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蘭,林勇,張志鴻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 急診科,四川 瀘州)
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沒有關于“心臟驟?!边@個病名的記載,心臟驟停屬于現(xiàn)代西醫(yī)病名,但其與古代記載的“厥”、“暴”、“卒(猝)”、“惡死”等病的癥狀相似,如“卒死,突然也,即亡陽、亡陰,瞑目昏厥。”;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敘:“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死。”;《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薄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fā)于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積蓄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保弧夺t(yī)林繩墨·厥》謂“尸厥”之證,系元本空虛,及入廟堂冢墓,心覺驚閃,偶爾中惡之氣冒感卒然,手足冰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錯言妄語,牙關緊急,不知人事,卒然而中?!吨狻罚骸傲钊艘怨鹦贾嘞?,以治療卒死尸厥。”記載的這些“暴厥”、“大厥”、“尸厥”、“暴死”、“暴亡”、“卒暴”、“卒亡”、“卒死”等病名事實上就是我們現(xiàn)代急癥醫(yī)學中的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驟停。
七情內傷,氣逆為病,大怒則肝氣上逆,氣血并走于上,以致陰陽之氣不相維系。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p>
飲食入胃,由脾陽運化,繼而散精,而歸于五臟六腑。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運化失常,聚濕生痰,痰阻中焦,氣機不利,致內外痞隔而猝死;或痰隨氣升,清陽被遏,蒙蔽心竅,神機失用則發(fā)為猝死?;蛱涤羯鸁幔底铓鈾C,血行不暢,血脈不充不利,瘀血內阻,樞機不利,上下不通,人體開合之樞機驟停而發(fā)生猝死。
嗜食酒酪肥甘,酒性辛熱,辛則行氣,熱則耗陽,陽氣內耗而血熱妄行,上沖于腦則頭暈、腦力減弱,甚至胡言亂語;上沖于心則耗傷心陰、心陽,甚至出現(xiàn)心陽暴脫或陰竭陽脫,而致猝死?;蚶夏瓯忝嘏?,虛火上浮,上沖腦竅,致上實而下虛,若素體陽亢,虛火上攻,血氣上涌,血瘀于上,導致薄厥,甚則陰陽氣血突然離決而致猝死。
心陽暴脫:外感六淫邪氣,易致元氣耗傷、陽氣暴脫,而致陰陽離絕?;蛩伢w心陽不振,心氣不足,或復感外邪,或因過勞而至心陽暴脫,如:“病源猝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絕如中惡不能又猝忤死候,犯猝忤客邪鬼氣猝急傷人,入于腑臟,使陰陽離絕,氣血暴不通流,奄然厥絕如死狀也。”指出年老體虛、氣運不利、致病的外邪乘虛侵襲,使陰竭于內,陽隔于外,邪氣壅閉,陰陽不相順通,而致暴絕?;蚣膊”娟幎藐帲娟柖藐?,易致外邪內陷,心陽暴脫,即成危怠。
《內經》記載道“人不病而猝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臟,不病而猝死矣”。指出猝死是人體內正氣不足,加受外邪侵襲所致。外邪包括風、寒、暑、濕、燥邪以及疫厲之邪氣等?!秱摗诽岢觥胺藏收?,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肘后備急方》中又云“猝死、中惡及尸厥者,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陰陽之氣,有乖離痞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敝赋鲡赖牟∫虿C,為邪實氣閉導致機體上下內外開合之樞機驟停,五臟六腑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臟腑氣機阻隔,升降之機閉塞,神機化滅而發(fā)生猝死。邪實包括痰火、水濕、瘀血等;邪實內閉,心脈痞隔不暢,或氣機逆亂,氣逆血沖,導致出入閉阻,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相互離決,心不主神;瘀血阻竅,神機失用。《黃帝內經》中就有“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記載。猝死的病位不僅在心,亦與肝、肺、脾、腎密切相關。病理因素包括:痰、火、瘀、虛、熱、閉等。
臨證中突然出現(xiàn)陰陽離決、精氣消亡之候,陰陽之氣驟然離決,氣機不復,心搏停跳,病人表現(xiàn)為突然神志喪失,手撒遺溺,全身青紫,四肢厥冷,面色青晦,目合口開,瞳仁散大,呼吸氣絕,舌卷、質紫暗,男子囊縮、女子乳縮,寸口、人迎、陰股脈搏動消失等。
心臟驟停屬急危重癥,心臟驟停之時,關鍵在于醒神開竅、回陽救逆以逆轉陰陽離決之勢。
針刺療法作為我國古代醫(yī)學最早的急救措施,在我國幾千年急救醫(yī)學發(fā)展史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最早在《史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扁鵲用針刺及熨法取 “百會”為虢太子治療尸厥,提出了用砭石針刺百會穴治療尸厥,《針灸資生經》中又云:“人身有四穴最應急……百會蓋其一也?!泵鞔_提出了百會穴為心臟驟停的急救要穴之一?!稌樉膶W》中指出:“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保贂挥陬嶍?,又稱三陽五會穴,為督脈之要穴,督脈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故百會穴具有回陽救逆、醒神開竅之功?,F(xiàn)代臨床研究報道,針刺百會具有清熱開竅,回陽固脫的作用,可用于急救暑邪郁于體表,三陽氣閉遏所致的暑厥[1]。《針灸大成》中提出了涌泉穴治療厥證中的尸厥、寒厥、熱厥等,其中記載道“治療邪客五絡之尸厥先刺隱白、涌泉,后刺厲兌、少商、中沖、神門,各一痏,立已。涌泉穴為腎經井穴,配伍手太陰厥陰經、足太陰陽明經之井穴,既可開竅醒神,又可平沖降逆,引上沖之氣血下行,使氣血平,陰陽和,尸厥得以恢復。書中還記載有 “漢,濟北王阿母,病患熱厥,足熱,淳于意刺足心,立愈”?!柏屎薀嵊咳濉?。該書提出了單取涌泉穴可治寒厥、熱厥,井穴為經脈氣血之源,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井穴,針之引火歸元、回陽固脫,也是“回陽九針穴”之一,故可用于急救昏迷[2]?!吨夂髠浼狈健分杏涊d了“救卒死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提出了用手指掐人中穴治療猝死,《針灸甲乙經》中云:“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指出人中為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交會之穴,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主通竅而清神志,升陽通氣而回陽救逆?,F(xiàn)代亦有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人中穴在搶救過程中有升壓、抗休克、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人中穴可作為中風、昏迷、中暑、癔病、癲癇、一氧化碳中毒及全身麻醉過程中出現(xiàn)的呼吸停止的急救首選要穴[3]?,F(xiàn)代夏興軍觀察169 例中醫(yī)辨證為氣厥的患者,取強刺人中、涌泉,淺刺百會,高熱者配合取十宣、曲池二穴,其中總有效率達98.22%[4]。此外古代記載具備開竅醒神、回陽救逆之功的要穴還包括素髎、內關、十宣、十二井穴以及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記載的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間使、上星、會陰、曲池、舌下中縫及人中穴合稱為“十三鬼穴”[5]。
艾灸作為我國一種傳統(tǒng)治療方法,文獻記載的古代獨灸大敦一穴治療癲癇夜發(fā)的昏厥的艾灸固脫之法也是急救方法之一。
《肘后備急方》作為古代急救醫(yī)學著作,其中記載著藥物吹鼻療法、舌下含藥法、艾灸法、針刺法等多種關于猝死的急救方法,如:“張仲景云:尸蹶,脈動而無力,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以菖蒲屑納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壯。又方:針百會,當鼻中,入發(fā)際五寸,針入三分,補之。”對現(xiàn)代急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現(xiàn)代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快速緩解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作時癥狀也是同樣的方法。
綜上,心臟驟停,乃猝死,即臨證中突然出現(xiàn)精氣消亡、陰陽離決之候,治當益氣固脫、回陽救逆,醒神開竅,通經導氣,調和陰陽,使離決之氣血得以相和,清濁得以相分,水火得以相濟,人則得以蘇醒[6]。無論采用針刺、艾灸或含藥之法,關鍵在于救治及時,選法應最簡便,見效快,因時因地制宜,為急危重癥患者行進一步高級搶救治療爭分奪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