”層出不窮。
相比“富貴巨嬰”,“平民巨嬰”對家庭的傷害性更大,因為平民百姓家的承受能力更差,兜不了底兒。
《編輯部的故事》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情景喜劇,其中有一集“娶個什么好”,就刻畫了趙永剛(張國立飾)這樣一個“平民巨嬰”。
趙永剛生于一般老百姓家,因就他一個男孩,嬌生慣養(yǎng),導(dǎo)致他好吃懶做,又心高氣傲,找不下對象,被他媽強拉著去《人間指南》編輯部登廣告征婚。由于婚姻訴求超出了自身匹配能力,一再失敗,又遭到眾編輯的批評,竟欲輕生……
好吃懶做、近乎不能自理,還只是“巨嬰”的物理表現(xiàn),其心理特質(zhì)是更令人憂慮之處。比如趙永剛:誰都瞧不上,就看自己順眼;覺著自己命苦,不如意,到處都遇到“明槍暗箭”;找對象要找相貌好的,還要脾氣柔順、善解人意;明知自己懶不對,也不愿去改,指望對方順著自己……
“巨嬰”的長成往往都源于其原生家庭。劇中,趙永剛的家庭成員只出現(xiàn)了他媽,但他這個媽的表現(xiàn)足以說明這個“巨嬰”是如何養(yǎng)成的。
在趙媽眼里,兒子嬌氣點,很正常,不算什么?!凹依锱⒍啵退粋€男的,平時都讓著他,從小就沒規(guī)矩……”兒子說話沒禮貌,她也就是嘴上走過場似地責(zé)備一句。
在趙媽眼里,錯誤都在別人。趙永剛在編輯部初次相親失敗,回家后情緒不對,趙媽來編輯部興師問罪,“你們別是拿什么話噎著他了吧?我們家永剛脆弱,禁不起……”
在趙媽眼里,兒子千好萬好,必須找人尖子?!昂锟薜墓媚铮际亲屛覂鹤咏o撅出來的……雖說都是老百姓家孩子,可也有個高低優(yōu)劣呀……”
在趙媽眼里,自家人不能吃一點虧,兒媳婦進(jìn)了家門,就得服服貼貼的。“我們家沒一個省油的燈,風(fēng)風(fēng)雨雨幾十年,也沒讓人占著什么便宜……就是天王老子,只要進(jìn)了我們家,就得聽我管……”
從趙媽的話里話外,我們大致知道了趙永剛的成長環(huán)境:無論是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全家都捧著他,而且,為他抵擋了一切可能的傷害。這讓他認(rèn)為,自己是格外優(yōu)秀的,不是凡人,“估且把我跟你們算做一類吧……”事實上,他自認(rèn)為不凡的地方不過是“趣味高雅,愛好文藝,精通各種雕蟲小技”。而就是他口中的高雅、文藝,他其實也基本不入門。聽音樂會,無非是到前排聽個熱鬧,根本欣賞不了。平時愛干的,就是逛街、串門子說閑話。
以趙媽為代表的趙家家長,在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方面嚴(yán)重欠缺。
初次到編輯部,趙媽把給兒子找對象一事托付給了戈玲——首先要問出兒子的訴求?!斑@孩子我就托付給你了,他這把鎖一準(zhǔn)得你這把鑰匙來開?!眱鹤酉嘤H失敗后,趙媽覺得戈玲這把鑰匙開不了兒子這把鎖,就改為托付李冬寶?!八纾憔桶堰@事當(dāng)成自個兒事辦吧——只許辦好,不許辦壞?!?/p>
“大媽,您可夠松心的?!崩疃瑢氝@一句話點明了趙媽身上的一個問題——推卸家庭教育責(zé)任。自己從小嬌慣,等孩子有問題了,自己處理不了了,就指望著別人能妙手回春??傊诩医谭矫?,孩子小時也不走心,孩子大時也不走心,如此,卻還巴望著孩子長出息。
趙永剛與李翠玲相親失敗后,趙媽帶著問罪的心態(tài)來到編輯部,沒寒暄幾句,就說道:“你(李冬寶)跟三天前可不一樣了……是不是這地方透著神圣,挺一般的人,往這一坐,就人五人六的。”說這話時,斜了一眼戈玲??偷街骷?,這樣的話居然能說出口,他兒子在人前的不禮貌、討人嫌也就不難理解。父母不懂理兒,子女能好到哪去?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身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點,趙家不及格。
趙永剛瞅誰都瞧不上,唯獨瞧李冬寶順眼,哥長哥短地叫個不停,連相親買衣服都要拉著李冬寶。這種一廂情愿、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死纏硬靠的交朋友方式,也是“巨嬰”心理的一部分——估且不多談。
趙永剛渴望理解——有什么委屈能有人一塊嘮嘮,這算是人之常情。但他的這種心理是那般強烈,近乎變態(tài),這也與家庭有很大關(guān)系。趙媽沒法知道兒子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女孩——兒子明確表示,“當(dāng)著我媽的面,我不說。”由此可以看出,在親子溝通這方面,趙家也近乎空白。趙家家長意識不到子女的精神需求,或者,認(rèn)為對子女哄、夸就可以了。
嬰兒享受的是“一切以我為中心的”待遇:物質(zhì)方面,“我”所有的要求都被滿足;精神方面,得到的都是笑臉、撫慰、柔聲細(xì)雨。在嬰兒時期,由于嬰兒的需求相對比較簡單,即便不是大富大貴人家,也都能予以滿足。然而,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的要求漸漸擴張,其有些要求就超出了很多家庭的滿足能力。此時,需要對他們說“不”,并讓他們明白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原因。
對孩子說“不”,是去除其嬰兒心理的重要行動。孩子聽到“不”,是成長中必經(jīng)的陣痛。家長也會因為孩子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激烈反抗而感受到心理壓力。在最初說“不”時,家長承受這種心理壓力,并且想辦法幫助孩子盡量平穩(wěn)地渡過這種陣痛,才是明智的做法。假如在初期時,無視說“不”的重要性,回避說“不”——逃避孩子的不良情緒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仍想盡辦法來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嬰兒心理不僅不會去除,還會日益根深蒂固。等到有朝一日,家庭再也無法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而孩子的心卻依然躺在“嬰兒床”上時,就會爆發(fā)大矛盾。孩子的不平衡心理就會投射向方方面面,就像劇中的趙永剛一樣。
在蜜罐里泡大的趙永剛,成人后發(fā)現(xiàn),他家就是個普通人家,他就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他需要過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要受上班的罪、會被人瞧不起、會遭人白眼……“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其實,在常人看來,這并不算什么,但在他的嬰兒心理照射下,一丁點兒不如意都會被無限放大。
擴張的需求無法被正常滿足,趙永剛怎么辦?要么寄希望天上掉餡餅或者傍上權(quán)貴財主,要么走向絕望,輕生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