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yè),起初是為了應對國民黨政府在花園口堵口而發(fā)起的。1946年2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決定在菏澤成立黃河故道管理委員會。當年5月,該委員會改稱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下設近20個修防段,組織故道沿線群眾開展大復堤。1946年由此成為人民治黃事業(yè)的起點。較晚解放的焦作地區(qū)人民治黃事業(yè),則是發(fā)端于堵復沁河大樊決口。
沁河源自山西,在焦作市武陟縣注入黃河,民國時期沁河下游的沁陽、武陟設有管理汛段。位于武陟縣城西北10公里沁河北岸的大樊,歷史上決口頻繁??谷諔?zhàn)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和日軍在沁河上相互扒口。大樊口門是國民黨軍隊扒開的,雖然后來堵復了,但并不穩(wěn)固。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太行第四專區(qū)黨政軍機構由山西陵川遷河南焦作,管轄陵川、沁陽、博愛、修武、獲嘉、溫縣、武陟等縣和焦作市。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進行反攻,太行第四專區(qū)黨政軍機構北上太行山。1947年夏,洪水暴漲,又將大樊口門沖開。大水循東北方向,漫武陟、修武、獲嘉、輝縣、新鄉(xiāng)等縣,挾小丹河奪衛(wèi)河入北運河,泛區(qū)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受災村莊120個,受災民眾20多萬人。我家住在武陟縣東圪垱店村,年少時隨大人們到焦作拉煤,親眼目睹過大樊決流泛區(qū)的景象。
太行第四專區(qū)武陟縣民主政府多次搶堵大樊決口,因國民黨軍隊的破壞,始終未能堵住。1948年10月,太行第四專區(qū)所轄各縣相繼解放,專區(qū)黨政軍機構遷回焦作。太行第四專區(qū)、武陟縣政府決定堵復大樊口,武陟縣人民政府縣長張平函請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堵口,太行第四專區(qū)也派人到冀魯豫黃委會駐開封辦事處商討堵口事宜。
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決定派韓培誠協同太行第四專區(qū)、武陟縣政府組建大樊堵口工程處。韓培誠當時是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第一修防處主任。1948年7月,第一修防處所轄東明高村險工發(fā)生重大險情,韓培誠親率職工搶險50余日。7月18日,菏澤國民黨駐軍偷襲搶險工地,他帶領數人掩護大家乘船北渡后,和警衛(wèi)員冒著槍林彈雨泅水返回北岸,在冀魯豫解放區(qū)傳為佳話。
這是人民治黃后第一次組織堵口,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非常重視,從所屬修防段抽調干部隨韓培誠到武陟來。他們大多是山東人,一律穿著紫花布衣帽。新組建的大樊工程處中,也有一些來自太行第四專區(qū)、武陟縣政府的干部,這些人多數是山西籍,他們跟武陟本地人穿著都一樣。
1949年2月,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調整下屬機構,以大樊堵口處為第五修防處,設置秘書科、工程科、供給科,管轄武陟沁河修防段、溫沁博修防段。大樊堵口主要用的料物是木樁、麻繩和樹梢、玉米稈。玉米稈都是附近幾縣的群眾送來,當時收料不是給錢,而是給小米。市面上流通的除了老人民幣,還有冀票,一百元只相當于現在的一元錢。當時糧食緊缺,老百姓都愿意要糧食,不愿意要錢。
2月20日,堵口工程動工,光到場的民工就有兩千多人,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當時19歲,在堵口工地負責抬土,每天發(fā)給8斤小米。當時天氣還冷,工程處還發(fā)了棉衣給大家。記得當時的沁河大堤也就兩三米高,到處都有殘缺。堵口時,沁河水勢很大,把柳枕推進去就沒影了?,F場捆枕做埽的工程隊是從花園口調來的,工程隊隊員都參加過國民黨政府組織的花園口堵口,解放后他們被集體接收,成了人民治黃隊伍的一支重要工程技術力量。堵口現場分東西兩個壩頭,兩邊各有一個工程隊。記得工程隊長有李建榮、謝忠德,其他還有好幾個隊長。
工程隊中配有政工干部,山西籍干部安孝蘭是工程一隊的指導員,政工干部還有楊成仁、張傳溪。工程隊員大多是窮苦人出身,政工干部動員他們加入共青團、共產黨組織。工程隊長們過去薪金很高,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有些顧慮,有的人被接收時隱瞞了自己的籍貫與職務。但是,他們工作表現都很積極。第五修防處的領導也很信任他們,他們因為參加過花園口堵口,對堵復大樊口信心十足。
3月20日堵口合龍后,遇到陰雨天,民工分散,土和料物兩缺,以致第二天口門又被沖決。華北水利委員會為此批評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要求追究責任以教育干部,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第五修防處為此進行了深刻檢討。冀魯豫區(qū)黃河水利委員會派駐開封辦事處主任趙明甫、工務處長馬靜庭和有經驗的工程師徐福齡來現場指導。
第二次堵口從4月1日開工,徐福齡一直堅守在工地負責技術指導。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5月2日,600多米寬的大樊口決口合龍,沁河水回歸河道,廣大泛區(qū)群眾得以重建家園。華北水利委員會為此通報表揚第五修防處,太行第四專區(qū)還派了劇團來唱戲慶祝。堵口合龍后,天氣轉暖,我們都換上了單衣。
大樊堵口完工后,1949年5月第五修防處遷小董鄉(xiāng)辦公,是原來武陟縣人民政府辦公的地方(縣政府已搬往木欒店)。當月設置沁陽、溫陟、博陟3個沁河修防段和溫陟、陽封兩個黃河修防段,以及武陟沁黃河修防段,這6個修防段都歸第五修防處領導。
我在大樊堵口后轉正了,因為有小學文化,被安置到博陟沁河修防段工作。當時還沒土改,也不問家庭成分,發(fā)了身灰色粗布軍裝,給了個碗讓跟著吃大鍋飯,這就算參加工作了。轉正后我是供給制人員,每天只發(fā)6斤小米,比之前還少了兩斤。大樊堵口期間,所有人員都住在大樊村里,工程結束后,博陟沁河修防段移駐武陟縣渠下村。
麥收過后,股長趙魯民對我說:“汛期馬上到了,你是當地人,想辦法弄匹馬過來吧。”我就到附近幾個村子尋找,最終用1500斤小米換來一匹馬,那是段里的第一匹馬。汛期里第五修防處從小董鄉(xiāng)搬到廟宮辦公后,我們博陟段搬到小董鄉(xiāng)第五修防處先前辦公的地方。
1949年8月,冀魯豫區(qū)籌建平原省,省會駐新鄉(xiāng),太行第四專區(qū)更名新鄉(xiāng)專區(qū),駐焦作。平原省河務局成立后,第五修防處歸其領導。我們段8月從小董鄉(xiāng)往木欒店搬,當時辦公設施簡單,一條船就連人帶東西從小董鄉(xiāng)拉過來了。上船前,各人挑各人的東西,扁擔一頭是鋪蓋一頭是床,山東人挑著一點也不吃力,我因為不會挑擔出了不少洋相。
進駐木欒店南大街后,我們博陟沁河修防段在路東,用兩家的院子辦公。當時每個修防段都設有工程隊,我們段的工程隊駐在南大街路西一個院落。當時辦公的桌子不夠用,我們還借了桌子來用。進木欒店前,我們統(tǒng)一換了洋布服裝,當時縣政府的人穿得五花八門,見了我們的服裝整齊統(tǒng)一都很羨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五修防處改受新鄉(xiāng)專區(qū)、平原省河務局雙重領導。當月我們博陟沁河修防段分為武陟、博愛兩個沁河修防段。1950年6月,武陟原陽黃河段分為武陟、原陽兩個黃河段。1950年9月,第五修防處更名為新鄉(xiāng)修防處,仍駐廟宮,管轄7個修防段:溫陟黃河修防段駐武陟駕部村,武陟黃河修防段駐詹店,原陽黃河修防段駐原陽大賓村;沁陽沁河修防段駐沁陽縣(今沁陽市),博愛沁河修防段駐博愛縣,溫陟沁河修防段駐武陟岳莊村,我們武陟沁河修防段依舊駐木欒店。
1951年10月,武陟黃河修防段、武陟沁河修防段合并為武陟黃沁河修防段,以原沁河段段長劉明朗為段長、原黃河段段長劉漢章為副段長,駐地在木欒店南大街。當時的段長多數是縣級干部,配備槍支、通信員。我給劉明朗段長當通信員時,時常跟他一起上堤。他騎自行車,我騎馬,等他騎累了,我就把馬換給他。我還幫他背著手槍。熟識的人見我騎馬背槍,還以為我在河段是大干部哩。
新鄉(xiāng)修防處后來逐步管轄到封丘、長垣兩縣的黃河,1986年,根據河南省行政區(qū)劃調整相應成立焦作黃河河務局后,武陟、溫縣、孟州、沁陽、博愛和濟源的黃沁河管理機構都劃歸焦作黃河河務局領導。焦作地區(qū)人民治黃事業(yè)是以沁河大樊堵口為開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