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琪
(天津美術學院,天津300141)
說起古人的寫生,可能不存現(xiàn)代意義上的寫生。歷史上很多詩人因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而隱居山林,然后將自己的不平,寂寥之情寄托于山水。如李白受挫而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蘇軾貶官而有“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古人在人生低谷的時侯無不寄情于山水,利用大自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最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目的。他們的寫生可能是因為在客觀方面而被迫“寫生”。但是還有一些人是真正的想寫生,如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因為他喜畫山水畫,喜游山水,所有才有了著名的傳世作品《富春山居圖》。古代的人為何如此鐘愛寫生,古代的交通很不發(fā)達,住宿也沒這么方便,他們?yōu)槭裁催€要如此麻煩的寫生呢?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與其說他是畫外在的形象,倒不如說他畫的是內(nèi)在心靈;不是追求那種抽象的理念,而是安藉他的內(nèi)心。
唐代理論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他總結自己的藝術實踐時談到的,“師造化”不單單是簡單模仿自然,必須同時“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是憑空而得,一味以意為之,而是建立在師造化的基礎上,二者協(xié)調(diào)才會產(chǎn)生好的作品。畫家們可能只是因為真正的喜歡山水,寄情山水,從游山水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感受宣泄出來,表達出來,所以才無懼得失,這更是活出了古人的一種超然,一種灑脫。師法造化就是師法那種自然而然的精神。通過古人們繪畫的風格特征引發(fā)現(xiàn)代人對先輩技術和藝術上的傳承。“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1],古人的心境跟今天的我們不同,人們被社會的動蕩,被社會的這種浮躁,迷亂感染的太多,忘卻了古人游山水,畫山水畫時的初心了,所以今人又何不寄情于山水呢?在城市中一天的忙碌之后,便應該在自然中走走,暫時脫離世俗喧鬧的困擾,讓心靈平和,得到安撫與升華,更加注重與自己內(nèi)心的交流。
寫生這件事始終是20 世紀中國畫教育的一大問題。各類美術學校和改革家大都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到自然之景中,對景寫生。在美院,大多還是堅持著師徒傳授,從臨摹入手,再師法造化的方法,但具體情況與結果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是“學進去”了出不來。用政治上辯證法看待傳統(tǒng)的東西,好的就吸取,不好的就摒棄,不能一味的臨摹古人,寫生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必需的手段,也必須要創(chuàng)新?,F(xiàn)在的條件越來越好、工具越來越好,但貌似寫生出現(xiàn)了問題。其實,目前寫生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都是西方的意義,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沒有太大關系,僅僅停留在收集素材與充實畫面的范疇。當然也不是照搬自然山水,而是以自己的性情、思想來調(diào)動山水,盡情揮灑才思。
說到山水畫教育上有影響力的大師就不得不說陸儼少和黃賓虹兩位大家了。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高超的繪畫技藝,亦在人品,學識上如火純青,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臨摹和寫生,關系到中國畫如何延續(xù),如何創(chuàng)作,如何保持自己的形式語言特點等根本問題,因而在“外師造化”時能接納萬物,并按照自身的修養(yǎng)陶鑄萬物,使外“象”和內(nèi)“意”碰撞,萌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沖動,于是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孕育意象的階段。黃賓虹堅持的“臨摹”師造化的路線和方法,已經(jīng)由他的藝術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在山水畫上,尊重傳統(tǒng)、崇尚傳統(tǒng)、敬畏傳統(tǒng),都一直給我們現(xiàn)代人藝術的啟示,有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和審美修養(yǎng),就會對什么樣的事物感興趣。“外師造化”誠然是孕育意象的基本條件,而“中得心源”卻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陸儼少在年輕的時候在當時國畫界中,算比較多跑的人。一個山水畫家,必須深入名山大川,觀察大自然之精神面貌,擴展視野,增強感受,提高意境,豐富技巧。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缺一。我們的寫生應該起于并止于與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而非僅僅是淺層次的視覺體驗。所謂“中得心源”,是指藝術家自身具有一定的人品、學識、審美、技藝等方面的修養(yǎng)和水平,如若人品、學識修養(yǎng)達不到,一味講求技法,也只是一個畫匠,所以理論和實踐兩架馬車齊驅(qū)才會更好地進行創(chuàng)作。
中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有言:“沒有感情就沒有作畫的意愿,沒有感情怎么能動筆?”由此可見情感在繪畫中的重要性。我們師法造化,直探本源,不是出于玄虛的必要,而是出于內(nèi)在心靈的安頓。在寫生時,人和世界形成一種共在關系,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生命事件,是一個與我生命相關的事件。我們在審美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世界意義的過程,就是明朗萬物的過程。
現(xiàn)在高校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以臨摹為主,因此到戶外寫生時一時間沒有辦法簡感悟到自然,沒有人文主義,大家都是一味的在畫,畫的什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情感就像審美的風帆,沒有情感的推動,審美難以深入。有的時候在想,隨著社會的變化,現(xiàn)代人除了跟古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不同,連初心也變了!中國山水畫原本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受詩、詞、歌、賦意境的啟發(fā), 以老莊思想為精神指向, 形成了一定的審美理想。中國山水畫初始就以一種形而上的審美心態(tài)直指人們靈魂深處的渴求。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有人文素養(yǎng),文史哲的素養(yǎng)和修為,而作為美院人在這方面是欠缺的。因此需要通過寫生來探尋、體會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nèi)涵, 亦通過“天地之氣涵養(yǎng)自身,依據(jù)四時之景充實自己的情感,并在山石、水流的自然元素中悟出了道的真諦,集自然之所成”[2]。在與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提煉表現(xiàn)出自然之景,也可以用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分析中國畫, 進而從根本上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從而更好地把握藝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對于古往今來備受崇尚的山水畫來說,寫生不僅是藝術學者們一生探索的課題,更是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F(xiàn)代人用自己在學校內(nèi)學習的知識來判斷這個世界,得到了關于這個世界的影像和美的把握,這樣的把握是遠遠不夠的,臨摹古畫既是我們認識山水畫的一種手段,又使我們和自然形成一道隔膜。在自然山水、生活中體悟大美自然變化的真理,以情感的筆墨記錄下自然的萬千規(guī)律。山水畫在寫生創(chuàng)作時就像空山一樣,宕去知識的束縛,情感的纏繞,去除欲望的一種裹挾,恢復到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在這自由的狀態(tài)中,云在飄,山自青,水自流,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所以寫生就是“中得心源”,且一定要有取有舍,不能照搬照抄要突破似、像的表象,來追求內(nèi)在的真實,去追求內(nèi)心的本源?,F(xiàn)在人們寫生畫出來的作品越來越僵化,模式化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有的時候想,古人,前人,名人的話和理論就一定是對的么?是不是不要一味地“聽話”,偶爾也要嘗試做一個“壞孩子”,例如石濤,是中國畫史上的一位天才,他的畫風獨樹一幟,不拘一格,奇特脫俗,為中國畫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派新的意境。
圖1 石濤《江南煙雨》
通過自己的藝術思想,進行藝術加工,在詮釋自然山水物象時更注重深知其理,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心境,畫出的作品也就不同”。每個階段、每個風景,不同的心情、天氣都會影響作畫時的感受,而寫生出的作品也會把外界的的物象摒棄而取其真。繪畫藝術要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主張,用自己的語言去表現(xiàn)去表達自己眼中的事物,把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一些感悟在宣紙上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做到畫中有我,我中有畫,畫外有話,靈心自悟。用感情的筆墨把自己對自然景象的感想發(fā)揮到極致,澄懷忘慮、物我冥會,這是學藝術的人所應該做的事。
而作為美院人,肩上扛起了未來中國美術發(fā)展方向的大旗,更應該提升人文素養(yǎng),文史哲的素養(yǎng)和修為,所以學習傳統(tǒng)的精華和寫生創(chuàng)新都是不可或缺的。
繪畫不是簡單描繪事物,而是體現(xiàn)造化精神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形式?!巴鈳熢旎械眯脑础敝v的不是主客觀結合的東西,它作為中國藝術的綱領,美學里極其重要的思想理論。在寫生過程中畫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心境,把想法和性格融入自己的繪畫中才是最真實的,中國藝術中的“造化”可能講的是創(chuàng)造的動能,是人內(nèi)在性情的超越,是與天地相融合的精神,是人在天地中間怎樣發(fā)掘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思想,用澄明的心靈映照萬物,體味山水,體驗這個世界,可能這就是藝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