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南縣第一實驗小學
如果教育是一副濃墨重彩的畫卷,那家庭教育則是不可或缺的成長底色。教育的底色,應當是從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養(yǎng)、價值觀念的樹立開始,用松快的態(tài)度和反省的視角助推孩子的進步。作為一名家有幼女的母親,我嘗試著從以下三點學做“慢”家長,繪好底色。
平常心、平等心對待孩子。有許多家庭視孩子若珍寶,倍加疼愛,將孩子的地位放置在所有家庭成員之上,在物質(zhì)條件上無限制地滿足,這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占有欲強,不善分享。而這種“特權”思想一旦形成,對孩子在社會中與人交往將產(chǎn)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家長卻不擅長在精神層面與孩子保持溝通。當孩子有疑問時,總是一句“你還小,你不懂”來敷衍孩子,無法理解孩子哭鬧背后的真正需求。因而,家庭教育需一顆平常心,既不驕縱溺愛,又要保持平等對話。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需陽光雨露,需風吹雨打,需悉心呵護,更需徐徐圖之。
以己為鏡促成長。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的樣貌遺傳自父母,這是造物神奇之處。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則與后天家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息息相關。因為模仿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手段,他會無意識地向身邊最親近的人學習一言一行,浸染其價值觀念。如在宣紙上潑墨揮毫一般,父母的言行舉止則為孩子的一生打下濃厚底色。因此家長首先要做好表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位榜樣,成為一面優(yōu)秀的“鏡子”。有人說,養(yǎng)育一個孩子,是一段主動學習歷程的起始。學習如何照顧一個嬰兒的飲食起居,學習如何培育一個孩童的道德品質(zhì),學習如何解決一個少年的成長煩惱。凡此種種,均需父母全情投入、百倍努力。父母成為榜樣力量并非天生習得,作為家長難免會犯錯,因而時時檢省、剖析自我必不可少。
挖掘內(nèi)在原生力。作為一名家長,我常常母愛“爆棚”,一直想把孩子藏在我的“羽翼”之下,為她遮風擋雨,不讓她受一點點傷害。但過度保護的結果卻導致孩子缺乏內(nèi)在韌勁,本該強大的生命勃發(fā)力越來越委頓。作為父母,應助力孩子挖掘其內(nèi)在生命力,探索生命的豐富性。比如,擁抱大自然。大自然是孩子學習知識、體驗美與生命力得天獨厚的課堂。帶著孩子去戶外走走,沿路的花、草、樹都是最好的教材。葉子的形狀、花的形態(tài),植物的特征、動物的習性,在這里,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體驗得以增長,觀察力得以提高,專注力更得到了發(fā)展。再比如,激發(fā)興趣。女兒在11歲的時候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藝術節(jié),回家以后非常興奮地對我講,自己也想去學一門樂器。好不容易有了興趣點,我趕緊為她找了一個教二胡的老師。在興趣的驅(qū)使下,女兒一學就是四年,后來考過了二胡業(yè)余十級。五年級時她羨慕毛筆字寫得好看的人,于是開始臨摹字帖。大把的暑假時間她經(jīng)常是練一會兒二胡,再寫幾張毛筆字。她的性格在這種沉淀中更加沉穩(wěn),做事更加專注。
教育孩子是長期的藝術。不是每個家長天生就會當家長,成長路上需要家長慢慢學習研磨,為孩子繪好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