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
2020年5月21日,參加完成人高考的陳春秀在學信網(wǎng)上查詢學籍信息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自己多年前“曾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并拿到了相應的學歷。但是自己當年并沒有收到山東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陳春秀在2004年參加高考后,她的學籍被同縣考生陳艷萍頂替使用了。以“陳春秀”的身份在山東理工大學完成了學業(yè)的人,其實是陳艷萍。根據(jù)山東省紀委監(jiān)委網(wǎng)站的通報,陳艷萍的父親和舅舅請托他人幫助陳艷萍頂替他人上大學,而當年高考成績優(yōu)秀的陳春秀則成了被頂替的對象。目前,頂替者陳艷萍已被工作單位解聘,公安機關已對其和其父親涉嫌犯罪問題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
無獨有偶。據(jù)《大眾日報》報道,十幾年前,曾出現(xiàn)多名通過冒名頂替等違法違規(guī)手段非法獲取高校入學資格的學生,而被頂替者則失去了繼續(xù)求學的機會。
明明是不同的人,為什么能夠頂替別人去上學呢?眾所周知,如今我們所熟悉的人臉識別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十幾年前還沒有普及。在當時,不管是信息管理還是材料核對,大多使用的是人工識別的方式,容易出現(xiàn)差錯和作弊機會,這就導致了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漏洞,用非法手段幫助冒名頂替者獲取入學資格。
盜用他人名義獲得就學機會和學歷的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從民事責任上講,冒名頂替上學者侵犯了被頂替者的受教育權和姓名權。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國《憲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教育法》第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財產(chǎn)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毙彰麢嗍枪裣碛械囊豁椕袷聶嗬?。即將在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或者名稱權。”因此,頂替者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從刑事責任上講,冒名頂替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只是竊取了被頂替者的姓名,實際上是盜用了他人的個人身份信息。如果在整個冒名頂替的過程中,頂替者參與了偽造戶籍、身份證等違法活動,則涉嫌構成《刑法》規(guī)定的偽造、變造、買賣身份證件罪?!缎谭ā返诙侔耸畻l第三款規(guī)定:“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并處罰金……”第二百八十條之一第一款規(guī)定:“在依照國家規(guī)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中,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情節(jié)嚴重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因他人違法行為失去了求學機會的被頂替者,應當依法獲得救濟和賠償。受害人可要求冒名頂替者賠償自己因受教育權被侵犯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損失和精神損害。
現(xiàn)如今,還有可能出現(xiàn)冒名頂替他人上學的情況嗎?根據(jù)《中國教育報》的調(diào)查,我國經(jīng)過多年的制度建設,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加強與應用,考生很容易查到自己的錄取信息,高考錄取工作的公開度、透明度明顯提高。同時,新生入學資格審查工作也更為嚴格,要想如過去那樣以冒名頂替的方式非法獲取入學資格,可謂難于登天。
嚴查冒名頂替上學案件,讓盜取別人的入學資格甚至人生未來的頂替者承擔法律責任,這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法律賦予每一位公民的平等權利,更是為了堅守教育公平,維護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