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 汪旦旦
給孩子們畫肖像的緣起,大概是因為我臉盲吧。新接班級時,我覺得作為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馬上記住每一個孩子的模樣,能叫出他們的名字,讓孩子有一種被重視、被尊重、被認同的感覺,從而能夠更好地融入到集體中。
從那以后,每天放學后,我就“迫使”自己嘗試去回憶白天跟每一個孩子相處的畫面,然后把孩子和名字對應起來。有一次,我突發(fā)奇想——我能不能把孩子畫出來?當我嘗試畫一個孩子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她)的名字就不再是一個符號了,這個孩子立馬生動地跳進我的腦海里。他(她)是內(nèi)向或外向?他(她)是沖動或謹慎?他(她)開心的時候是什么樣,不開心的時候是什么樣?于是,他(她)慢慢地變得生動形象,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可愛。
給孩子們畫肖像這件事,“倒逼”我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去關心每一個孩子。有些孩子學習主動,有些孩子生性好動,有些孩子充滿自信,有些孩子缺乏自信……我努力去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努力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與眾不同,于是,他們的名字不再是一個個符號,而是有情、有趣、有聲、有色的生命。而我,也能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去鼓勵他們,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突破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每一張卡片背后似乎都是一本小電影,屬于孩子的一個故事。我看著卡片,他們的一顰一笑,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的喜怒哀樂就會出現(xiàn)在我腦海里。畫肖像讓孩子對于我而言不再是一個名字,讓我這顆教育的心更為柔軟。